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现代小说 > 尘隙里的星芒
本书标签: 现代 

微光的尝试

尘隙里的星芒

“每日一件小事”的分享,像一种缓慢生效的疗法,细微却持续地改变着两人感知世界的方式。为了寻找那些值得记录的碎片,顾星遥不得不将目光从无尽的习题和父母的期望上短暂移开,投向那些曾被完全忽略的角落——窗台上被忽略的多肉植物新长出的一小瓣叶片、雨水在玻璃上蜿蜒划出的不规则水痕、甚至食堂阿姨今天似乎多给了半勺菜(虽然味道依旧寡淡)……

这些发现本身并无多大意义,但“发现”这个动作,却像在厚重压抑的帷幕上,刺出了一个个极其微小的孔洞,允许一丝丝微光渗入。

柳栖尘那边也是如此。她开始拍摄那些偶然瞥见的、带有某种诡异美感的画面:废弃在街角的破旧沙发、霓虹灯牌故障时闪烁的残缺字母、阴雨天下颜色变得格外饱和的消防栓……她甚至开始用文字记录那些荒诞的梦境片段。分享这些,并得到顾星遥简单却真诚的回应(“沙发像一只疲惫的巨兽”、“那个梦听起来很像一部超现实短片”),让她感到自己那些混乱的、不被现实世界接纳的感知,第一次有了安放之处。

她们依旧在深夜里倾诉各自的痛苦和压力,那些沉重的话题依然是她们连接的核心。但“小事分享”的仪式,为这份沉重的连接注入了些许轻盈的、生活化的气息。她们不再仅仅是两个交换负能量的灵魂,更像是在并肩探索着各自荒芜世界的探险家,互相展示着捡到的奇怪石子或发现的隐秘小路。

这种变化是潜移默化的。直到某一天,柳栖尘在听完顾星遥分享又一件关于“成功规避母亲额外增加的英语单词抽查”的小事后,突然问道:

「你上次偷偷画的那个小漩涡,后来还有画过类似的东西吗?」

顾星遥愣了一下,下意识地回复:

「没有。风险太大。」她顿了顿,补充道,「而且……不知道画什么。好像没什么值得画的东西。」

这是实话。她的生活被公式、定理、范文填满,单调得像一张不断重复印刷的灰白纸张。那些曾在她幼年时期涌动过的、模糊的想象力和表达欲,早已被漫长的“规训”压抑到了几乎消失的地步。

柳栖尘沉默了片刻,发来一段话:

「我记得你说过,觉得海很自由。即使没见过。」

「为什么不试着画一下你想象中的海?不用很大,不用很复杂,甚至不用很好看。就画给你自己看。就像……给自己造一个很小很小的窗口,能看到一点点你想要的自由。」

这个提议让顾星遥的心猛地一跳。想象的海?画下来?

第一个涌上来的念头是强烈的恐惧和否定。

不行!太危险了!如果被发现了怎么办?浪费时间!毫无意义!高考不考这个!

这些被内化了多年的声音立刻在她脑海里尖叫起来。

但紧接着,另一个微弱却陌生的声音,从心底极深的地方挣扎着冒出来:可是……只是想画一下……很小很小的一幅……藏在绝对安全的地方……就像那个小漩涡一样,画完就擦掉?或者……有没有可能……留下来?

她的手指悬在屏幕上方,微微颤抖,内心进行着激烈的天人交战。

柳栖尘没有催促,只是安静地等待着。她明白这个提议对顾星遥意味着什么——这不仅仅是一幅画,更是一个象征性的、微小的反抗和自我取悦的行为,是对她那个被严格控制的世界的一次极其谨慎的越界。

过了好一会儿,顾星遥才极其缓慢地打字:

「我……我不知道该怎么画。」她找了一个技术性的、看似合理的借口。

柳栖尘立刻回复,语气带着鼓励:

「不需要‘会’画。想象它。颜色?平静的还是汹涌的?有什么在里面?鱼?船?还是只有无尽的水?你想它是什么样,它就是什么样。这是你的海。」

你的海。

这三个字,像拥有某种魔力,轻轻叩动了顾星遥心中某根生锈的弦。

她的海……

她闭上眼睛,试图在一片空白的脑海中勾勒那片从未见过的蔚蓝。但首先涌入的,却是母亲严厉的眼神、父亲沉默的背影、摞成山的习题册……这些影像像厚重的迷雾,阻挡着她的想象。

她感到一阵挫败。

「我想象不出来。」她有些沮丧地回复,「我的脑子里……好像塞满了别的东西。」

柳栖尘没有失望,反而循循善诱:

「那就从最简单的开始。颜色。你希望它是什么颜色?不是课本上说的蓝色,是你自己觉得能让你感觉到‘自由’的颜色。」

颜色?顾星遥怔住了。不是蓝色吗?海不就是蓝色的吗?自由……是什么颜色?

