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细胞在静息情况下,对钾离子(K⁺)的通透性最大,对钠离子(Na⁺)的通透性最小(或极低)。
这是静息电位形成的核心机制:由于细胞膜对K⁺的高通透性,细胞内高浓度的K⁺会顺浓度梯度向膜外扩散,形成膜内负、膜外正的静息电位;而Na⁺因通透性极低,几乎无法跨膜扩散,对静息电位的影响很小。
12.脐周围的感觉神经主要来自第10胸神经(T10)的前支,其对应的皮节区域被称为“脐平面”。
这是因为躯干的皮肤感觉由胸神经前支按节段分布,每个胸神经前支支配特定的体表区域(皮节),其中T10神经前支的支配范围恰好对应脐周,当脐周出现疼痛、麻木等感觉异常时,常提示该节段神经或其支配区域可能存在问题。
13.(1)- 舌下神经(第12对脑神经):主要功能是支配舌内肌(如舌上纵肌、舌下纵肌等)和大部分舌外肌(如颏舌肌、舌骨舌肌等),负责舌头的运动(如伸舌、缩舌、舌体变形),与舌的发音、吞咽功能直接相关。
(2)- 舌骨上下肌群:由多对神经分别支配,并非舌下神经单独控制。例如:
- 舌骨上肌群(如二腹肌、下颌舌骨肌)主要由面神经、三叉神经等支配;
- 舌骨下肌群(如胸骨舌骨肌、胸骨甲状肌)主要由颈袢(由颈神经前支组成)支配。
(3)舌下神经不能传导舌的味觉。
舌下神经(第12对脑神经)是纯运动神经,其唯一功能是支配舌内肌和大部分舌外肌(如颏舌肌),仅负责控制舌头的运动(如伸舌、缩舌、舌体变形),与味觉传导无关。
舌的味觉传导由另外两对脑神经负责:
- 面神经(第7对脑神经):传导舌前2/3的味觉(如甜、咸、酸、苦)。
- 舌咽神经(第9对脑神经):传导舌后1/3的味觉。
(4)舌下神经一侧损伤,舌尖偏向患侧(损伤侧)。
这一现象的核心原理与舌下神经支配的颏舌肌功能相关:颏舌肌的作用是牵拉舌头向前伸出,且该肌肉受同侧舌下神经支配。当一侧舌下神经损伤时,同侧颏舌肌失去收缩能力,而对侧功能正常的颏舌肌会牵拉舌头向健侧(未损伤侧)偏移,最终导致舌尖偏向患侧(损伤侧)。例如,右侧舌下神经损伤时,舌尖会偏向右侧。
(5)舌下神经不能传导舌的黏膜感觉。
舌下神经(第12对脑神经)是纯运动神经,其功能仅为支配舌内肌和大部分舌外肌(如颏舌肌),控制舌头的运动(如伸舌、缩舌、舌体变形),完全不参与感觉传导。
舌的黏膜感觉(如痛觉、温度觉、触觉)由另外两对脑神经负责:
- 三叉神经(第5对脑神经):主要传导舌前2/3的黏膜感觉。
- 舌咽神经(第9对脑神经):主要传导舌后1/3的黏膜感觉。
14.正常人体内环境的理化特性经常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即内环境稳态。
内环境稳态并非指理化特性固定不变,而是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作用下,其温度、pH值、渗透压、各种化学物质浓度等指标,始终维持在一个允许的、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范围内,以保证细胞正常代谢和机体各项生理功能的有序进行。例如,人体体温通常稳定在37℃左右,血浆pH值稳定在7.35-7.45之间。
15.腹腔干和肠系膜上动脉的直接分支如下,二者分别负责不同区域的血液供应:
一、腹腔干的直接分支
腹腔干为短粗的动脉干,在主动脉裂孔稍下方起自腹主动脉前壁,立即分为3支,分别是:
(1) 胃左动脉:主要分布于食管腹段、胃贲门部和胃小弯侧的胃壁。
(2)肝总动脉:向右走行,随后分为肝固有动脉(供应肝脏)和胃十二指肠动脉(供应胃大弯侧一部分、十二指肠等)。
(3)脾动脉:沿胰腺上缘向左走行,主要供应脾脏,同时发出分支分布于胰腺和胃大弯侧部分胃壁。
二、肠系膜上动脉的直接分支
肠系膜上动脉约在第一腰椎体高度起自腹主动脉前壁,主要分支包括:
(1)胰十二指肠下动脉:分布于胰头和十二指肠下部,与胰十二指肠上动脉吻合。
(2)空肠动脉和回肠动脉:多支,呈扇形分布于空肠和回肠,供应小肠壁血液。
(3)回结肠动脉:是肠系膜上动脉的终末分支之一,供应回肠末端、盲肠、阑尾(通过阑尾动脉)和升结肠起始部。
(4)右结肠动脉:分布于升结肠。
(5) 中结肠动脉:分布于横结肠。
16.上腔静脉系的主干——上腔静脉,由左头臂静脉和右头臂静脉在右侧第1胸肋结合处后方汇合而成。
左、右头臂静脉则分别由同侧的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汇合形成,它们共同收集头颈部、上肢和胸部(心和肺除外)等上半身的静脉血液,最终通过上腔静脉注入右心房。
17.上腔静脉系的静脉血通过“分支收集→主干汇总→直接注入”的路径回流到右心房,具体流程如下:
(1)分支收集血液:上腔静脉系的各级属支(如头颈部的颈内静脉、上肢的贵要静脉/头静脉、胸部的奇静脉等),先分别收集头颈部、上肢、胸部(心和肺除外)等上半身区域的静脉血。
(2) 汇入头臂静脉:收集后的血液逐级汇总,最终分别注入左头臂静脉和右头臂静脉(左、右头臂静脉均由同侧颈内静脉与锁骨下静脉汇合而成)。
(3) 合成上腔静脉:左头臂静脉与右头臂静脉在右侧第1胸肋结合处后方汇合,形成上腔静脉系的主干——上腔静脉。
(4)注入右心房:上腔静脉垂直向下走行,最终在右侧第3胸肋关节下缘处,直接注入右心房,完成上半身静脉血的回流。
18.上腔静脉是沿着升主动脉右侧下行的。
上腔静脉由左、右头臂静脉汇合形成后,会沿升主动脉的右侧垂直向下走行,最终在右侧第3胸肋关节下缘处注入右心房,二者在胸腔内的下行路径中相伴行,且上腔静脉的位置始终位于升主动脉右侧。
19.上腔静脉走行中不穿过腔静脉孔。
上腔静脉由左、右头臂静脉在右侧第1胸肋结合处后方汇合而成,沿升主动脉右侧垂直下降,至右侧第3胸肋关节下缘处注入右心房 。而腔静脉孔是膈肌上的孔洞,位于食管裂孔的右前方,约平第8胸椎下缘水平,是下腔静脉穿过膈肌的部位 。
20.上腔静脉在入右心房前会收纳奇静脉。
奇静脉是上腔静脉系中重要的属支之一,它主要收集胸后壁、食管、气管等部位的静脉血,最终在右侧第3胸肋关节后方,于上腔静脉即将注入右心房之前汇入上腔静脉,成为上腔静脉入右心房前收纳的关键静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