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脂肪酸,含有一个脂肪羟基和一个末端羧基,很少游离存在。自然界存在的脂肪酸以软脂酸(棕榈酸分布最广,其次是硬脂酸,二者都是饱和脂肪酸。亚麻酸和亚油酸是必需脂肪酸,需要靠植物性食物摄入,亚麻酸从omega端数起,第一个双键位于碳三。亚油酸第一个双键位于碳六,所以分别称omega3,omega6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空间构象不同,饱和脂肪酸轻链垂直,不饱和脂肪酸在双键处存在一个30度刚性弯曲。顺式脂肪酸经过催化剂作用能转化为反式。饱和脂肪酸和非共轭酸在220nm以下有吸收峰。共轭酸是两个双键之间只有单键,没有亚甲基。共轭酸中的二烯酸在230nm附近显示出吸收峰。酸败程度用酸值表示,是指中和1g游离脂肪酸所需的氢氧化钾毫克数。碘值可表示油脂的不饱和度,是100g油脂所能吸收的碘克数。
小王磷脂分为甘油磷脂和鞘氨醇磷脂,甘油磷脂是由磷脂酸与含羟基化合物形成。如磷脂酰胆碱,俗称卵磷脂,x基团为胆碱,是一种甲基供体。磷脂酰乙醇胺,俗称脑磷脂X基团为乙醇胺。它和磷脂酰胆碱在ph等于7时为兼性离子形式。磷脂酰丝氨酸常见于血小板中。磷脂酰甘油是x基团为甘油的产物。心磷脂是二酯酰甘油,是x基团为磷脂酰甘油的产物。磷脂酰肌醇是磷脂酸和肌醇结合而成。鞘氨醇磷脂由1分子长链氨基醇-鞘胺醇,1分子长链脂肪酸,和一个极性头组成,简称鞘磷脂。鞘氨醇的氨基通过酰胺键,与长链脂肪酸的羧基相连,形成神经酰胺。神经酰胺的一位羟基与磷酸胆碱或磷酸乙醇胺相连,即为鞘磷脂。鞘磷脂在ph等于7时也是兼性离子。
小王萜类是异戊二烯的衍生物,呈线状或环状。异戊二烯在构成萜时有头尾相连及尾尾相连,多数线状贴类的双键成反式排布。固醇有动物固醇,植物固醇,酵母固醇。胆固醇在动物体内含量较多。植物固醇是植物重要部分,能抑制人对胆固醇的吸收。胆汁酸,类固醇激素,植物固醇衍生物,维生素D2,D3等都属于固醇衍生物。鞘糖脂的母体结构和鞘磷脂一样,都是神经酰胺,第一个发现的鞘糖脂为半乳糖神经酰胺,又称脑苷脂,是哺乳动物中最简单的鞘糖脂。鞘糖脂是细胞膜成分之一,在细胞识别中起重要作用。甘油糖脂结构类似于甘油磷脂,由二酰甘油与己糖通过糖苷键相连。脂蛋白是脂和蛋白与非共价键结合的复合体。在血浆中脂质分子如三酰甘油,磷脂和胆固醇都是以脂蛋白复合体形式转运。在血液中脂肪酸除了形成复合物以外,还可被清蛋白结合而直接运输。
小王生物膜的化学组成有,膜脂,膜蛋白。膜脂主要包括磷脂,糖脂和胆固醇,以磷脂含量最高,磷脂中以甘油磷脂为主,包括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甘油,磷脂酰肌醇心磷脂以及磷脂酰丝氨酸等。胆固醇以游离态存在于膜中。膜蛋白是膜功能的体现者,如酶膜受体,转运蛋白,抗原等。分为外在蛋白,内在蛋白,膜锚蛋白。外在蛋白多为水溶性,分布于膜外表面,通过极性氨基酸残基,以次级键与膜脂的极性头结合,结合不太紧密,用改变介质的离子强度或ph的方法可以分离。内在蛋白通过非极性氨基酸残基与膜脂分子的疏水相互作用,插入或贯穿支双分子层。分离难度大,需要使用非离子去污剂或超声波处理。膜锚蛋白存在于膜外表面,但却与某些脂质共价结合到膜脂上。需要利用专一性水解酶来分离。
小王磷脂双分子层是,膜脂分子的亲水头部通过氢键与水分子相互作用而朝向水相,疏水尾部依靠疏水力的作用而相互聚拢,自动组装成双分子层。这个过程中疏水力是主要驱动力。膜脂的流动性来源于磷脂分子在膜内可做侧向扩散,旋转扩散,翻转扩散。侧向和旋转扩散较快而翻转较慢,需要克服脂双层中部疏水区对其极性头部的排挤作用。膜蛋白流动性实验,细胞融合实验以人细胞和鼠细胞为材料,用带有不同荧光基团的抗体,分别对两种细胞表面特异抗原蛋白进行免疫荧光标记,然后在合适条件下细胞融合。融合初期杂合细胞两半分别呈现不同颜色荧光。一定时间后两种颜色荧光均匀分布于杂合细胞表面,证明膜蛋白在脂双层中可以运动。另一个实验,荧光漂白恢复。将活细胞某种膜蛋白荧光标记,显微镜下可见整个细胞均匀发光,然后用一定强度激光对细胞某一点连续照射,使照射点荧光发生不可逆淬灭,呈现一个黑点。光漂白后细胞放置一定时间再进行荧光显微观察,可见整个细胞又呈现出均匀荧光。证明膜蛋白在生物膜上发生移动。膜脂和膜蛋白在脂双层两侧分布具有不对称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内在蛋白在脂肪层的镶嵌具有方向性,即使整个蛋白贯穿膜全层两侧氨基酸顺序也是不同的。二、外在蛋白的分布不对称,如镁离子,atp酶,磷酸二酯酶等均分布在膜的外表面,而腺苷酸环化酶分布在膜内表面。三、糖蛋白与糖脂的糖基分布不对称,通常暴露于膜外。
