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阳说要建加工厂,首先得找地方。周明跑了好几个工业园区,要么租金太贵,要么离市区太远,材料运起来不方便。“总不能找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吧?”周明愁得直挠头。
苏晓冉提议去郊区看看,那里有个旧厂房要出租,以前是做五金的,基础设备还能用。陈阳和周明去看了看,厂房挺大,租金也合适,就是得重新装修,电路和消防都得改。
算下来要花不少钱,陈阳有点犹豫。林薇说:“咱们可以分阶段弄,先把车间弄好,办公室慢慢装。”大家觉得这主意行。签合同那天,陈阳站在空荡荡的厂房里,觉得离目标又近了一步。
苏晓冉设计的年轻人系列叫“简物”,用的是回收的旧松木,打磨得光溜溜的,不上漆,保留木头本身的纹理。家具都做得小巧,能叠能拼,适合租房用。
“年轻人搬家多,轻便最重要。”苏晓冉拿着设计图给大家看。陈阳帮她调整了连接处,让拆装更方便。周明去收松木时,特意挑那些没虫蛀的,回来又仔细检查了一遍。
第一批做了十个小桌子和二十个书架,放在网上卖,没想到三天就卖光了。有个客户留言:“这桌子我一个人就能搬,颜值还高,太适合我了。”苏晓冉看着留言,觉得没白费劲。
和外国设计师合作的产品在当地卖得不错,他又发来订单,想要“简物”系列的样品。“国外年轻人也喜欢这种简单的。”周明看着订单挺高兴。
陈阳让工厂先做了几个样品寄过去。设计师反馈说尺寸有点大,国外的房间普遍小。苏晓冉赶紧改了设计,把桌子和书架都缩小了一圈。第二次寄过去,对方很满意,当场订了五百个。
周明忙着联系海运,第一次发这么多货,他天天盯着物流信息,生怕出岔子。货顺利到港那天,他在办公室里蹦了三蹦,说:“以后咱们的东西能走遍全世界了!”
薇找了个学编导的学生帮忙拍纪录片,从他们去废品站收材料开始拍,拍到工厂生产,再到客户家里。第一个镜头是李师傅在选木料,他眯着眼摸木头的纹路,说:“这木头得顺着力道刨,不然容易裂。”
拍公益课时,那个修椅子的大妈对着镜头说:“我家那椅子修好了,孙子天天坐,说比新的舒服。”林薇看着镜头里的画面,觉得特别真实。
纪录片剪出来有四十多分钟,放在网上,好多人留言说看哭了。有个网友说:“原来旧东西里藏着这么多故事。”林薇打算再拍续集,讲讲国外客户的故事。
加工厂要招工,陈阳想招些有经验的木工,也想招几个年轻人,学东西快。招聘启事贴出去,来了不少人,有干了几十年的老师傅,也有刚毕业的学生。
李师傅帮着面试,让应聘者现场做个小凳子。有个叫小马的年轻人,学的是家具设计,动手能力强,做的凳子又结实又好看。李师傅说:“这小伙子行,我带他。”
陈阳还招了两个女工,负责给木料打磨和打包。她们说以前在电子厂上班,累得很,这里虽然也忙,但能学手艺。陈阳看着新招的员工,觉得工厂终于像个样子了。
公益课开进了大学,报名的都是大学生,想学点手工做礼物。苏晓冉教他们用旧木头做书签,王师傅教雕刻字母。有个男生做了个刻着女朋友名字的书签,说要在纪念日送出去。
陈阳没想到大学生这么喜欢,加开了两期。有个社团还找上门,想长期合作,每个月搞一次活动。“这样能让更多年轻人知道环保的重要性。”陈阳挺支持。
活动结束时,学生们把作品摆了个展览,路过的人都停下来看。有个老师说:“现在的学生就该多学点这些,比天天刷手机强。”
加工厂刚开工没多久,就出了点小意外。有台机器的锯片钝了,小马没注意,锯木头时卡了一下,木屑飞了出来,幸好他戴了护目镜,没伤着。
陈阳赶紧让人检查所有机器,该换的零件全换了,还请了安全专家来培训,教大家怎么正确操作,遇到问题该咋办。“安全第一,挣钱再急也不能马虎。”陈阳在大会上说。
