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柏林,初春的寒风还带着冬日的余劲,吹过利希滕贝格区的难民安置点 —— 一排排浅灰色的临时公寓外,几个孩子裹着略显宽大的外套,正蹲在地上用树枝在泥土里画画,画的是一座带着圆顶的房子,旁边歪歪扭扭写着 “家” 的阿拉伯语。
林晚星站在安置点的活动室门口,看着这一幕鼻尖微酸。几天前,她和基金团队刚抵达柏林时,当地社工曾告诉她:“这里的孩子大多来自叙利亚、阿富汗,他们中有人亲眼见过战争,有人和家人走散过,很多孩子不愿意说话,甚至不敢看人。” 而此刻,泥土里的画,成了孩子们为数不多的 “表达出口”。
“艺术不该是奢侈品,尤其对这些经历过苦难的孩子来说,它是‘疗愈的良药’。” 林晚星转身对基金项目总监李敏说,“我们要做的,不只是送物资,而是用艺术帮他们找回笑容,找回对生活的期待。”
当天下午,“晚星艺术基金” 欧洲站的启动仪式在柏林难民安置点举行。5 所 “艺术教育中心” 同步揭牌,每间中心都配备了 200 套无毒环保的绘画工具(水彩、彩铅、画纸)、50 件易上手的乐器(尤克里里、非洲鼓、儿童电子琴),还有装满童话绘本的 “阅读角”。德国当地艺术家安娜・科恩带着她的团队早早到场,正在给孩子们分发彩色蜡笔;屏幕上,马丽正对着镜头调试设备,准备开启第一节 “跨洋喜剧课”;而 “星芒少年” 的成员们,正围着几个好奇的孩子,教他们唱《青春修炼手册》的德语片段。
从非洲肯尼亚的 “艺术启蒙”,到欧洲柏林的 “艺术疗愈”,“晚星艺术基金” 的海外公益版图正在延伸。这场针对难民儿童的艺术教育行动,不仅是一次公益实践,更是一次 “用艺术跨越国界、治愈创伤” 的尝试 —— 让画笔成为孩子的 “语言”,让歌声成为孩子的 “勇气”,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通过艺术读懂彼此的心声。
“晚星艺术基金” 欧洲站选择落地柏林,并非偶然。团队经过半年的调研,从难民数量、社会需求、合作资源三个维度综合考量,最终确定将柏林作为海外第二站;而 “艺术疗愈” 的定位,则源于对难民儿童心理状态的深度洞察,以及艺术在创伤修复中的独特价值。
柏林作为德国首都,是欧洲接收难民最多的城市之一。据德国联邦移民与难民局数据,截至 2025 年初,柏林登记在册的难民儿童超过 1.2 万名,其中 60% 来自战乱地区,80% 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焦虑 —— 有的孩子害怕巨响(会联想到炮火声),有的孩子拒绝与人眼神接触,有的孩子甚至会突然情绪崩溃。
“我们走访了柏林 5 个难民安置点,发现大部分安置点只配备了基础的生活物资,缺乏针对儿童的心理支持和艺术教育资源。” 李敏回忆道,“在利希滕贝格区的安置点,有个来自叙利亚的 10 岁男孩穆罕默德,他每天都坐在窗边发呆,不说话也不玩玩具,社工说他来这里三个月,只主动说过三句话。当我们拿出尤克里里,轻轻弹了一段简单的旋律时,他的眼睛第一次有了光,还伸手碰了碰琴弦。这个瞬间,让我们更加确定,柏林需要这样的艺术教育项目。”
此外,柏林拥有丰富的艺术资源,也为公益项目提供了 “本土化支持”。当地有超过 200 家艺术机构表示愿意合作,100 多位艺术家主动报名成为志愿者;德国联邦家庭部还为项目提供了 “公益场地支持”,将安置点内闲置的活动室改造为艺术教育中心;甚至柏林市政府还协调了当地的翻译机构,为项目配备多语言志愿者(德语、阿拉伯语、波斯语、英语),解决 “语言沟通障碍”。
“选择柏林,是因为这里有最迫切的需求,也有最充足的支持。” 林晚星说,“我们希望以柏林为起点,未来将‘难民儿童艺术疗愈’模式推广到巴黎、罗马等欧洲城市,帮助更多孩子。”
团队在调研中发现,难民儿童普遍存在 “语言表达障碍”—— 要么因为语言不通无法沟通,要么因为心理创伤不愿表达。而艺术,恰好能成为 “无语言的沟通工具”。绘画可以让孩子用色彩和图案表达情绪,音乐可以让孩子用旋律释放压力,戏剧可以让孩子在角色扮演中重建自信。
