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选当日,织造局外车水马龙,来自各地的绣娘或自信满满,或忐忑不安,手中都捧着精心准备的作品。顾清漪抱着她的《百鸟朝凤》双面绣,随着人流走进那座朱门高启的院落。
织造局的评鉴堂内,周大人正端坐于主位,两侧坐着几位面无表情的老绣工,他们是宫中派来的评审,眼光毒辣至极。参选者依次上前展示作品,有的绣工笔工整,却失了灵气;有的创意新颖,却在技法上略有欠缺。周大人眉头微蹙,显然对这些作品并不十分满意。
轮到顾清漪时,她深吸一口气,缓步走到堂中,将《百鸟朝凤》置于特制的展示架上。当她同时掀开正反两面的锦缎时,整个评鉴堂瞬间安静下来。
正面的凤凰翎羽用了“盘金绣”与“打籽绣”结合的技法,金线勾勒的轮廓华贵大气,红色丝线绣出的羽毛层次分明,每一根都仿佛在发光;百鸟环绕,色彩缤纷,却又互不抢镜,共同烘托出凤凰的威仪。
而背面的景象则截然不同,凤凰化身为林间灵禽,羽毛以淡彩丝线绣成,灵动飘逸;百鸟在花丛、树枝间嬉戏,姿态更为活泼,画面充满了自然野趣。更绝的是,正反两面的针脚竟完全吻合,找不到一丝破绽。
“这……这是双面异色绣?不对,是双面异景绣!”一位白发老绣工忍不住站起身,凑近了仔细查看,“针法精湛,构思奇绝,更难得的是两面意境截然不同,却又都浑然天成!”
周大人眼中露出惊喜之色,他抚着胡须,连连点头:“好!好!顾姑娘,你这作品,堪称巧夺天工!老夫在织造局数十年,从未见过如此精妙的绣品!”
其他评审也纷纷颔首称赞。就在这时,门外传来通报声:“太后身边的刘姑姑到!”
众人连忙起身迎接。刘姑姑是太后身边掌管服饰绣品的女官,眼光极高。她径直走到顾清漪的作品前,仔细端详了许久,又问了顾清漪几个关于绣法、丝线的专业问题。顾清漪从容作答,从丝线的染色工艺到针法的历史渊源,再到自己的创新之处,条理清晰,见解独到。
刘姑姑看完后,对周大人说:“周大人,此女绣艺超凡,且见识不凡,哀家觉得,她可以直接入宫,为太后娘娘效力。”
周大人喜出望外,顾清漪却心中一凛。入宫虽能接触到更高层次的绣艺,可也意味着失去自由,更别说探寻那银绣针的秘密了。
她定了定神,躬身道:“回刘姑姑、周大人,民女多谢抬爱。只是民女才疏学浅,怕不能胜任宫中重任。且民女答应了柳夫人,要帮她打理布庄的绣务,还请大人恕罪。”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放着入宫的大好机会不要,反而要留在小小的镇上布庄,这简直是匪夷所思。
周大人劝道:“顾姑娘,入宫是多少绣娘梦寐以求的机会,你再考虑考虑?”
顾清漪态度坚决:“大人美意,民女心领。只是民女志不在此,只愿在民间,将这门手艺发扬光大,也不辜负柳夫人的知遇之恩。”
刘姑姑深深看了她一眼,倒也没强求,只是淡淡道:“既然如此,哀家也不勉强。只是这等手艺,埋没在民间可惜了。周大人,你便给她一个‘御赐绣师’的名号,让她在民间也能为我大靖的绣艺添彩。”
周大人连忙应下。就这样,顾清漪以“御赐绣师”的身份离开了织造局,虽未入宫,却也获得了极高的荣誉。
消息传回镇上,柳府布庄顿时成了焦点。百姓们争相来看这位“御赐绣师”,柳夫人的生意也红火到了极点。
可顾清漪却没有因此而懈怠。她知道,这只是开始。那枚银绣针的秘密还未解开,她穿越的真相也尚未明晰。而且,她隐隐觉得,织造局的甄选只是一个引子,更大的风波或许还在后面。
当晚,她在绣房研究那枚银绣针,忽然发现针尾的青金石在月光下闪烁的光芒与以往不同,似乎有一些极细的纹路在缓缓流动。她试着将绣针靠近那幅《百鸟朝凤》,竟发现绣品上的丝线似乎微微颤动了一下。
一个大胆的猜测在她心中升起:这枚绣针,或许不仅仅是穿越的媒介,还能与她的绣品产生某种共鸣,甚至……可能隐藏着穿梭时空的方法?
为了验证这个猜测,顾清漪开始尝试用银绣针绣制一些带有特殊图案的小绣品,比如她现代工作室的logo,或者一些奇特的符号。每一次绣制,她都能感觉到绣针与丝线之间有一种微妙的联系,而针尾的青金石也会随之闪烁不同的光芒。
同时,她也开始留意镇上的传闻,希望能找到关于这枚银绣针或者类似宝物的线索。她听说镇外的清修寺里有一位老方丈,见识广博,或许能解答她的疑惑。
于是,在一个清晨,顾清漪带着那枚银绣针,踏上了前往清修寺的路。她不知道,这次寺庙之行,将会为她揭开银绣针的神秘面纱,也将把她卷入一场更大的风波之中。山路蜿蜒,晨雾弥漫,顾清漪的身影在晨光中显得格外坚定,她手中的银绣针,在朝阳下闪烁着神秘的青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