十二月的北京,晚星娱乐总部大厦的顶层会议室里,落地窗外的雪景将城市衬得格外静谧,室内却气氛热烈。年度会议的投影幕布上,正滚动播放着过去一年的业务成果 —— 从《Starlight World Tour》巡演的全球舞台,到《丝路传奇》的跨国拍摄花絮,从肯尼亚艺术教育中心的孩子们弹唱中文歌曲的画面,到 “新星导演计划” 新人导演捧起奖杯的瞬间,每一帧画面都凝聚着团队的心血。
林晚星穿着一身剪裁得体的白色西装,站在幕布前,手中握着激光笔,目光扫过台下的管理层与核心员工。“今天我们不是做‘成绩汇报’,而是一起复盘‘晚星娱乐的生态之路’。” 她的声音沉稳而有力量,“从三年前只有几张专辑、几部小成本网剧,到今天构建起‘传统音乐 + 影视 + 综艺 + 公益’的全球娱乐生态,我们走的每一步,都围绕着‘用文化连接世界,用内容传递价值’的初心。”
随着激光笔的落点,幕布上出现一张 “全球业务版图” 图 —— 红色线条连接着 20 个国家的音乐分公司,蓝色标记标注着 10 个国家的影视合拍项目,绿色圆点代表着遍布国内外的公益站点,黄色星星则是 “新星导演计划” 扶持的新人基地。“这张图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林晚星说,“它意味着我们的传统娱乐生态已经成型,也为后续的‘IP 深度开发’与‘公益全球化’打下了坚实基础。”
台下,音乐总监马克、影视事业部负责人张毅、公益项目总监李敏、新人培养计划负责人王鹏等人纷纷点头。他们还记得,三年前公司决定开拓海外市场时,面临着 “文化差异”“市场壁垒” 的双重挑战;而如今,晚星娱乐的名字,已经与 “跨文化内容”“可持续公益” 紧密相连。
音乐作为晚星娱乐的 “起家业务”,如今已完成从 “单一专辑发行” 到 “全球多元布局” 的蜕变。覆盖 20 个国家的音乐分公司与合作厂牌,800 万张的国际专辑销量,10 首进入全球音乐榜单前 50 的单曲,构建起一张 “中国音乐走出去” 的立体网络。
“我们的音乐发行,从来不是‘把中文歌翻译成外文’这么简单。” 马克走到台前,补充道,“在纽约分公司,我们组建了‘乡村音乐融合团队’,让莉莉安的《Country Road in China》既保留美国乡村的灵魂,又融入中国元素;在首尔分公司,‘K-pop + 古风’的创作小组,让金敏赫的《江南夜》成为中韩双语歌曲的标杆;在马德里分公司,弗拉门戈与中国民乐的碰撞,让卡门的《Flamenco in the Moonlight》火遍拉丁美洲。”
幕布上切换到 “国际专辑销量分布图”,中国、美国、韩国、西班牙成为四大核心市场,其中《Starlight Across the World》专辑在全球范围内售出 420 万张,仅北美市场就贡献 120 万张,成为公司首张 “全球双白金专辑”。“更重要的是,我们的音乐已经形成‘反向输出’。” 马克笑着说,“去年年底,索尼音乐主动找上门,希望将我们的《Cancion de la Luna》改编成西班牙语版本,由他们的艺人翻唱;迪士尼还邀请苏晓为《花木兰 2》创作中文主题曲,这在三年前是我们不敢想象的。”
“Starlight World Tour” 国际巡演的成功,让晚星娱乐的音乐演出从 “场馆演唱会” 拓展到 “多元场景”。除了覆盖 20 国 30 城的常规巡演,团队还打造了 “丝路音乐节”“非遗音乐嘉年华”“校园音乐计划” 三大特色 IP,让音乐走进不同人群的生活。
“在敦煌举办的‘丝路音乐节’上,我们邀请了中、意、伊三国的音乐家,用古筝、弗拉门戈吉他、乌德琴共同演奏《丝路谣》,台下的观众从 6 岁到 60 岁都有。” 马克回忆道,“有位敦煌的老人说,他第一次听到‘外国乐器’能和古筝这么和谐,仿佛看到了千年前丝路上的商队在唱歌。这种‘跨年龄、跨文化’的音乐共鸣,正是我们追求的。”
