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明星同人小说 > 于朦胧:繁花之上,自有清辉
本书标签: 明星同人 

无题

于朦胧:繁花之上,自有清辉

航天题材剧的筹备比想象中更严苛,剧组特意组织演员去航天科普馆体验。于朦胧盯着展柜里的旧卫星模型看了整整一下午,手里的笔记本记满了专业术语——从推进器原理到舱内操作流程,连工程师的常用手势都画了简笔图。

为贴近角色的“技术感”,他主动跟着顾问学看工程图纸,休息时总捧着厚重的航天史书籍,连吃饭都在琢磨“如何用眼神表现对数据的敏感”。有场模拟舱内故障排查的戏,他需要在三分钟内完成十余个专业动作并报出参数,反复排练到凌晨,直到肌肉形成条件反射。

拍摄地选在西北戈壁,正午的日头晒得地表发烫,厚重的航天服套在身上,每次拍完戏内衣都能拧出水。但他从没抱怨过,反而趁间隙和群演里的退役航天人聊天,记下他们说的“戈壁的风里都带着星光的味道”。

剧组里有个刚毕业的场记小姑娘,总怯生生地问他表演技巧。他索性把自己的角色笔记借给她,还在空白处补了标注:“紧张时就想角色的信念感,像工程师相信卫星能升空一样。”后来小姑娘在朋友圈晒笔记,配文:“于老师的字和他的人一样,有让人安心的力量。”

剧集播出时,山区小学的孩子们守在教室的旧电视前观看。当看到“工程师”按下发射按钮,屏幕里绽开绚烂的火箭尾焰时,孩子们不约而同地鼓掌,校长发来视频,画面里槐树上的花瓣正簌簌飘落,像给星空撒了把碎光。

庆功宴后,于朦胧收到一封来自航天院的邮件,附了张卫星过境的照片,配文:“你的角色让更多人看见航天人的坚守,这束光,我们收到了。”他把照片打印出来,贴在航天科普书的扉页,旁边压着孩子们寄来的槐花瓣标本。

深秋的清晨,他在书房整理资料,忽然发现窗台上的盆栽冒出了新芽——是上次从戈壁带回来的骆驼草种子,竟在湿润的南方土壤里扎了根。他拿起笔,在新剧本的扉页写下:“下一段故事,要带着戈壁的风与星光。”书桌一角,新的明信片已经写好,邮票印着火箭升空的图案,收件人栏依旧是“每一个追光的你”。

航天剧的余温里,于朦胧接到了一个特别的邀请——参与一档非遗文化纪录片的拍摄,以“体验者”身份跟着木雕艺人学手艺。出发前,他翻出之前配音时的古籍手稿,把“慢下来,懂器物的心”这句话抄在笔记本扉页。

木雕工坊藏在皖南古村深处,师傅是位年过七旬的老手艺人,起初只丢给他一块废木料:“先练凿子的稳,手不抖了再说。”第一天握凿子,他掌心就磨出了红印,傍晚对着油灯反复打磨木坯,直到指尖能摸到木料细腻的纹理。师傅看在眼里,悄悄把一块上好的黄杨木放在他案头。

他学的是“花鸟纹”雕刻,为了让花瓣纹路自然,每天清晨都去村口观察野花形态,用手机拍下来对着临摹。有次雕到深夜,凿子不慎滑过指尖,渗出血珠滴在木坯上,他只找纸巾按住伤口,继续调整刀锋角度。最后成品是一朵槐花,纹路里还带着淡淡的木脂香,师傅摩挲着花瓣说:“这花里有你的劲儿。”

纪录片播出后,不少观众被工坊里的时光打动,有人特意去古村寻访手艺。于朦胧把自己雕的槐花木牌送给了山区小学,校长发来照片,木牌被挂在新栽的槐树上,风吹过时发出轻响,像在和树叶对话。

年末非遗展上,他的槐花木雕和老人的速写、航天院的照片摆在一起。有记者问他,从演员到配音、木雕,为何总在尝试新领域?他指着木雕上的纹路笑答:“就像这木料要经千刀万凿才成器,每个新角色、新体验,都是在给‘自己’添纹路。”

回家路上,他收到小姑娘的短信:“于老师,我们把槐花香做成了书签,送给新来的支教老师啦!”他笑着回复,附了张刚拍的夜景——书房窗台上,骆驼草长得精神,旁边摆着刚收到的新剧本,是关于一位乡村建筑师的故事。

台灯下,他在剧本扉页写下:“下一段,要刻进泥土与草木里。”手边的明信片已写好,邮票是木雕纹样的,收件人那栏,依旧藏着对每个追光者的温柔。

乡村建筑师的剧本带着泥土气息,开机前于朦胧扎进了皖南山区的古村落。他跟着老工匠学看斗拱结构,蹲在工地里看青砖如何砌出弧形屋檐,笔记本上既有古建筑测绘图,也记着村民说的“房子要顺着山风走”。

有场戏是设计村头的文化站,角色要和村民蹲在田埂上改图纸。为了演出“懂乡土的默契”,他提前和村民一起插秧、晒谷,听他们讲对老房子的记忆。当他在剧本里加了“留个窗看稻田”的细节时,导演拍着他的肩膀说:“这才是扎根土地的设计。”

拍摄间隙,他常去看村里的老槐树。树旁有间废弃的老校舍,村民说曾是孩子们上课的地方。他盯着斑驳的墙皮出了神,后来主动和剧组提议,把文化站的取景地改到了这里——镜头里,新修的玻璃窗映着老槐树,刚刷的白墙上贴着孩子们的画。