“我们邀请了德国汉堡大学的儿童心理学教授团队,为项目设计了‘艺术疗愈课程体系’。” 李敏介绍道,“课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情绪释放’,通过自由绘画、即兴音乐,让孩子把压抑的情绪表达出来;第二阶段是‘情感连接’,通过集体绘画、合唱,让孩子学会与人合作,感受温暖;第三阶段是‘自我认同’,通过创作‘我的故事’主题作品、参与小型表演,让孩子重新认识自己,建立对未来的期待。”
为了确保课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团队还对所有授课者(包括艺人、当地艺术家)进行了 “儿童心理急救培训”—— 比如如何识别孩子的情绪崩溃信号,如何用艺术方式安抚焦虑的孩子,如何避免触碰孩子的创伤记忆。“比如在绘画课上,如果孩子画了黑色的天空、破碎的房子,我们不会追问‘你为什么画这个’,而是会说‘你愿意给我讲讲画里的故事吗?如果不想讲也没关系,我们可以一起给天空加一点颜色’。” 李敏解释道,“艺术疗愈的核心是‘接纳’,而不是‘干预’,要让孩子觉得‘我的情绪是被允许的,我的表达是被尊重的’。”
5 所艺术教育中心的落地,让柏林难民安置点的 “灰色空间” 变成了 “彩色乐园”。每间中心都按照 “功能分区” 设计 —— 绘画区、音乐区、戏剧区、阅读角,每个区域都充满了 “温暖的细节”,比如绘画区的桌子是圆角设计(防止孩子磕碰),音乐区的乐器都贴了彩色的卡通贴纸(吸引孩子兴趣),戏剧区的背景板是可涂鸦的(孩子可以随时添加自己的画)。
“我们的物资采购,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到孩子的需求。” 物资负责人王媛说,“绘画工具全部选用德国本土品牌的无毒环保材料,水彩颜料是可水洗的(孩子弄脏衣服也不用担心),彩铅的笔芯是加粗的(适合低龄孩子握笔),画纸是加厚的(不容易撕破);乐器选的都是‘易上手、无门槛’的 —— 尤克里里只有 4 根弦,孩子 5 分钟就能学会弹简单的旋律;非洲鼓不需要识谱,孩子只要跟着节奏拍打就能演奏;儿童电子琴有‘灯光提示键’,按对键会亮灯,能增强孩子的成就感。”
更贴心的是,团队还为孩子准备了 “个性化艺术包”—— 每个包上印着孩子的名字,里面装着专属的绘画本、蜡笔和小乐器。“在分发艺术包时,我们会让孩子自己挑选喜欢的颜色,比如穆罕默德选了蓝色的包,他说蓝色像家乡的天空。” 王媛笑着说,“当孩子拿到印着自己名字的艺术包时,眼睛里的骄傲和珍惜,比任何东西都珍贵。”
阅读角的绘本则兼顾 “多语言” 和 “情感共鸣”。既有德语、阿拉伯语、英语的双语绘本(帮助孩子学习语言),也有讲述 “家庭、友谊、勇气” 主题的绘本(比如《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猜猜我有多爱你》),还有由难民儿童创作的绘本(让孩子觉得 “有人和我一样”)。“有个来自阿富汗的女孩扎赫拉,每天都会来阅读角看《小刺猬的新家》,她说小刺猬找新家的故事,让她想起自己和妈妈找安置点的经历。” 王媛回忆道,“现在她还会主动给其他孩子读绘本,用不太流利的德语和阿拉伯语双语讲解,变得越来越开朗。”
当地艺术家的加入,让艺术教育中心更有 “本土化温度”。安娜・科恩是柏林当地有名的儿童插画师,她主动提出每周来中心授课两次,教孩子用 “自然材料创作”—— 比如用落叶拼贴画、用泥土捏小动物、用树枝做小雕塑。“我想让孩子知道,艺术不一定要用昂贵的材料,身边的自然万物都可以是创作的素材。” 安娜说,“有次我们用安置点外的樱花花瓣做拼贴画,穆罕默德拼了一朵樱花,旁边写着‘给妈妈’,他说妈妈最喜欢樱花,希望妈妈能看到。”