校园音乐计划更是让音乐 “扎根年轻一代”。团队与全球 50 所高校合作,设立 “音乐创作奖学金”,支持学生创作 “跨文化主题” 的音乐作品;同时邀请苏晓、陆哲等艺人走进校园,举办 “音乐分享会”,教学生用传统乐器改编流行歌曲。“去年有个美国留学生,用二胡改编了《Despacito》,还在我们的音乐节上表演,获得了满堂彩。” 马克说,“这说明音乐的边界正在被打破,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搭建更多‘打破边界’的平台。”
晚星娱乐的影视业务,在短短三年内实现了 “三级跳”—— 从最初的网剧制作,到参与国际合拍,再到《丝路传奇》成为 “年度文化输出代表作”,不仅打破了跨国合拍电影的 “文化壁垒”,更让 “中国故事” 成为全球观众的共同记忆。
“《丝路传奇》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张毅走到台前,点击鼠标,幕布上出现 “《丝路传奇》制作流程图”—— 从三国编剧共同考据历史,到三国导演分段执导,再到三国特效团队分工合作,最后到全球 150 国同步上映,每个环节都体现着 “平等协作、文化互鉴” 的理念。
“我们在制作初期就明确,这部电影不是‘中国电影加外国演员’,而是‘不同文明共同讲述一个故事’。” 张毅说,“比如西安城的场景,我们邀请中国考古学家指导城墙的搭建;罗马市集的场景,意大利团队带我们走访了罗马国家博物馆,确保每一块大理石的纹理都符合历史;波斯宫殿的场景,伊朗团队特意从德黑兰运来传统琉璃砖,让穹顶的色彩更真实。这种‘对历史的敬畏’,让影片在全球获得了口碑与票房的双丰收。”
更重要的是,《丝路传奇》带动了 “影视 + 文旅 + 文创” 的联动生态。影片上映后,西安、罗马、伊斯坦布尔等丝路沿线城市的旅游预订量增长 500%;与影片相关的文创产品,如 “丝路商队模型”“非遗技艺复刻道具”,全球销量突破 300 万件;甚至连影片中的 “跨文明对话” 片段,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为 “文化交流教学案例”。“一部电影能带动一个‘生态链’,这是我们最初没有想到的。” 张毅感慨道,“但这也证明,好的影视内容,能成为‘文化传播的核心载体’。”
如果说《丝路传奇》是 “向外拓展” 的跨国之作,那么 “新星导演计划” 扶持的现实题材电影,就是 “向内扎根” 的诚意之作。从《青春日记》关注青少年成长,到《绿色星球》聚焦环保,再到《非遗守护者》展现传统文化传承,5 位新人导演用 “真实的故事、细腻的情感”,让晚星娱乐的影视业务既有 “国际高度”,又有 “本土温度”。
“《绿色星球》上映后,有位环保组织的负责人找到我们,说他们收到了上千封年轻人的邮件,希望加入雨林保护项目。” 张毅说,“《非遗守护者》更是让陕西华县的皮影戏班招到了 5 名年轻学员,苏州的苏绣工作室也接到了更多定制订单。这些‘超出电影本身’的影响,才是现实题材的真正价值。”
新人导演的成长更是 “计划的最大收获”。李娜从一个 “只有短片经验” 的新人,成长为能独立执导环保题材大片的导演,她的《绿色星球》还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评为 “年度环保宣传影片”;张悦凭借《非遗守护者》,获得了 “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新人导演” 提名。“我们不是‘捧红’新人,而是‘培养’能持续创作的导演。” 张毅说,“未来,我们还会拓展‘现实题材 +’的边界,让更多‘中国故事’通过新人导演的镜头,传递给全球观众。”
