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
王钦仰着头,看着那比他想象中还要宏伟的训练馆大门,以及门口那块沉甸甸、闪着金光的牌子,感觉心脏又一次不争气地狂跳起来。这里,就是无数乒乓球少年梦寐以求的圣地。空气似乎都不一样,吸进去都带着一种庄严肃穆的味道。
报到,领装备,分宿舍。一切都是高速而高效的。宿舍是四人间,比省队的条件好不少,但王钦钦根本没心思留意这些。同屋的另外三个男孩来自天南地北,互相简单介绍时,都带着几分初来乍到的拘谨和打量。每个人眼神深处,都藏着同样的火焰——渴望在这里站稳脚跟,渴望脱颖而出。
真正的震撼来自第一次走进国家青年队训练馆。
巨大的空间里,几十张球台整齐排开,几乎望不到头。空气中充斥着各种声音:乒乓球以惊人频率撞击球台和胶皮的爆响、球鞋摩擦地板的尖锐嘶鸣、教练们中气十足的吼声、还有队员们发力时偶尔迸出的短促呼喝……所有这些声音混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巨大而持续的声浪,扑面而来,几乎让人窒息。
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曾是各自省市的尖子,是天才中的天才。他们的动作更快,力量更足,技术更全面,眼神更锐利。王钦钦站在场边,瞬间感觉自己又变回了那个刚进省队时渺小无助的孩子,甚至更甚。
训练量是前所未有的。每天清晨,天还没亮透,就得起床出早操,进行身体素质训练。上午是密集的技术专项练习,多球训练一筐接着一筐,仿佛没有尽头。下午是对抗赛和战术演练,每一个球都要拼尽全力,因为周围的每一个人都是你需要超越的对手。晚上, often还有技术分析课或体能加练。
汗水成了最不值钱的东西,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结出一层白色的盐渍。手臂的酸痛从轻微到剧烈,再到麻木,最后成为一种习惯性的存在。每一天结束,王钦钦都感觉身体像散了架一样,倒在床上就能立刻昏睡过去。
但比身体更累的是精神。这里的竞争是赤裸裸且残酷的。教练不会因为你年纪小就格外宽容,对手更不会因为你疲惫就手下留情。输球是家常便饭,而且经常输得很难看。技术上的短板被无限放大,心理上的波动会被敏锐的教练立刻捕捉并严厉指出。
王钦钦沉默地承受着这一切。他依旧话不多,只是更紧地咬着牙,更用力地挥着拍。他把所有的时间都泡在训练馆里,别人休息时,他对着发球机练习;别人加练一小时,他就加练两小时。他知道自己天赋或许不是最好的,那他就要成为最努力的那个。他把每一次失利、每一次批评都默默记下,然后变成训练场上更多的重复和汗水。
他开始观察,观察那些核心队员的技术细节,观察他们如何处理关键球,观察他们比赛时的表情管理。他像一块被投入大海的海绵,疯狂地吸收着周围的一切养分。
夜晚,宿舍熄灯后,他有时会失眠。不是因为在想家,而是在脑子里一遍遍地“过电影”——复盘白天的技术动作,思考教练的指导,模拟明天的对抗。窗外的月光洒进来,照亮他睁着的、毫无睡意的眼睛,那里面,有疲惫,但更多的是一种不肯服输的倔强。
青训营的日与夜,是汗水、泪水、失败、坚持混合而成的淬炼之火。它烧掉了稚嫩和侥幸,锻造着坚韧与专注。王钦钦能感觉到自己在这高强度的熔炉里,每一天都在被敲打,被重塑,虽然痛苦,却在缓慢而坚定地变得更强。
他并不知道,在这座巨大训练馆的另一个区域,一个来自石家庄、同样带着满腔热血和“小魔王”称号的女孩,也正在经历着和他一模一样的地狱式磨砺。他们呼吸着同一片空气,听着同样的击球声,为着同一个目标,在各自的球台前,拼尽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