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存瑞生于1929年10月,河北怀来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战斗英雄、共产党员。1948年5月解放隆化战斗中,他以手托炸药包炸毁碉堡,牺牲时年仅19岁,后被追记特等功,追授“战斗英雄”“模范共产党员”称号。
1948年5月25日的隆化,天刚蒙蒙亮就被炮火撕开了口子。城北的隆化中学外,敌人的桥型碉堡像一头狰狞的怪兽,钢筋水泥浇筑的墙体上,十几个枪眼正疯狂喷射着火舌,密集的子弹织成一张死亡之网,把我军突击部队死死压在开阔的土坡下。
“冲啊!”伴随着指挥员的呐喊,战士们一次次跃出掩体,却又被无情的火力逼退。土坡上很快积起了鲜血,染红了刚冒芽的野草,也染红了趴在掩体后、紧攥着炸药包的董存瑞的眼睛。他才十九岁,脸颊上还带着少年人的青涩,可眼神里却燃着比炮火更烈的光——这是他参军的第三年,从怀来县南山堡村的放牛娃,到屡立战功的战斗骨干,他心里早就刻下了“为新中国而战”的誓言。
“连长,让我上!”董存瑞猛地攥住连长的胳膊,声音里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此时,部队已经牺牲了好几名爆破手,碉堡前的交通沟被炸毁,光秃秃的开阔地毫无遮挡,要靠近碉堡,每一步都踩着生死线。连长看着他,又看了看远处仍在嘶吼的碉堡,咬了咬牙:“注意隐蔽,一定要成功!”
董存瑞立刻挎上炸药包,猫着腰钻进烟雾里。子弹在他耳边“嗖嗖”飞过,有的擦着他的帽檐打在地上,溅起的泥土糊了他一脸;有的钻进旁边的土墙,留下一个个深洞。他不敢停,借着炮火的掩护,时而匍匐,时而跃进,手指死死抠着炸药包的背带,仿佛那不是几十斤重的武器,而是能撕开黑暗的希望。
终于,他冲到了碉堡脚下。可新的难题又砸了过来——这座桥型碉堡建在旱河上,底部离地面有半人高,四周没有任何支撑点,炸药包根本放不稳。如果把炸药包放在地上,威力不够;如果抱着炸药包,自己必死无疑。身后,战友们的冲锋声越来越近,子弹还在不断夺走生命,时间一秒一秒地流逝,每一秒都像刀子在割着董存瑞的心。
他抬头望了望碉堡顶端飘扬的敌人旗帜,又回头看了看身后正在冲锋的战友,眼里突然闪过一丝决绝。没有丝毫犹豫,他左手猛地托起炸药包,紧紧顶在碉堡冰冷的水泥墙上,右手迅速摸到导火索,用力一拉——“滋滋”的火花瞬间亮起,像一道微弱却坚定的光,映在他年轻的脸上。
“为了新中国,前进!”董存瑞用尽全身力气,喊出了这句震彻山河的口号。那声音穿透了炮火的轰鸣,传到了每一个战友的耳朵里。战士们抬头望去,只见碉堡下那个年轻的身影,像一尊永不弯腰的雕像,牢牢托着炸药包,直到火光吞噬了他。
“轰——”一声巨响震得大地都在颤抖,桥型碉堡瞬间被炸得粉碎,敌人的火力戛然而止。硝烟中,战士们带着董存瑞的信念,发疯似的冲向阵地,红旗很快插上了隆化中学的楼顶。可那个十九岁的少年,却永远留在了那片他用生命守护的土地上。
如今,隆化的风还在吹,吹过纪念董存瑞的丰碑,吹过他曾战斗过的每一寸土地。人们不会忘记,曾经有一个十九岁的青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新中国的诞生铺就了前进的道路;他的名字,早已和“英雄”二字紧紧相连,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永远滚烫,永远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