纪录片里的木雕师傅特意赶来,给文化站雕了块“槐香书屋”的木匾。于朦胧帮着挂匾时,师傅忽然说:“你雕的槐花里有光,现在这房子里也有光了。”他摸着木匾上的纹路笑,指尖还带着砌墙时沾的黄土。

剧集播出后,有建筑师留言:“终于有人拍出乡村建筑的温度。”山区小学的孩子们对着电视喊:“这房子和我们的槐树下一样暖!”校长寄来包裹,里面是孩子们用麦秆编的小房子模型,屋顶上还粘了片槐树叶。

深秋整理书房,他把麦秆模型摆在骆驼草旁边。新收到的邀请是参与古籍数字化项目的宣传片拍摄,对方说:“你懂古籍的静,也懂乡土的活,再合适不过。”

台灯下,他在宣传片脚本扉页写下:“下一段,要连起纸页与山河。”手边的明信片已经写好,邮票是古村落屋檐的剪影,收件人那栏的字迹轻轻落在纸上,藏着对每束微光的敬意。

古籍数字化宣传片的拍摄地选在国家图书馆的古籍馆,推开厚重的木门,满室墨香扑面而来。于朦胧跟着修复师学习古籍扫描的基础操作,指尖抚过泛黄的书页时,特意放轻了力度——就像当年在配音棚里揣摩文人魂灵的呼吸,也像在木雕工坊里对待那块黄杨木。

有个镜头需要他展示古籍上的槐花题跋,为了呈现自然的翻阅姿态,他提前练习了上百次,连手指捏书的位置、翻页的速度都反复校准。拍摄间隙,他蹲在展柜前看《永乐大典》的残页,修复师叹道:“这些老纸里藏着千百年的故事,数字化就是给它们续上光。”他点点头,在笔记本上记下:“纸页会老,但故事能活。”

宣传片播出后,不少年轻人留言说“想去图书馆看看古籍”。国家图书馆特意开设了“槐香古籍体验日”,于朦胧受邀担任嘉宾。活动当天,他带着木雕师傅雕的“槐香书屋”木匾拓片,和孩子们一起用数字设备扫描古籍残页。有个小男孩举着平板说:“原来老书里的花,和于老师雕的一样好看!”

年末整理书房,他把宣传片的海报贴在航天照旁边,中间夹着那张古籍题跋的复印件。皖南的老工匠寄来新雕的书签,上面刻着“纸页连山河”,和山区孩子的麦秆模型、航天院的卫星照摆在一起,倒像幅跨越时空的拼图。

开春时,他收到了新剧本——一部关于文物摄影师的故事,角色要背着相机走遍山河,为濒危古迹留影。他立刻翻出地图,在皖南古村、西北戈壁、山区小学的位置都画了小圈。

台灯下,他在剧本扉页写下:“下一段,要为时光留影。”手边的明信片已经写好,邮票是古籍书页的纹样,收件人那栏的字迹依旧温柔,等着被寄往每个藏着故事的角落。窗外的骆驼草又抽出新芽,和远处的槐树枝桠遥相呼应,像是在说:光一直在,故事也一直在。

文物摄影师的剧本里藏着大半个中国的山河。开机前,于朦胧跟着资深文物摄影师学用胶片机,在暗房里泡了整整一周——看着相纸在显影液中慢慢浮现出古建筑的轮廓时,他忽然懂了角色台词里“让时光显影”的意思。他的笔记本里多了本“光影日记”,贴着不同时段、不同角度的古迹试拍照片,旁边标注着“清晨的斗拱要留三分雾”“戈壁的烽燧得衬落日的暖”。

剧组第一站去了西北戈壁拍烽燧遗址。正午的阳光刺眼,他背着十几斤的相机设备爬坡,鞋底沾着碎石子也走得稳当。有场戏要拍烽燧的裂痕,他趴在滚烫的沙地上调整机位,汗水滴在相机包上,晕开一小片湿痕。收工后翻看底片,摄影师前辈指着其中一张说:“你镜头里的烽燧,带着人对光阴的心疼。”

转场到皖南古村时,“槐香书屋”的木匾还在檐下挂着。他特意带着相机去拍老槐树,镜头里,花瓣落在数字化设备的屏幕上,新旧时光在取景器里叠成一片温柔。木雕师傅闻讯赶来,递给他一把自制的木柄放大镜:“用这个看木纹,和你镜头里的古迹一个理儿,都是岁月的痕迹。”

拍摄间隙,他绕道去了山区小学。新槐树枝叶已很繁茂,孩子们围着他的相机好奇张望。他蹲下来教他们拍槐花,小姑娘举着相机说:“于老师,这样是不是就能把花香也拍下来?”他笑着点头,把孩子们拍的照片洗出来,贴满了“槐香书屋”的墙。

剧集播出后,有观众循着镜头去寻访古迹,在烽燧遗址的留言簿上写下“跟着镜头看见时光的模样”。国家图书馆也发来消息,说用他拍摄的古籍书页照片做了数字化专题封面。他把留言簿的照片、专题封面打印出来,和暗房里的第一张试拍底片贴在一起。

深秋的书房里,骆驼草的枯叶落在文物摄影师剧本上。新的邀约来自一档自然纪录片,邀请他为迁徙的候鸟配音,对方说:“你懂光影里的故事,也该懂翅膀上的光阴。”

他在纪录片脚本扉页写下:“下一段,要为天空留声。”手边的明信片印着候鸟掠过槐树梢的插画,邮票是胶片机的剪影,收件人那栏的字迹轻浅却坚定——每一个追光的你,都在时光里闪闪发亮。

上一章 无题 于朦胧:繁花之上,自有清辉最新章节 下一章 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