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双,不是一加一等于二那么简单!”主管混双项目的陈教练声音洪亮,在空旷的训练馆里回荡。王钦钦和孙一莎并排站着,神情专注,听着教练训话。他们知道,拿到第一个国际单打冠军只是起点,而混双这条新赛道,挑战才刚刚开始。
“你们两个,”陈教练的目光在他们身上扫过,“单打都不错,有特点。但混双,讲的是配合,是互补,是把两个人的特点拧成一股绳,而不是各自为战!”
理论课结束,实战磨合正式开始。第一项,是最基础的跑位轮转。
“男选手主导,女选手补位和衔接要快!看清楚球的落点和对手的意图!”陈教练站在球台边,亲自发球。
第一个球过来,王钦钦下意识地侧身就想用正手爆冲,这是他单打的本能。但他刚一动,就听到孙一莎急促的声音:“我的!”他硬生生收住动作,孙一莎已经敏捷地插上,一个轻巧的快拨,将球回了过去。球是过去了,但两人的位置挤在了一起,场面有些混乱。
“乱套!”陈教练毫不客气,“王钦钦,你要相信搭档!孙一莎,插上要及时,但不能盲目!沟通!提前沟通!”
第二个球,多拍相持。王钦钦在远台扛住对方男选手的重板,孙一莎在近台寻找机会。一个机会球出现,孙一莎和王钦钦几乎同时出手,两个球拍差点撞在一起,球直接飞出了台外。
“哎哟!”孙一莎懊恼地叫了一声。
“抢什么?!谁的位置更好谁打!用眼睛的余光判断,用喊声提醒!”陈教练的眉头拧成了疙瘩。
王钦钦深吸一口气,感觉比打一场单打决赛还累。他习惯了一个人掌控全场,现在却要时时刻刻分心去关注另一个人的位置和意图。孙一莎也收起了平时的嘻嘻哈哈,小脸绷得紧紧的。她习惯了主动出击,现在却要学会克制和配合,这让她感觉有些束手束脚。
简单的定点轮转练习都漏洞百出,更别提复杂的战术配合了。教练设计的战术,理论上完美,但一到实战,不是王钦钦的跑动慢了半拍,就是孙一莎的衔接过于毛躁,总是差那么一点火候。
“停!”陈教练又一次叫停了练习。他走到球台边,拿起一个球:“你们看,混双就像这个球,你们两个是球的两半胶皮,要粘合得严丝合缝,才能打出力量和旋转。现在你们呢?各打各的,中间有条缝!力量泄了,旋转也没了!”
汗水顺着额角滑落,两人都沉默着。挫折感像潮水般涌来。他们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意识到,混双这条路,远比他们想象的要艰难。这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需要打破单打思维,重新构建一种全新的、属于两个人的比赛模式。
休息间隙,王钦钦走到场边默默喝水,眼神有些放空。孙一莎则一屁股坐在地胶上,用毛巾盖住脸,长长地叹了口气。
“喂,‘大头’,”过了一会儿,孙一莎的声音从毛巾底下闷闷地传来,“你说,咱们能练出来吗?”
王钦钦愣了一下,没想到她会主动问这个。他沉默了几秒,看着手里的水瓶,低声说:“练。”
只有一个字,却带着他特有的执拗。
孙一莎把毛巾扯下来,露出那双依旧明亮的大眼睛,看着王钦钦紧绷的侧脸。忽然,她像是被这个简单的字注入了能量,一骨碌爬起来,拍了拍屁股:“对!练!我就不信了!再来!”
看着她重新燃起斗志的样子,王钦钦心里那点阴霾似乎也散了一些。他放下水瓶,点了点头。
再次站上球台,他们的眼神都多了些不一样的东西。依然会有失误,依然会配合不畅,但抱怨和懊恼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尝试和沟通。
“我的!”
“你拉,我补!”
“好球!”
声音虽然还带着生涩,却是一个全新的开始。磨合的过程痛苦而漫长,如同两块坚硬的璞玉相互碰撞、打磨。但他们都明白,这是通往更高殿堂的必经之路。为了那个共同的目标,他们必须学会,如何成为彼此最可靠的“另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