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的香港国际机场,雨像细银针。
顾永锡拖着一只残旧吉他箱,从旧金山飞回,只为参加“大湾区原创音乐孵化计划”。
吉他箱上贴着褪色的红馆票根——他十六岁写的第一首歌《狮子山没有日落》,被同学嘲笑“老土”。如今他二十八,仍倔强地老土。
入境通道灯泡闪了两下,他抬头,看见对面玻璃映出自己:长发扎成小揪,眼里有倒时差后的雾。广播用三种语言滚动:“前往港珠澳大桥的旅客请乘B4。”他心里一动,买下第一程车票。
同一时刻,澳门氹仔码头,黎沅妍把最后一箱设备搬上游艇。她是无人机航拍师,专拍“世界遗产的日出”。
今天她要去珠海野狸岛,测试自制的水上起降无人机。
船务大叔递给她一张旧船票:“97年我阿爸去香港,用咗呢张,而家无用,送你当彩头。”票子背面印着 fading 的紫金花。黎沅妍笑笑,把船票塞进救生衣口袋,发动引擎。
珠海横琴·创意谷,凌晨两点。王渤正把巨大的3D打印模块推上货车。
他毕业于台北科技大学,材料系博士,研究“海洋可降解塑料”。
打印机吐出最后一块贝壳形墙板,他摘下护目镜,顺手在 Instagram 发了一张图:“给湾区盖一座会呼吸的馆。”定位显示:横琴口岸。
手机立刻跳出一条私信:【香港音乐孵化计划】想不想把“塑料”变成“乐器”?王渤挑眉,回了一个鲸鱼 Emoji。
台南·安平旧港,清晨四点。陈亭雨把帆索系紧,小艇“台江女儿号”轻轻晃动。她是海洋生物硕士,研究“珊瑚幼虫与声音的关系”。
她收到同一份邮件:【大湾区跨界营】邀请她用“海洋声景”完成一件艺术品。她抬头,看不见香港,却听见心里潮汐。
父亲在岸上喊:“南風起,去唔去?”
她笑:“去!”
港珠澳大桥上,四人的车在同一收费站口并排。
——顾永锡的跨境大巴靠左道;
——黎沅妍的游艇拖车被特许上桥;
——王渤的货车载满“贝壳墙”;
——陈亭雨的小艇被吊装至运输甲板。
车窗摇下,海风吹乱四个人的刘海,他们对视一眼,像四根弦被同一阵风拨动,却还没找到和弦。
珠海·创意谷中央草坪,天色泛白。四人被主办方安排进同一顶帐篷。
顾永锡先开口:“我玩音乐的,需要海的声音采样。”
陈亭雨递给他一只防水录音笔:“收好,别滤掉浪的粗颗粒。”
王渤拍拍墙板:“这是用牡蛎壳+PLA打的,孔洞率37%,能当共鸣箱。”
黎沅妍把无人机抛向空中:“我负责让你们从天上看见自己。”
四人掌心同时亮起营地灯——灯光像一枚硬币,投进了同一口井。
破冰任务:24小时内,交出一件“大湾区概念作品”。
他们决定建一座“会唱歌的浮动馆”。
分工:
王渤+黎沅妍:结构+航拍测绘;
顾永锡+陈亭雨:采集桥底浪声+珊瑚录音。
烈日下,桥墩像巨柱,混凝土滴着水。顾永锡把录音笔贴进桥腹,听见潮水拍击空腔,发出低频鼓点。
陈亭雨戴上潜水镜,把水下麦克风插在蚝排之间。她突然指向深处:一群银鲳穿过桥洞,像流动的金属。
她打手势:这里,是天然音阶。
夜里,台风胚胎在菲律宾成形,风速每秒28米,正向珠江口移动。
帐篷外,雷声滚过海面。四人把“贝壳墙”拼成环形,中间挂上一面旧帆——黎沅妍带来的“97年船票”被贴在帆中央,像一枚时间戳。
雨砸在屋顶,墙板孔洞发出哨音,和桥底浪声同频。
顾永锡抱起吉他,指尖落下,和弦里混入浪+雨+蚝声,像某种古老的咒。
突然,一道闪电劈在百米外的海面,世界瞬间黑白。
四人同时抬头,眼里映出同一道裂缝——那是灵感的形状。
第二天清晨,台风擦肩而过,留下粉紫色朝霞。
帐篷外,浮动馆骨架奇迹般完好,只是旧帆被风吹破一个洞,形状恰好是一朵紫金花。
黎沅妍用无人机升空,镜头里:
——大桥像一条银龙,龙鳞是车流;
——浮动馆像一片蚌壳,壳心里开着四人合作的花。
她把画面直播到 Instagram,标题:
【粤港澳台·四重奏】
点赞瞬间破万,评论区刷爆:
“求声音!”
“求图纸!”
“这是大湾区?”
四人围在屏幕前,第一次真切感到:相遇,可以比台风更有力量。
闭营仪式,主办方播放了他们连夜剪辑的短片:
镜头从台南小艇出发,掠过澳门灯塔,穿过大桥桥腹,降落在珠海草坪;
背景乐是顾永锡用浪声采样写的《∞桥》;
MV 最后,四人在浮动馆中央同时举杯——
杯里是同一款冻柠茶,却分别写着:
港、澳、台、粤。
台下,有投资人举手:“我想把这座馆,做成巡回展,从广州塔到台北101。”
四人相视,笑得像偷到糖的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