德国街头艺人托马斯则擅长 “音乐互动”,他会带着手风琴来到中心,教孩子唱德国传统童谣《小星星》(德语版),还会让孩子用非洲鼓为童谣伴奏。“音乐是最好的‘破冰工具’。” 托马斯说,“一开始孩子们很拘谨,不敢开口唱,我就故意唱错歌词,逗得他们哈哈大笑,慢慢就愿意跟着唱了。现在每次我来,孩子们都会围过来,主动要‘玩音乐游戏’。”
甚至当地的中学生也加入了 “志愿者队伍”。柏林文理中学的 10 名学生,每周都会来中心帮忙 —— 陪孩子画画、教孩子学德语、带孩子做游戏。“有个叫莉莉的德国女孩,和扎赫拉成了好朋友,她教扎赫拉德语,扎赫拉教她阿拉伯语,两个女孩还一起画了‘友谊画’,挂在艺术中心的墙上。” 李敏说,“这种‘跨文化的友谊’,正是艺术教育带来的意外收获。”
晚星娱乐的艺人们,虽然不能常驻柏林,但通过 “视频授课” 和 “提前录制课程” 的方式,为孩子们带来了 “跨洋的温暖”。马丽的喜剧小品课、“星芒少年” 的多语言唱跳课,成了孩子们最期待的课程,每次上课前,孩子们都会提前坐在屏幕前,兴奋地讨论 “今天马丽老师会教什么小品”“星芒哥哥姐姐会唱什么歌”。
马丽深知 “笑声是最好的疗愈剂”,她为孩子们设计的 “喜剧小品课”,都围绕 “简单、互动、温暖” 的原则 —— 没有复杂的台词,只有生活化的场景和夸张的表情,让孩子能轻松参与,在笑声中缓解焦虑。
第一节视频课上,马丽穿着鲜艳的卡通外套,对着镜头做了个夸张的 “鬼脸”,瞬间逗笑了屏幕前的孩子。“今天我们来玩‘家庭聚餐’的游戏,” 马丽笑着说,“我来扮演妈妈,谁愿意扮演孩子,和我一起演‘妈妈做了难吃的饭,孩子怎么委婉拒绝’?”
穆罕默德犹豫了很久,在社工的鼓励下,举起了手。马丽立刻配合他演了起来 —— 马丽假装端出 “难吃的面条”,皱着眉头说 “宝贝快吃,妈妈做了好久”;穆罕默德一开始很紧张,后来跟着马丽的表情,慢慢放松下来,还故意皱着鼻子说 “妈妈,面条好像有点咸,我们一起加点水好不好”。演完后,全场孩子都笑了,穆罕默德也露出了来柏林后的第一个笑容。
“我设计的小品,都来自孩子的日常生活,比如‘上学迟到’‘和朋友吵架’‘收到礼物’,让孩子觉得‘这就是我经历的事’,才能放松地参与。” 马丽在课后采访中说,“有次扎赫拉和莉莉演‘好朋友吵架又和好’的小品,演到‘和好拥抱’时,两个孩子真的抱在了一起,扎赫拉还哭了,说‘我不想和莉莉吵架’。这种真情实感的流露,比任何喜剧效果都珍贵。”
马丽还为孩子们录制了 “喜剧小课堂” 视频,教他们简单的 “表情管理”(比如怎么用夸张的笑容表达开心,怎么用鼓起的腮帮子表达生气)、“肢体语言”(比如怎么用挥手表示友好,怎么用跺脚表示不满),让孩子能随时复习。“现在孩子们在生活中也会用‘喜剧小技巧’,比如有个孩子想让社工陪他玩,就会学马丽的样子,皱着眉头说‘社工姐姐,你不陪我玩,我要生气啦’,逗得社工哈哈大笑。” 李敏说。
“星芒少年” 是晚星娱乐旗下的少年偶像组合,成员平均年龄 16 岁,他们特意为孩子们改编了多语言版《青春修炼手册》,加入了德语、阿拉伯语片段,还简化了舞蹈动作,让孩子能轻松学会。
“我们希望这首歌能让孩子感受到‘青春的活力’,也让他们知道‘不同语言的人,能一起唱歌’。” 队长张俊说,“改编时,我们邀请了阿拉伯语翻译,确保歌词准确又易懂,比如‘跟着我左手右手一个慢动作’的德语版是‘Mit meiner linken Hand, rechten Hand, ein langsamer Bewegung’,阿拉伯语版是‘مع يدي اليسرى، يدي اليمنى، حركة بطيئة’,都尽量贴近原曲的节奏。”
在提前录制的课程视频里,“星芒少年” 的成员们一边唱一边分解舞蹈动作 —— 左手举高、右手画圈、脚步轻轻跳,每个动作都简单易学。视频里还穿插了成员们的 “鼓励话语”,比如 “别怕跳错,开心最重要”“你们比我们跳得还棒”。
“每次播放这个视频,孩子们都会跟着站起来跳。” 李敏回忆道,“一开始扎赫拉不敢跳,只是坐在旁边看,后来莉莉拉着她的手,一起跟着节奏摆动,慢慢也敢跳完整套动作了。现在每次跳完,孩子们还会互相鼓掌,有的孩子还会主动站在前面领跳,自信多了。”