小王流动镶嵌模型要点是,一、生物膜是由脂质和蛋白质分子按二维排列的流体。二、脂双层有双重作用,既作为膜蛋白的溶剂,又是渗透屏障。三、有的膜蛋白结合于脂双层表面,有的镶嵌在脂双层中,有的横跨脂双层,他们和膜脂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四、各种膜组分在脂双层上的分布是不对称的,糖基总分布于膜外表面。板块模型认为生物膜是由分子组成、结构、大小、流动性不同的板块组成的,各组分存在一定的结构和功能联系,强调生物膜结构和功能的局域化特点。影响膜流动的因素有温度。低温下凝胶态,温度升高变为液晶态,转变温度称为相变温度。流动性同时受磷脂分子脂酰链饱和度和长度的影响,不饱和度高,相变温度越低,流动性越好,因为顺式双键的存在干扰了分子间的整齐排列。饱和度高,相变温度也高,流动性差,因为饱和脂酰链舒展更充分,他们之间更易借助范德华力相互靠近,形成有序紧密的晶状体列阵,脂酰链越长,越容易通过疏水相互作用聚合成稳定的晶胶态。相变温度以上胆固醇降低流动性,相变温度以下,胆固醇增加流动性。
小王细胞膜的功能有,作为渗透屏障,使细胞局域化。膜融合与膜泡运输。小分子穿膜运输。参与能量转换。胞外信号跨膜传导。生物膜作为渗透屏障时重要意义是保持细胞形态并维持细胞内一定ph和内含物,为生理活动提供适宜环境,选择性摄取细胞代谢底物,排出和分泌代谢废物产物等。使不同代谢途径的酶定位于特定区域。膜融合是,大分子化合物或颗粒性物质不能通过质膜,真核细胞在跨膜运输这些物质时将其包裹在膜泡内,通过膜融合完成转运。分为内吞和外排,内吞分为吞噬作用,胞饮作用和胞吞作用。胞吞作用需要特异性受体介导,具有高度选择性,能浓缩胞外低浓度的特定大分子,使摄取效率大增。
小王小分子穿膜运输分为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被动运输是顺浓度梯度,速度取决于膜两侧溶质的浓度差以及溶质分子大小。简单扩散是不与膜组分发生反应,只要物质在某两侧有一定浓度差就能发生的扩散。协助扩散是借助膜载体蛋白或通道蛋白实现的扩散。载体蛋白能与特殊溶质结合,通过自身构象变化或者移动,协助溶质顺浓度梯度穿膜运输。通道蛋白是自身形成亲水性孔道,有些选择性差,有些有高度选择性。主动运输特点是有方向性,能逆浓度梯度,有专一性,被转运物质是特定的,需要专一性转运蛋白,运输速度呈现饱和现象,需要提供能量,能量形式为atp或跨膜离子梯度,依赖atp的为1级运输,依赖离子梯度的是2级运输。钠钾泵是由于细胞内外离子梯度借助水解atp向胞外运输钠胞内运输钾,用于维持细胞膜内外钠钾浓度差异。糖和氨基酸主动运输属于2级,依赖金属离子或氢离子梯度储存的能量。大肠杆菌有半乳糖苷透性酶,利用氢梯度同向运输乳糖,1分子乳糖伴随一个氢同向协同运输 。小肠或肾对葡萄糖的运输则是通过专一性载体,伴随钠离子一起运输到细胞内。Atp/adp交换体是用于转运atp和adp的交换体,能借助跨内膜的质子梯度反向运输atp和adp。
小王生物膜参与能量转换。如神经传导过程中将化学能变为动作电位,肌肉收缩将化学能变为机械能,光合作用将光变成化学能,都是在生物膜上进行。生物膜参与胞外信号跨膜传导,借助专一性信号受体蛋白将胞外刺激信号传递到了胞内。过程是首先第一信使与膜受体蛋白结合,引发相关酶的活性改变或通道开关,由此产生的变化借助信号传递体到达效应酶。被激活的效应酶催化相关反应产生胞内第二信使,第二信使将信号向下继续传递,最后引发细胞质或细胞核中相应效应体活性改变,使细胞做出适当反应。常见第二信使有环腺苷酸,三磷酸肌醇,甘油二酯,花生四烯酸,钙离子等。常见信号传递体是G蛋白。G蛋白在膜受体与胞内效应体间起信号传递作用。它分为激活和抑制两种亚型。激活形式GS,抑制形式GS,不同信号激活G蛋白不同亚性,从而改变腺苷酸环化酶活性,调节细胞内环腺苷酸浓度。其中腺苷酸环化酶途径为,当激活型激素分子与膜受体蛋白结合后,g蛋白的GDP被GTP代替而被激活,它与下游的腺苷酸环化酶作用后,使后者变为活化状态,腺苷酸环化酶水解atp形成环腺苷酸。环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A(Pka。活化后的PK A继续触发下游效应体,使细胞做出反应。PKA非活性形式是一个四聚体,由两个相同的调节亚基和两个相同的催化亚基。当环腺苷酸结合到PK A的调节亚基时,四聚体解离为两部分,即结合有环腺苷酸的调节亚基二聚体,和具有催化活性的两个分离出来的催化亚基。接着催化亚基使胞内多种蛋白发生磷酸化被激活,引起一系列反应。肾上腺素调节就属于这一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