李师傅把自己的经验都教给年轻人,说:“干木工,眼要尖,手要稳,不能图快。”后来厂里再没出过安全问题,大家干活也更踏实了。
苏晓冉爸妈又来了,这次是去加工厂看。她爸摸着刚做好的“简物”桌子,说:“这做工比上次看的更细了。”她妈看着流水线上的工人,跟苏晓冉说:“没想到你能把这么多人聚在一起干成事,妈真为你骄傲。”
陈阳请他们在工厂的小食堂吃饭,炒的都是家常菜。苏晓冉爸喝了点酒,拉着陈阳说:“我家晓冉脾气倔,你多担待。你们俩好好干,我们没啥可操心的了。”陈阳赶紧点头,心里热乎乎的。
临走时,苏晓冉妈塞给她一袋子红枣,说:“别总加班,注意身体。”苏晓冉看着爸妈的背影,突然觉得他们老了,以后得常回家看看。
周年庆过了没多久,陈阳又召集大家开会,说想建个材料回收点,专门收旧家具和木料,不用再到处跑了。“这样能保证材料稳定,还能给大家提供个方便。”
林薇说可以搞个“以旧换新”活动,客户拿旧家具来,能抵点钱换新产品。周明觉得这主意不错,既能收材料,又能促进销售。苏晓冉说回收点得弄得干净点,别像个垃圾堆,让人愿意来。
说干就干,他们在市区租了个门面,简单装修了一下,挂了块“旧物回收处”的牌子。开业那天,真有人拉着旧桌子来,说:“这桌子扔了可惜,你们能用上就好。”
陈阳觉得时候差不多了,想跟苏晓冉求婚。他没买钻戒,自己用“时光”系列剩下的木料做了个小盒子,里面放了枚银戒指,是他跟着王师傅学了半个月才刻好的,上面刻着两个小齿轮,代表他和苏晓冉。
他把求婚地点选在海边,就是上次带苏晓冉去的地方。傍晚的时候,夕阳把海水染成金红色,陈阳单膝跪地,打开小盒子说:“晓冉,从大学到现在,你一直陪着我,咱们一起干工作室,一起开公司,以后的路,我还想跟你一起走。嫁给我吧。”
苏晓冉眼泪掉了下来,点点头说:“我愿意。”陈阳把戒指戴在她手上,两人坐在沙滩上,看着海浪拍打着礁石,谁都没说话,却觉得特别幸福。
林薇生了个儿子,周明在产房外蹦了好几圈,见人就说:“我当爸了!是个大胖小子!”陈阳和苏晓冉去医院看他们,小家伙睡得正香,小脸皱巴巴的,像个小老头。
周明抱着孩子,手都在抖,说:“以前觉得卖家具最难,现在才知道,当爸比啥都难。”林薇笑着说:“你以后跑业务别总喝酒,对孩子不好。”周明赶紧点头,说以后滴酒不沾。
公司里的人都给孩子送了礼物,李师傅做了个小木马,王师傅刻了个长命锁。陈阳看着那堆礼物,觉得这才是一家人该有的样子。
回收点不光收旧家具,还成了附近居民聊天的地方。大爷大妈们送来旧东西,总爱在这儿坐会儿,跟工人聊聊天,看他们怎么把旧家具拆开,有用的零件留下来。
有个大爷天天来,说在家待着没意思,看着这些旧东西变废为宝,比啥都强。陈阳干脆在回收点放了几张桌子和椅子,供大家休息。林薇还把回收点的故事拍进了纪录片,好多人看了都想来参观。
回收点的材料越来越多,工厂根本用不完。陈阳跟其他环保企业联系,把多余的木料分给他们,大家一起用,避免浪费。
简物”系列在一个设计大赛上拿了奖,评委会说这个系列把环保和实用结合得特别好,适合现代生活。苏晓冉去领奖,上台说:“这个奖属于我们团队所有人,还有那些支持我们的客户。”
台下坐着陈阳和周明他们,使劲鼓掌。周明说:“早知道能得奖,当初就该多做几个样品。”林薇笑着说:“现在做也不晚,得奖了肯定卖得更好。”
果然,获奖消息一出来,订单多了一倍,工厂加班加点才赶完。苏晓冉看着堆成山的“简物”家具,觉得自己的设计被认可了,特别有成就感。
李师傅年纪大了,陈阳想让他多歇歇,可他闲不住,说要把手艺传下去。小马跟着他学了快一年,进步很快,李师傅决定正式收他为徒,还搞了个简单的仪式,请了厂里的人吃饭。
