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乡校区体育馆•本科毕业典礼
学生会部长拿着话筒上台,“大会进行第五项,有请2025届本科毕业生代表,九年制岐黄国医卓越班的江欣欣同学上台发言,大家欢迎。”
江欣欣在后台深吸气,调整出微笑的表情,穿着学士服上台致辞。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各位远道而来的家长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我是九年制岐黄国医卓越班的五年级本科生江欣欣。非常荣幸能站在这里,代表2025届全体本科毕业生发言。于我而言,这份荣幸之中,更怀有一份特殊的感激——感谢五年里每一位传道授业的老师,每一位携手共进的同学,是你们,让这条探索杏林之路充满了光亮与温暖。
五年,对我们九年制的同学来说,是一个意味深长的逗号。
当其他专业的同学在此刻画上圆满的句号,奔赴山海之时,我们则在这个熟悉的校园里,迎来了一场阶段性的盘点与升华。这五年,我们从背诵“阴阳者,天地之道也”的懵懂新生,成长为能初步运用经方、感悟脉学的准医生;从在实验室里好奇地打量每一味药材,到在跟师门诊时为老师精准的辨证而由衷惊叹。
如果说,首中医是一片沃土,那么这五年,就是我们的扎根之年。 我们像一株株渴求生长的草木,努力地将根须深扎进《神农本草经》的厚重、深扎进《伤寒论》的精妙、深扎进每一位老师临床经验的土壤深处。这个过程,需要沉得下心的静气,也少不了反复研磨的钝功夫。很庆幸,我们做到了。我们不仅完成了学业,更在心底种下了一颗名为“中医”的种子,它已悄然发芽。
今天,我们即将为这五年的“扎根”之旅,贴上一枚名为“学士”的标签。但这绝非终点,而是我们向更深、更远处生长的新起点。对于九年制的我们,接下来的四年,将是“抽枝散叶”的四年,是将理论深度融入临床、感悟“医者仁心”真谛的四年。
站在这个承前启后的路口,我想分享一句始终激励我的话,与诸位同学共勉:“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这不仅是药王孙思邈的教诲,也应是刻在我们每一个中医人骨子里的精神。本科毕业,意味着我们拿到了打开中医宝库的第一把钥匙,但宝库深处的辉煌,仍需我们持一盏精诚之灯,秉一颗勤勉之心,一路探索下去。
最后,请允许我代表全体毕业生,表达我们最深切的感恩: 感谢母校,以“厚德济生”为我们立心,以“勤求博采”为我们立行。 感谢恩师,你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我们医路上的灯塔和楷模。 感谢父母家人,你们无私的爱与支持,是我们永远最温暖的港湾。 感谢同窗,五载春秋,我们一同走过,这份并肩作战的情谊,此生难忘。
祝愿母校桃李天下,再创辉煌! 祝愿老师们身体安康,万事顺意! 祝愿同学们,此去前程似锦,归来仍是那个眼中有光、心中有梦的中医少年!
谢谢大家!”
语毕,掌声雷动。
江欣欣下台回到观众席。部长继续cue接下来的流程,待在场的众位学生起立合唱完校歌之后,大会在一片欢呼声中落幕了。
岐黄学院•中医学教研室
林教授正在整理教案。
江欣欣叩门走进去,“教授,您找我。”
林教授看到来人赶紧招手,“欣欣,今年全市的十佳学生评比出来了,你这五年的综合绩点全系第一,又参加了许多社会活动,已经顺利评选上了,恭喜啊。接下来你先休息一个月,顺道考虑一下你的研究课题,等着之后跟我说。”
江欣欣斟酌了一会,“林教授,我有点想改专业了……”
林教授愣了一下,“为什么?你可是个好苗子啊,你这天赋就应该吃中医这碗饭的,为什么要换专业啊?你要换,换去哪呢?”
江欣欣叹了口气,“林教授,不瞒你说,现如今西医的发展明显要迅速很多,就连那些医疗剧都很少能看到中医的身影了。我不知道,等着四年之后毕业我们的中医会变成什么样子……我们班里,选中西医结合的大有人在,我不知道……”
林教授打断她的话,“我知道你的意思,可欣欣,你要明白,传统的中医学早就是我们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了,我们不能丢了。至于中西医结合,我相信它的存在肯定有理由,可是,它在中医层面的学习远不如我们中医学专精,我还是希望你好好考虑一下。”
江欣欣也没拿定主意,对着林教授深深鞠了一躬。出了大楼之后,她看着灰蒙蒙的天默默回了宿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