更让人感动的是,“星芒少年” 还为每个孩子录制了 “专属鼓励视频”—— 根据社工提供的孩子名字和小爱好,成员们会说 “穆罕默德,听说你弹尤克里里很棒,要继续加油呀”“扎赫拉,你的画画得真好看,希望能看到你更多作品”。“当穆罕默德看到视频里张俊叫他的名字,还提到他弹尤克里里时,眼睛都亮了,还把视频反复看了五遍。” 李敏说,“现在他每天都会弹尤克里里,还说‘要弹得更好,让张俊哥哥看到’。”
为了让更多人关注难民儿童的艺术表达,“晚星艺术基金” 联合柏林市政府,在柏林市中心的 “新国家美术馆” 地下展厅,举办了 “‘艺’起长大 —— 难民儿童艺术展”。展览共展出 120 件难民儿童的作品,包括绘画、雕塑、手工作品,每一件作品都附有孩子的名字、年龄和简短的创作故事。
筹备展览时,团队最注重的是 “尊重孩子的意愿”—— 所有展出的作品,都经过孩子和家长的同意;作品的摆放位置,也让孩子自己选择(比如穆罕默德希望他的尤克里里弹唱视频放在展厅的角落,因为 “那里安静”);甚至展览的海报,都是由孩子们共同设计的 —— 他们用彩色蜡笔涂满了 “彩虹、笑脸、乐器、画笔”,还写着 “欢迎来看我们的画”。
“我们不想把展览办成‘同情式的展示’,而是‘尊重式的对话’。” 林晚星说,“每一件作品都不是‘苦难的证明’,而是‘希望的表达’—— 有的孩子画了‘艺术中心的彩色房间’,有的孩子画了‘和新朋友一起玩音乐’,有的孩子用泥土捏了‘一家人手牵手’,这些作品里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期待。”
展览的布置也充满 “温暖的细节”。展厅的墙壁刷成了柔和的米黄色,作品旁边的说明牌用德语、阿拉伯语、英语三种语言标注;每个展区都配备了 “倾听耳机”,戴上耳机能听到孩子自己讲述作品的故事(比如穆罕默德的耳机里,是他用阿拉伯语说的 “这是我弹给妈妈的歌,希望妈妈能听到”);甚至展厅的地面,都用彩色胶带贴了 “小脚印”,引导观众跟着脚印参观,就像 “走进孩子的世界”。
展览开幕当天,柏林市民纷纷前来参观,展厅里挤满了人。一位德国女士在穆罕默德的尤克里里弹唱视频前站了很久,擦着眼泪说:“我从来没想过,一个孩子能通过音乐表达这么多情感,他的旋律里有思念,有期待,太动人了。” 一位来自叙利亚的难民父亲,在看到女儿画的 “家乡的清真寺” 时,抱着女儿哭了,他说:“女儿来柏林后很少提家乡,没想到她把家乡画在了纸上,还敢展示给别人看,谢谢这个展览给了她勇气。”
柏林当地媒体对展览进行了大篇幅报道,《柏林日报》的标题是《这些画,让柏林看见了难民儿童的 “心”》,报道中写道:“‘艺’起长大艺术展,没有刻意渲染苦难,而是用彩色的画笔、温暖的旋律,展现了孩子们对生活的热爱。这不仅是一场艺术展,更是一次跨越文化的情感对话,让柏林市民与难民儿童的心贴得更近。”
更让人意外的是,德国总理朔尔茨在社交媒体上转发了展览的报道,配文:“艺术是跨越苦难的桥梁,是治愈创伤的良药。感谢‘晚星艺术基金’为难民儿童搭建的艺术平台,这些孩子的作品让我们看到,即使经历过黑暗,依然能拥有追逐光明的勇气。期待有更多人关注难民儿童的成长,用温暖陪伴他们‘艺’起长大。”
总理的点赞让展览热度进一步上升,不少欧洲其他国家的艺术机构(比如巴黎的蓬皮杜艺术中心、罗马的博尔盖塞美术馆)都向基金发出邀请,希望能举办巡展;甚至有德国企业主动捐赠物资,希望支持艺术教育中心的长期运营。“我们没想到展览能引发这么大的关注,” 林晚星说,“这说明,只要用真诚的方式传递温暖,就能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和支持。”