仪式上,小马给李师傅鞠了三个躬,递了杯茶。李师傅喝了茶,拿出自己用了几十年的刨子,说:“这刨子跟着我半辈子了,现在给你,好好用。”小马接过刨子,眼圈都红了。
陈阳看着这一幕,觉得老手艺能传下去,比啥都重要。他打算让王师傅也收个徒弟,把雕刻手艺也传下去。
公司效益越来越好,陈阳给员工加了工资,还加了些福利:每月给家里有孩子的员工发奶粉钱,每年组织一次体检,过生日的员工能收到公司送的蛋糕和假。
“大家跟着咱们干不容易,得让大家心里踏实。”陈阳在会上说。员工们听了都挺高兴,有个女工说:“以前在别的地方干活,哪有这么好的福利,这辈子就跟定公司了。”
周明还提议搞个员工子女夏令营,让孩子们来工厂参观,看看爸妈是怎么工作的,再一起做个小手工。林薇觉得这主意好,说:“让孩子们知道爸妈的辛苦,也知道环保的重要性。”
一个房地产公司找过来,想跟他们合作,在新开发的小区里用他们的家具,打造环保社区。“咱们的房子卖的是理念,你们的家具正好符合。”对方负责人说。
陈阳和大家商量了一下,觉得这是个好机会。他们给小区设计了整套家具,从客厅到卧室都有,用的都是回收材料。房地产公司看了设计图,当场签了合同,说要先在三个小区试试。
施工那天,陈阳去工地看了看,工人正在安装他们的书架。他想象着以后居民住在摆满环保家具的房子里,觉得这才是有意义的事。
苏晓冉怀孕了,反应挺大,吃啥吐啥。陈阳让她在家休息,可她不放心,天天打电话问公司的事。“设计图我在家也能画,你别拦着我。”苏晓冉跟陈阳撒娇。
陈阳没办法,只好把文件拿回家里让她看。周明和林薇也常来探望,带些水果和孕妇能吃的零食。林薇还把自己的育儿经验告诉苏晓冉,说:“前三个月最累,过了这阵就好了。”
苏晓冉看着大家这么关心自己,觉得特别温暖。她摸着肚子说:“宝宝,你看有这么多人疼你,以后一定要做个善良的人。”
设计师打来电话,说想在当地开个分店,专门卖他们的产品。“我找好了地方,就等你们来考察了。”他在电话里说。
陈阳和周明去国外看了看,店铺在一个热闹的街区,旁边都是环保和手工艺品店,氛围特别好。他们和设计师签了合作协议,由对方负责运营,他们提供产品和技术支持。
分店开业那天,陈阳站在店门口,看着来来往往的人进进出出,觉得像做梦一样。有个当地姑娘买了个“时光”系列的书架,说:“我喜欢这种有故事的东西。”陈阳觉得,不管在哪,好东西总能被认可。
公益课开了线上版,苏晓冉录了视频,教大家怎么用旧物做手工,从简单的杯垫到复杂的小柜子都有。视频下面有留言区,大家可以提问,苏晓冉有空就回复。
有个残疾人朋友说行动不方便,线下课没法参加,线上课帮了他大忙。“我跟着视频做了个小桌子,特别有成就感。”他还发来照片,桌子做得挺像样。
陈阳看着线上课的点击量,比线下课多了好几倍,觉得这种形式能帮助更多人。他让林薇把视频翻译成外语,传到国外的平台上,让更多人知道怎么变废为宝。
加工厂添了新设备,是台自动化的打磨机,能把木头打磨得又快又好,省了不少人工。李师傅一开始不待见这机器,说:“机器哪有手磨得仔细。”
小马用了几天,说:“师傅,这机器能磨到人手够不着的地方,咱们可以用它磨粗的,再用手修细的,又快又好。”李师傅试了试,发现还真行,以后干活也愿意用了。
新设备来了后,产能提高了不少,以前一天能做五十个书架,现在能做八十个。陈阳看着流水线,觉得科技和老手艺结合,才能走得更远。
他们的故事还在继续,从四个人的小工作室到有了自己的工厂和国外分店,从简单的环保家具到影响越来越多的人。陈阳知道,只要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以后还有更多精彩的事等着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