晚星娱乐的综艺业务,始终围绕 “文化 + 内容” 的核心,拒绝 “流量至上” 的浮躁,打造出《花儿与少年》第三季这样的 “文化探索综艺”,让综艺不再是 “单纯的娱乐消遣”,而是 “流动的文化课堂”。
“《花儿与少年》第三季的定位,从一开始就不是‘明星旅游真人秀’。” 综艺事业部负责人刘敏补充道,“我们希望通过嘉宾的‘丝路之旅’,让观众‘跟着综艺学历史’—— 在西安,嘉宾参观兵马俑,讲解秦代军事制度;在敦煌,他们参与壁画修复,了解非遗技艺;在伊斯坦布尔,他们与当地音乐家合作,感受东西方音乐的融合。”
节目播出后,# 花儿与少年丝路文化# 话题阅读量破 20 亿,相关短视频在抖音、快手等平台的播放量突破 50 亿次。“有位老师给我们留言,说她在课堂上播放了节目中‘敦煌壁画修复’的片段,学生们都特别感兴趣,还主动去图书馆借《敦煌莫高窟史话》。” 刘敏说,“还有家长反馈,孩子看完节目后,吵着要去西安看兵马俑,说‘想看看千年前的士兵长什么样’。这种‘让文化活起来’的效果,比任何说教都更有效。”
《花儿与少年》的成功,让晚星娱乐的综艺业务形成了 “文化 +” 的延伸生态。团队后续推出的《非遗大师课》,邀请皮影戏、苏绣等非遗传承人担任导师,教明星学习非遗技艺;《全球美食文化之旅》则通过 “美食” 这一全球通用的语言,展现不同国家的文化习俗。
“《非遗大师课》播出后,有位皮影戏传承人告诉我们,他的直播间粉丝从几千人涨到了几十万,很多人通过直播购买他的皮影作品,甚至报名学习皮影雕刻。” 刘敏说,“《全球美食文化之旅》更是带动了‘丝路美食’的流行,国内不少餐厅推出了‘综艺同款套餐’,让观众在家门口就能品尝到不同国家的美食。”
“晚星艺术基金” 作为晚星娱乐的 “社会责任载体”,如今已从 “简单的物资捐赠”,发展为 “教育 + 文化 + 就业” 的可持续公益生态。惠及 500 万青少年,公益足迹延伸至非洲,不仅让 “艺术教育” 成为跨越国界的温暖,更让公益成为 “连接不同文明的纽带”。
“我们在国内的公益,始终围绕‘让每个孩子都能接触艺术’的目标。” 李敏走到台前,幕布上出现 “国内公益地图”——100 所艺术教育基地遍布新疆、云南、甘肃等 10 个省份,每个基地都配备了 “太阳能音乐教室”“美术工坊”,以及专业的艺术教师。
“在新疆喀什的艺术教育基地,有个叫阿依古丽的小女孩,以前很内向,不敢说话,自从学习了古筝后,她变得特别开朗,还在我们的‘公益艺术展’上表演了《茉莉花》。” 李敏回忆道,“她的妈妈说,孩子现在每天放学都要先练古筝,还说以后想当‘古筝老师’,教更多小朋友学音乐。这种‘艺术改变人生’的故事,在我们的公益基地里还有很多。”
更重要的是,国内公益形成了 “本土教师培养” 的可持续模式。团队与当地师范院校合作,设立 “艺术教师奖学金”,支持毕业生到公益基地任教;同时邀请苏晓、柳依依等艺人定期到基地授课,培训当地教师的艺术教学能力。“去年我们培养了 200 名本土艺术教师,他们不仅熟悉当地的文化习俗,还能将传统艺术融入教学,比我们从外地派去的教师更有‘扎根感’。” 李敏说。
“晚星艺术基金” 的海外首站 —— 肯尼亚内罗毕艺术教育中心,成为 “公益全球化” 的 “范本”。10 所艺术教育中心的建设,200 件乐器的捐赠,苏晓、柳依依等艺人的远程授课,不仅让非洲儿童接触到 “中国艺术”,更让 “跨文化艺术交流” 成为可能。
“在肯尼亚的艺术教育中心,孩子们最喜欢的课程是‘双语音乐课’。” 李敏说,“苏晓通过视频教他们唱《Light of My Life》的斯瓦希里语版,孩子们学得特别认真,还自己用非洲鼓改编了歌曲的节奏。有次直播时,一个小男孩用中文说‘谢谢苏晓老师,我喜欢中国音乐’,苏晓当场就哭了。”
