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云漠关,戈壁滩上的梭梭林已长得郁郁葱葱,英雄祠前的“守护墙”前,一场别开生面的“初心故事会”正在举行。卓拉坐在人群中央,手中捧着那枚千年传承的“初心”令牌,正给来自全国各地的研学学生讲述凌霜与萧决的故事。
“千年前,凌将军在黑风寨救红山部百姓时,身边只有五百将士,却凭着‘不丢下一个人’的信念,硬是击退了十倍于己的敌人。”卓拉的声音清亮,孩子们听得入迷,手中的笔记本上写满了“守护”“担当”这样的字眼。
人群外,凌守业正陪着几位丝路文化研究者查看新修复的《凌萧列传》抄本。“你们看,这一页记载着萧将军当年改良农具,教草原牧民耕种的方法,”凌守业指着抄本上的插图,“现在草原上还在用类似的农具,这就是文化传承的力量——英雄的智慧,会变成百姓的日常。”
午后,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打破了宁静。草原牧民巴图尔骑着马赶来,神色焦急:“卓拉姑娘,草原东部突发蝗灾,好多牧民的羊群快没草吃了!”卓拉立刻站起身,腰间的令牌随动作轻晃:“召集‘初心护卫队’,带上中原支援的灭蝗药和牧草种子,我们现在就出发!”
护卫队的成员迅速集结——有熟悉草原地形的牧民,有懂农业技术的中原志愿者,还有携带医疗物资的西域医生。林晓也从泉州赶来,带来了无人机灭蝗设备:“海疆和边疆是一家人,你们的困难,就是我们的困难!”
车队穿行在草原上,卓拉用对讲机指挥调度:“一组带灭蝗药去受灾最严重的部落,二组负责分发牧草种子,医疗组随时准备为牧民和牲畜提供帮助!”无人机升空,喷洒出细密的药雾;牧民们骑着马,在草原上拉起防护网;志愿者们蹲在地上,手把手教牧民如何补种牧草。
在一个受灾严重的部落,卓雅抱着满满一筐牧草,递给一位年迈的牧民:“阿婆,别担心,我们会帮你们把草原恢复好的。”老人接过牧草,眼眶泛红:“你们就像当年的凌将军,总是在我们最难的时候出现。”
经过三天三夜的奋战,蝗灾终于得到控制。牧民们自发在草原上燃起篝火,为护卫队庆功。巴图尔端着马奶酒,敬给卓拉:“谢谢你们,是你们让我们知道,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卓拉接过酒碗,一饮而尽:“因为我们都是一家人,守护草原,就是守护我们共同的家。”
返程途中,卓拉看着窗外渐渐恢复生机的草原,忽然想起凌守业说过的话:“初心不是一句口号,是在百姓需要时,能第一时间站出来的勇气。”她摸了摸腰间的令牌,觉得它比任何时候都更有分量——这枚令牌,承载的不仅是千年的传承,更是无数百姓的期盼。
回到云漠关时,英雄祠前已挂满了锦旗——有草原牧民送来的“草原守护者”,有中原百姓送来的“治沙先锋”,还有西域商队送来的“丝路同心人”。凌守业笑着迎上来:“这些都是百姓对你们的认可,也是对‘初心’精神最好的传承。”
夜幕降临,篝火再次点燃。孩子们围着卓拉,想听更多英雄的故事;护卫队的成员们分享着这次灭蝗的经历;远处的驼铃声隐约传来,像是在为这和平的夜晚伴奏。卓拉站起身,将“初心”令牌举过头顶,月光洒在令牌上,映出在场每个人的笑脸。
“千年前,凌将军与萧将军用一生守护山河;今天,我们用行动续写着他们的故事。”卓拉的声音在夜空中回荡,“未来,还会有更多人接过这枚令牌,守护这片草原,守护这片戈壁,守护我们共同的盛世山河。”
歌声再次响起,改编版的《云漠谣》在草原与戈壁间回荡:“云漠关,通和桥,英雄精神永不老。草原绿,海疆蓝,同心守护万万年。初心在,薪火传,新程再启谱华章……”
这歌声,是对过往的致敬,是对当下的珍惜,更是对未来的期盼。而那枚传承千年的“初心”令牌,将继续见证着这片山河的繁荣与安宁,见证着一代又一代人用行动书写的,属于他们的盛世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