她混乱地思考着。突然,一个意象闯入脑海——那是很久以前,她偶然在一本旧杂志上看到的一张照片,夕阳下的海面,不是蓝色,而是泛着金红的、破碎的光斑,温暖而悲伤,却有一种奇异的壮阔。

「……金色?或者……掺杂着红色的……很亮的颜色?」她不确定地描述。

「很好!」柳栖尘立刻肯定,「那就用那种颜色。哪怕它不像现实里的海。这是你的想象,你的规则。」

「可是……我没有那种颜色的颜料。」顾星遥 practical (实际)地想到困难。她的画具都是母亲按照“标准配置”购买的,颜色有限且“正统”。

「铅笔呢?炭笔?或者……就用钢笔水兑点水?甚至用咖啡渍?」柳栖尘的思路天马行空,「材料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想表达什么。甚至不一定要画在纸上,画在手臂上(当然要洗掉),或者课本的空白处然后撕掉。形式也不重要。」

这种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让顾星遥感到既惊讶又隐隐兴奋。她从未想过,创作可以如此……不拘一格,如此私密和个人化。

「我……我试试看。」她终于松口,心脏因为这个决定而加速跳动,混合着恐惧和一丝微弱的期待。

「不用急着给我看。甚至可以不给我看。为你自己画。」柳栖尘强调道,试图减轻她的压力。

接下来的几天,这个“画一片海”的念头,像一颗被悄悄埋下的种子,在顾星遥心底悄然生根。她依旧按照精确到分钟的计划表生活、学习,但内心的某个角落,一直在默默地思考着那片“海”。

她开始以一种全新的角度观察周围。阳光透过水杯折射出的光斑、滴落在水池里晕开的墨汁、甚至傍晚天空变幻的云霞……都成了她偷偷收集的“颜色样本”和“光影参考”。

她最终决定使用最安全的工具——最普通的HB铅笔和橡皮,以及一本用来打草稿的、已经快被写满的旧本子最后几页的空白处。这样即使被发现,也可以解释为“演算草稿”。

选择地点和时间则至关重要。她不敢在书桌上画,那里太显眼。她选择了每天熄灯后,躲在被子里,用手机手电筒的微弱照明进行。风险依然存在,但已是她能想到的最隐蔽的方式。

第一个晚上,她只是用铅笔极其轻地涂鸦了几个色块,尝试表现那种“金红色”的感觉,结果看起来只是一片脏兮兮的灰色。她感到一阵失望,几乎要放弃。

第二天凌晨三点,她犹豫着,还是没有告诉柳栖尘自己的失败。

但柳栖尘似乎能察觉到什么,没有追问画的进度,只是分享了自己的小事:「今天把几种废弃的颜料混在一起,调出一种很恶心的颜色,命名为‘存在主义焦虑灰’,意外地适合画乌云。」

顾星遥看着这条消息,忍不住轻轻笑了一下。那种“失败了也没关系,甚至失败本身也可以成为一种创作”的态度,微妙地鼓励了她。

第二个晚上,她换了一种方式,不再追求颜色,而是尝试用不同的笔触表现水的波动感。她回忆着视频里看过的海浪涌动,小心翼翼地用铅笔侧锋排出细密的线条。

过程很笨拙,效果也并不理想。但奇怪的是,当她全神贯注地沉浸在那些线条的起伏中时,外界的压力、父母的期望、学业的烦恼……似乎暂时被隔绝了。她的世界里,只剩下笔尖与纸张摩擦的细微沙沙声,以及那片在她手下逐渐成型的、想象中的水域。

虽然那只是一片模糊的、灰扑扑的、存在于草稿本角落的“海”。

第三个晚上,她添上了一些想象中的细节:一条跃出水面的鱼的模糊轮廓(她用橡皮擦出来一点亮部),远处一个极其微小、几乎看不清的帆影。

画完了。

她看着那片小小的、简陋的、甚至称不上是作品的“海”,心里涌起一种极其复杂的情绪。有完成任务的轻松,有对成果并不完美的遗憾,但更多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成就感。

不是解出一道难题的那种成就感,那是一种被认可的、符合外部标准的成就。而此刻的这种成就,完全源于内部,源于她为自己、凭自己的意愿,完成了一件微小却真正属于自己的事情。

这是一种久违的、掌控自身的感觉。

她小心翼翼地撕下那页纸,对着手机光看了好久。然后,她将它折成一个小小的方块,藏进了那本旧数学课本封皮内侧几乎不被注意到的夹层里。那里,绝对安全。

做完这一切,她长长地、无声地舒了一口气,仿佛完成了一项伟大的壮举。

凌晨三点,她主动对柳栖尘说:

「我画了。」

没有发图片,只是简单的陈述。

柳栖尘立刻回应,没有追问细节,只是问:

「感觉怎么样?」

顾星遥认真地思考了一下,回复:

「画得很糟糕。但是……」她停顿了一下,试图捕捉那种微妙的感觉,「画的时候,好像喘气稍微顺畅了一点。就一点点。」

柳栖尘发来一个微笑的表情。

「那就够了。恭喜你,在自己的海里……游了一小圈。」

顾星遥看着这句话,嘴角微微上扬。一种温暖而坚实的暖流,缓缓流过她的心田。

这次微小的尝试,没有改变任何现实。天亮了,她依旧要面对母亲的检查、父亲的沉默、无穷无尽的习题。

但有些东西,确实不同了。

在她的数学课本里,藏着一片只属于她的、粗糙却真实的“海”。

而在遥远的大洋彼岸,有一个知道这片海存在的人。

这微小的、秘密的光亮,不足以照亮整个黑夜,却足以让她相信,黑夜中并非只有绝望。

她开始期待,下一次,还能为自己“画”下点什么。

上一章 唯一的星光 尘隙里的星芒最新章节 下一章 遥远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