公益还带动了 “中非文化交流”。团队组织肯尼亚的儿童艺术家访问中国,参观敦煌莫高窟、北京故宫,与中国儿童一起创作 “中非友好” 主题的艺术作品;同时邀请中国的非遗传承人赴肯尼亚,教当地艺术家制作 “中国结”“剪纸”,再结合非洲传统艺术,创作出 “融合作品”。“去年有件‘非洲鼓 + 中国剪纸’的作品,还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儿童艺术展’上展出,获得了‘文化融合奖’。” 李敏骄傲地说。
“新星导演计划” 与 “海外新人签约计划”,共同构成了晚星娱乐的 “新人培养生态”。5 位新人导演的成长,3 位海外新人歌手的成功,不仅为公司注入了 “新鲜血液”,更让 “跨文化创作”“现实题材创作” 成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我们培养新人导演,不是‘给他们钱拍电影’,而是‘陪他们一起成长’。” 王鹏说,“从剧本打磨阶段的历史考据,到拍摄阶段的实地指导,再到上映后的市场推广,我们全程参与,帮助他们规避‘创作误区’,找到‘自己的风格’。”
李娜就是计划的 “典型代表”。她最初提交的《绿色星球》剧本,只聚焦 “环保志愿者对抗盗猎者” 的单一情节,团队陪她五次深入西双版纳雨林,与护林员、动物学家交流,最终将剧本修改为 “普通人在自然中成长” 的故事,让影片更有 “情感共鸣”。“李娜现在已经能独立负责‘现实题材 + 环保’的项目,还带了两个年轻编剧,形成了‘传帮带’的氛围。” 王鹏说。
莉莉安、金敏赫、卡门三位海外新人歌手的成功,证明了 “跨文化创作” 的巨大潜力。公司为他们量身打造的中文歌曲,不仅在各自国家引发关注,还带动了 “中国文化在海外的传播”。
“金敏赫的《江南夜》在韩国上线后,很多韩国网友开始学习中文,还在社交平台上分享‘江南水乡的美景’。” 王鹏说,“卡门的《Flamenco in the Moonlight》更是让西班牙观众对‘中国古筝’产生了兴趣,不少当地的音乐学校还开设了‘古筝兴趣班’。这些‘超出音乐本身’的影响,正是我们签约海外新人的初衷。”
当各业务板块负责人汇报完毕,林晚星再次走上台,点击鼠标,幕布上出现了 “系统面板” 的投影 ——
【当前积分:450000 点】
【爱意值:320000 点】
【剩余生命值:1682 天 5 小时】
【已解锁生态模块:传统音乐全球发行、跨国影视合拍、文化综艺制作、国内外公益网络、新人培养体系】
【待解锁生态模块:IP 深度开发、公益全球化、跨领域产业融合】
“这组数据,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生态成型的见证’。” 林晚星说,“450000 点积分,代表着我们在音乐、影视、综艺、公益等领域的持续投入;320000 点爱意值,代表着全球观众、合作伙伴、公益受益者对我们的认可;1682 天的剩余生命值,代表着我们还有足够的时间,去完善生态、拓展边界。”
她顿了顿,目光再次扫过台下:“接下来,我们的核心任务是‘生态深化’——是推动 IP 深度开发,以《丝路传奇》为核心,联动音乐、综艺、文创打造 “丝路 IP 宇宙”,让跨文化故事在多场景延续;二是加速公益全球化,将肯尼亚的成功模式复制到东南亚、南美,联合 10 国公益组织成立 “全球艺术公益联盟”;三是探索跨领域融合,比如让非遗技艺融入影视 IP 衍生品,让音乐演出与文旅项目深度绑定。
“生态成型不是终点,而是让文化价值更深远的起点。” 林晚星举起激光笔,指向幕布上 “待解锁模块”,“未来,我们要让晚星娱乐的每一份内容,都成为连接不同文明、传递温暖价值的桥梁。” 台下掌声雷动,窗外的雪花似乎也因这份热忱,显得格外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