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在机油味、金属摩擦声和引擎的低吼中悄然流逝。林宥像一块被投入知识海洋的海绵,以惊人的速度吸收着一切与机甲相关的养分。他的世界,彻底缩小又无限放大——缩小到只剩下雷霆俱乐部这片天地,又放大至机甲内部的每一个齿轮、每一条线路、每一次能量流动的细微感知。
从操作者到理解者,他正在探索结构的奥秘。
俱乐部林宥老带新的师傅赵教练很快发现,这个少年助教的兴趣远不止于操控。训练间隙,别人休息时,林宥总会围着那些暂时停用的训练机甲转悠,眼神专注地打量着它们的关节结构、外装甲接缝、引擎散热口。
“教练,这个地方的传动轴磨损好像有点异常,运行时会有高频杂音。”“这台模拟器的力反馈系统校准似乎偏了5%左右,会影响操作手感。”他开始能提出一些超出初级机甲训练师的范畴、直指机甲本身状态的问题。
赵教练起了爱才之心,有时检修机甲时,便会叫上林宥在一旁打下手。“喏,看见没,这个神经元接口的耦合器是易损件,接触不良就会导致指令延迟甚至失控。”“液压缓冲系统要定期检查油封,漏油的话,紧急制动时就等着摔跟头吧。”林宥看得目不转睛,听得聚精会神。他从递工具开始,慢慢到能帮忙拆卸外部装甲,清理滤网,更换一些简单的标准零件。
他的双手,不再仅仅熟悉操作杆的触感,也开始熟悉扳手、螺丝刀、万用表的重量。机油和冷却液的气味,对他来说不再是污渍,而是带着一种令人安心的、属于“内部”的味道。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一次常规训练中,一台老式的“雷鸟-III”2代训练机甲突然动力输出不稳,行走起来一瘸一拐,还伴随着刺耳的噪音。负责维护的张师傅一时抽不开身。
赵教练皱着眉,正准备暂停使用这台机甲。“教练,”林宥观察了一会儿,开口道,“听起来像是左腿主传动齿轮箱的问题,可能是润滑不足导致齿轮卡顿,或者是传感器读数错误误导了平衡系统。能让我试试看吗?”
赵教练有些惊讶地看了他一眼,犹豫片刻,还是点了点头:“工具箱在那边,注意安全,别乱拆核心部件。”这台二代老旧的二代机,修修补补用了一年又一年,终于将要结束它的使命,即将退役,所以交给林宥修理,不论结果如何,都能接受。
林宥拎来工具箱,熟练地打开机甲左腿侧面的检修盖。里面是错综复杂的线路和机械结构。他先是仔细观察了齿轮箱的油窗,确认润滑油脂仍在正常范围。接着,他拿出万用表,按照张师傅平时教的方法,小心翼翼地测试了几个关键传感器的信号。
“找到了,”他很快抬起头,“是足部压力传感器的线路接口氧化了,接触不良,导致系统误判左腿承重异常,不断调整动力分配。”他用小刷子清理了接口,重新插紧,再用万用表测试——信号恢复了稳定。
“搞定。”林宥合上检修盖,跳下维修台。
赵教练将信将疑地启动机甲试运行了一番——果然,运行平稳,噪音消失。“好小子!”赵教练用力拍了拍林宥的肩膀,眼中满是赞赏,“有一套啊!这眼力和手艺,快赶上老张了!”
这次成功的故障排除,让林宥在俱乐部的地位悄然发生了变化。他不再仅仅被看作一个“有天赋的内部学员”或“勤快的助教”,更开始被视为一个潜在的、懂技术的“自己人”。连负责维护的张师傅,有时也会跟他讨论一些技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