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国际冠军带来的金色光环,在返回北京训练局后,很快就被日复一日、枯燥却更高强度的训练所取代。荣誉被小心收藏,转化为继续前行的动力,而生活的主角,依然是汗水、球台和永无止境的自我超越。
不过,一些微妙的变化,正在国家队这个紧密的集体中悄然发生。其中最明显的,就是绰号的流传和固化。
王钦钦最初被叫“大头”,据说是因为小时候脑袋显得比较大,比例可爱。这个带着亲昵调侃意味的绰号,从地方队带到了国家青年队。起初只是相熟的几个队友私下叫叫,但随着王钦钦在国际赛场崭露头角,加上他本人性格沉稳,训练刻苦,那股子不符合年龄的“沉稳劲儿”和偶尔流露出的倔强,让“大头”这个称呼奇异地贴合了他给人的感觉——既有扎实可靠的“大头”的稳重感,又暗含了他认准目标就一头扎进去不回头的执拗。
于是,“大头,该练多球了。”“大头,反手这板再集中点。”……越来越多的队友,甚至教练有时也会带着笑意这样称呼他。王钦钦对此从不回应,但也没有排斥,算是默许。这个绰号,像一层柔软的外壳,稍稍中和了他性格中的冷硬,也拉近了他与队友之间的距离。
而“莎莎”,则几乎是孙一莎与生俱来的标签。她活泼开朗,爱说爱笑,圆圆的脸上总是带着明媚的笑容,像一颗甜度刚好的糖果,自然让人想到“莎莎”这样可爱又上口的称呼。这个昵称贯穿了她的成长,从石家庄带到国家队,毫无违和感。无论是师姐们的疼爱呼唤“莎莎,快来”,还是教练带着无奈又宠溺的提醒“莎莎,注意力集中!”,抑或是她自己在训练场上蹦蹦跳跳、元气满满的应答“来啦!”, “莎莎”这个名字都和她这个人完美契合,代表着一种蓬勃的、感染人的生命力。
训练馆里,时常能听到这样的声音交织:
“莎莎,你这球拉得漂亮!”
“大头,防守稳一点!”
“莎莎,别冲太猛!”
“大头,注意衔接!”
这两个绰号,仿佛成了他们在这个集体中的专属代号,比本名更常用,也更富有一种“自己人”的亲切感。
因为混双配对的缘故,“大头”和“莎莎”这两个名字开始更频繁地被并列提起。
“下一场,‘大头莎莎’上。”
“钦钦和一莎的跑位还要再默契点。”
起初,当听到自己的名字和另一个名字被这样自然地联系在一起时,两人都有些不习惯。王钦钦会下意识地抿抿嘴,目光移向别处;孙一莎则会眨眨眼,然后嘿嘿一笑,带着点新奇和不好意思。
但训练是实实在在的。混双需要大量的沟通和磨合。从最基本的跑位轮转,到谁负责保护哪个区域,再到面对不同对手时战术的微调,他们需要不断地交流。
“这个球我来。”
“我插上。”
“对方女选手习惯侧身,可以压她反手大角度。”
“嗯。”
交流从最开始的简短、生硬,逐渐变得自然、顺畅。王钦钦的话依然不多,但给出的信息往往精准到位;孙一莎依旧语速快,但她会努力把战术意图表达清楚。在不断的练习和队内比赛中,他们开始慢慢熟悉对方的击球习惯,甚至能预判到对方下一个球可能会怎么处理。
一种基于球场合作的、初步的默契和信任,在“大头”和“莎莎”这两个亲昵的代号下,悄然滋生。他们依然是性格迥异的两个人,一个像沉默的山石,一个像欢腾的溪流,但在那片墨绿色的球台上,当他们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并肩作战时,这两种特质开始奇异地融合,互补长短。
没有人刻意去推动什么,一切都在汗水的浇灌下自然生长。“大头”和“莎莎”,不再仅仅是两个独立的绰号,而是逐渐成为了一个组合的代称,象征着一种充满潜力的、崭新的可能性。未来的路还长,但这种始于代号、基于并肩的联结,已经为他们的故事,写下了温暖而有力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