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的严苛程度仍在不断提升,逐渐触及到成为合格司机最核心的两个基石:绝对的规章记忆和极致的操控平稳。
1. 一字不差的规章烙印:
教官抱来厚厚一摞手册:《有轨电车行车组织规则》、《技术管理规程(市域铁路部分)》、《应急处置预案》、《信号显示规则》……每一本都沉甸甸的,充满了严谨甚至略显枯燥的条文。
“别跟我说什么‘大概意思记住了’、‘理解了精髓’!”教官的声音敲打着每个人的神经,“在铁轨上,0.1秒的反应时间,差一个字,可能就是完全不同的处置方式,结果就是天堂和地狱的区别!”
他随机抽问: “第137条,列车在区间内发生火灾,疏散乘客前的首要步骤是什么?一个字一个字背!” “《应急手册》第四章第二节,遇到不明物体侵入限界,速度高于多少时必须采取紧急制动?低于多少时可以先常用制动再观察?数字和单位都不能错!” “信号机显示一个黄色灯光加一个黄色闪光灯光,代表什么含义?允许速度是多少?接近距离要求多少米开始减速?给我背原文!”
学员们必须像复读机一样,精准无误地复述出规章的原话,任何一点模糊、省略或自我发挥都会遭到严厉的批评。这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将最正确的程序直接烙印进潜意识,确保在千钧一发的危急时刻,身体能基于肌肉记忆做出最标准、最快速的反应,而不是还要经过大脑的“翻译”和“组织语言”。
可可对此不敢有丝毫怠慢。她的猫娘特质让她拥有良好的记忆力,但更重要的是,她将每一条规定都与“安全抵达”、“准时鸣笛”联系起来。对她而言,这些冰冷的文字是守护承诺的铠甲,每一个字都必须牢固无误。
2. 一杯水的平稳考验:
实操训练进入了新的阶段。当学员们坐进模拟驾驶舱甚至真实列车的驾驶座时,教官会在他们面前的驾驶台上,小心翼翼地放上一杯水——杯口满得几乎要溢出来,清澈的水面微微晃动,映照着顶灯。
“这是你们的新‘乘客’。”教官面无表情地说,“它的‘舒适度’就是你们技术的直观体现。列车运行得稳不稳,高科技设备只能辅助一半,另一半,全在你们的手上!”
“启动、加速、巡航、过弯、进站减速、停车对标……在整个过程中,我要看到这杯水的水面波动最小。尤其是停车的那一刻,水面应该只有最轻微的晃动,而不是洒出来甚至溅湿操作台!”
这个看似简单的任务,实则难度极高。它要求驾驶员对操纵杆的推拉拥有极其细腻的掌控力,对列车的动力响应和制动特性了如指掌,对线路的坡度、弯道半径有预判能力。加速不能突兀,减速必须线性平滑,过弯时要精准控制离心力。
一个学员启动稍快,水面猛地向后一荡,溅出几滴。 另一个学员进站制动稍晚,用力稍猛,水面剧烈前涌,差点倾覆。 甚至只是匀速运行中一个微小的调整不当,都会引起杯子里明显的涟漪。
可可凝视着那杯水,仿佛看到了未来车厢里站立的乘客,更仿佛看到了那座安静山坡所需要的、绝不容打扰的宁静。她深吸一口气,将全部心神沉浸到对操纵杆的感知上。
启动时,她以几乎难以察觉的力度缓缓推杆,感受着电流逐渐增强、列车平稳启动的细微变化。 加速时,她分段缓慢增加推力,让速度均匀提升,避免任何闯动。 瞭望到远处信号或站台时,她提前很长距离就开始非常缓慢地收回动力,让列车利用惯性滑行,再辅以最轻柔的制动,使减速过程如丝绸般顺滑。 停车对标时,她更是全神贯注,通过反复微调,让庞大的列车如同被无形的手轻轻按住,精准、平稳地停在规定范围内。
她面前的杯子,水面始终只有细微的涟漪,即使在停车瞬间,也只是轻轻晃动一下,没有一滴水洒出。
教官在一旁看着,微微点了点头。这个猫娘学员身上有种异乎寻常的专注和一种对“平稳”的执着追求,这远远超出了普通学员通过考核的要求。
可可知道,这杯水考验的不仅是技术,更是心性。只有内心足够平静、操控足够细腻,才能驾驭好钢铁列车,才能让那声笛响穿越城市喧嚣时,不带一丝仓促和惊扰,只有稳定而安心的力量。
她正在将这一切,一点点变成自己的本能。为了那个最终的目的地,和那个必须送达的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