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预警】
1. 时间线:寄出“满月车票”后第3天至第15天,含绘画班初赛公布、社区展览、独自夜行回家2.0(下雨版)。
2. 核心推进:
- 林微以《雨逃》获市青少年绘画班初赛第一,完成“公众自我介绍”脱敏;
- 第一次接受媒体简短采访,说出“把刹车声改写成风铃”金句;
- 独自夜行升级:暴雨+末班公交停运+共享单车3公里,触发“狐狸钥匙”实体化护航;
- 为终章“北京复试”埋下“公交车票-狐狸钥匙-风铃”三件套装组合。
---
寄票后第3天 10:00 初赛公布
社区文化宫门口贴红榜,林微名字列在第一个,作品《雨逃》。
评委评语:
“作者将‘低频水声’转译为青绿色涟漪,把‘创伤’改写成‘出口’,具备罕见的感官共情力。”
林微站在红榜前,胸口那口钟轻轻敲——不是恐慌,是预告:
“下一步,该轮到我自己开口。”
---
10:30 公众自我介绍
领奖台只有两级台阶,对她却像悬崖。
她深吸气,左脚先迈——帆布鞋踩上狐狸耳结,鞋带结扣发出极轻的“咔”。
“大家好,我是林微,21岁,目前无业,正在学怎么把刹车声改写成风铃。”
台下哄笑,随即鼓掌。
她继续说,声音不再颤:
“如果我的画能让谁抬头,那我就在天上多挂一颗会说话的星星。”
掌声再次涌来,像潮水把旧日的“怪物”标签一点点卷走。
---
11:15 媒体采访·简短版
市台记者堵她:“用一句话概括你的创作观?”
她低头看鞋尖,又抬头看镜头:“
‘把血的颜色,调成海的青绿,再送回天空当极光。’”
记者愣两秒,竖起大拇指:“有诗意,也有痛感。”
镜头关闭,她才发现自己右手一直攥着狐狸钥匙,金属齿纹陷入掌心,留下半月形红痕——
那是“说话”留下的物理证据。
---
同日19:00 夜行升级·暴雨版
活动结束,暴雨预警,末班公交停运。
她站在雨幕里,打开共享单车App,显示附近仅剩一辆“小蓝”,座垫湿透。
她犹豫3秒,把狐狸钥匙咬在嘴里,金属味混着雨水,像把“安全感”含在舌尖。
扫码、解锁、抬腿——
雨水瞬间浸透裤脚,却没人能替她走这段路。
---
19:30 3公里暴雨独行
雨刷器=无,雨衣=无,路灯=频闪。
她弓背踩踏板,每一下都像在撕破水帘。
胸口那口钟开始敲,她大声唱歌——
旋律是《River Flows in You》,歌词被改得七零八落:
“雨在流,我也在流,狐狸钥匙在我口袋,像一颗不会沉的石头……”
歌声被雨撕碎,却成功盖住咳嗽声。
---
20:05 巷口暗灯·钥匙当灯
终于抵达巷口,路灯因暴雨跳闸。
她摸黑抬卷闸门,手抖,钥匙对不准锁孔。
雨水顺着她手腕流进袖口,金属打滑。
她忽然把钥匙举到嘴边,用牙齿咬住柄端,双手扶门,借牙齿力道——
“咔嗒”一声,门开了。
她弯腰钻入,从内部反锁,把暴雨关在外面。
黑暗里,她脱下T恤拧水,光裸背脊贴着卷闸门下滑,坐地,笑得像刚打完胜仗。
---
19 20:30 热水澡·钟声新节拍
浴室灯亮,热水冲下来,她低头看脚背——
被雨水泡皱的皮肤像微型地形图,狐狸钥匙躺在洗手台,金属边缘闪着细小电光。
她把手放在胸口,那口钟跟着热水节拍,一板一眼,最后停在极轻的“咚”,像给今天盖邮戳。
她轻声说:
“下一步,复试;
再下一步,北京;
再再下一步——上游。”
---
21:00 江屿远程·雨声直播
江屿在北京酒店,窗外同样暴雨。
他开直播,镜头对准雨幕:“听,北京也在给你伴奏。”
林微把吹风机对准镜头,热风呼啸,与雨声对唱。
她笑:“伴奏收到,我正烘干翅膀。”
江屿把镜头一转,酒店窗台挂着一只迷你风铃,贝壳已换成铜片,声音更脆。
“风铃升级了,等你来了,再换回去。”
---
22:30 颜色作业·“雨逃2.0”
她坐在地板,用速写本调出一色“钴蓝+雨水+一点狐毛金”,涂满明信片:
“雨逃2.0=暴雨3公里+狐狸钥匙+牙齿当灯。”
她把明信片插进风铃绳,与旧“安静”并排,两张卡片被热风吹得旋转,像两颗行星在公转。
---
23:00 复试通知·官方邮件
邮箱提示音“叮”——
市青少年绘画班复赛通知:
“请于7日后赴北京参加现场命题创作,主题:‘回声’。”
附件车票模板,出发地自动填充“老城区”,目的地“北京南”。
她盯着屏幕,手指悬在确认键上方,却先摸到脚边的狐狸钥匙——
金属冰凉,像把“出发”按钮实体化。
她按下确认,页面跳转:
“购票成功,座位:06车06A。”
胸口那口钟,跟着“成功”提示音,敲了正好六下,像回声应和。
---
23:15 鞋带转正·出发信号
她蹲下去,把左脚鞋带的“狐狸耳结”转正——
耳朵朝鞋头,像两枚小帆终于面向上游。
她抬头看镜头,对江屿说:
“满月那天,耳朵转正,现在提前了——
因为我等不及要去见你,也见我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