一个月后,当基金团队再次来到柏林难民安置点时,看到了孩子们惊人的转变 —— 穆罕默德不再坐在窗边发呆,而是会主动抱着尤克里里,给其他孩子弹唱自己编的小曲子;扎赫拉不仅敢在艺术中心画画,还在学校的才艺表演中,展示了自己的绘画作品;甚至以前总是情绪崩溃的阿富汗男孩阿卜杜拉,现在会用非洲鼓为大家伴奏,脸上还带着笑容。
“穆罕默德的社工告诉我们,他现在每天都会写‘音乐日记’,把想对妈妈说的话写成歌词,弹唱出来。” 李敏欣慰地说,“有次他弹唱完,还对社工说‘我想把歌录下来,等妈妈找到我时,唱给她听’。艺术不仅帮他缓解了焦虑,还让他找到了‘表达思念的方式’。”
扎赫拉的转变也让人惊喜。她在艺术展上展出的 “友谊画”(画着她和莉莉一起画画),被一位德国收藏家看中,收藏家还特意给她写了一封信,说 “你的画里充满了温暖,希望你能一直保持对绘画的热爱”。“现在扎赫拉每天都会画一幅画,还说长大后想当‘儿童插画师’,给像她一样的孩子画画。” 李敏说。
阿卜杜拉则通过非洲鼓找到了 “情绪出口”。以前他一听到巨响就会崩溃,现在只要觉得焦虑,就会去艺术中心打非洲鼓,“用鼓声把坏情绪赶跑”。“有次安置点外传来消防车的警笛声,阿卜杜拉没有像以前一样躲起来,而是跑到艺术中心,拿起非洲鼓用力拍打,直到情绪平静下来。” 李敏回忆道,“艺术给了他‘控制情绪的工具’,这比任何心理疏导都有效。”
当 “晚星艺术基金” 欧洲站的 5 所艺术教育中心稳定运营,“‘艺’起长大” 艺术展引发欧洲社会广泛关注,德国总理点赞支持,孩子们的转变肉眼可见时,林晚星正在柏林参加 “欧洲公益论坛”,分享 “难民儿童艺术疗愈” 的实践经验。论坛现场,播放着孩子们在艺术中心唱歌、画画的视频,台下的公益组织代表、政府官员、艺术家纷纷点头称赞,不少人表示希望能与基金合作,将模式推广到其他欧洲国家。
就在论坛颁奖环节,林晚星接过 “欧洲公益创新奖” 时,脑海里响起系统的提示音:
【检测到宿主主导的 “晚星艺术基金” 欧洲站项目圆满成功,5 所艺术教育中心落地柏林,“难民儿童艺术展” 引发广泛关注,有效助力难民儿童心理疗愈,获得国际社会高度认可,触发 “欧洲公益项目成功” 奖励。】
【获得奖励:爱意值 40000 点(来自德国政府认可、欧洲媒体好评、公益组织支持、难民家庭感谢)。当前剩余生命值:1747 天 5 小时(此前 1707 天 5 小时 + 40 天 = 1747 天 5 小时)。】
【解锁新任务:【1 年内,将柏林 “难民儿童艺术疗愈” 模式推广到巴黎、罗马 2 个欧洲城市,新增 10 所艺术教育中心;同时,联合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起 “全球儿童艺术疗愈计划”,为战乱地区的儿童提供艺术教育支持】,任务奖励:积分 45000 点、爱意值 35000 点、“全球儿童公益杰出贡献奖”(助力基金成为国际儿童艺术公益标杆)。】
林晚星握着奖杯,目光扫过台下来自不同国家的公益同行,心中满是感慨。从肯尼亚的 “艺术启蒙” 到柏林的 “艺术疗愈”,公益的意义从来不是 “单方面的给予”,而是 “双向的治愈”—— 孩子们在艺术中找回希望,而她在孩子们的笑容中,更加坚定了 “用艺术连接世界、用温暖治愈创伤” 的初心。
论坛结束后,林晚星再次来到利希滕贝格区的艺术教育中心。穆罕正在弹唱自己编的歌,扎赫拉和莉莉在画画,阿卜杜拉在打非洲鼓,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照在孩子们的笑脸上,温暖得让人眼眶发热。
“我们还会回来的,” 林晚星蹲下身,摸了摸穆罕默德的头,“下次来,我想听你弹唱新的歌。”
穆罕用力点头,继续弹起了尤克里里。旋律很简单,却充满了力量,像初春的阳光,慢慢驱散冬日的寒冷,也照亮了孩子们未来的路。林晚星知道,解锁的新任务意味着更广阔的公益版图,更沉重的责任,但只要能看到孩子们的笑容,这一切都值得。她会带着这份初心,继续让 “晚星艺术基金” 的光芒,照亮更多需要温暖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