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卡的身份尘埃落定,最初的失落与复杂情绪被迅速压下,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全新的、同样至关重要的角色与责任——成为主力队员们最坚实的后盾,最逼真的“假想敌”。王钦钦和孙一莎,迅速切换模式,全身心投入到了为奥运正选队员的备战服务中。
化身“劲敌”:
他们的任务非常明确:在训练中,模拟国乒主要对手的打法和战术。
· 王钦钦需要模仿那些力量强悍、反手技术突出的欧洲选手,或者球路刁钻、防守顽强的亚洲劲敌。他必须深入研究这些对手的比赛录像,揣摩他们的技术特点、习惯线路甚至比赛节奏,然后在训练场上尽可能地“复制”出来,为主力队员提供最具针对性的对抗。
· 孙一莎则重点模仿国乒女队的主要外协对手,尤其是像伊藤美诚这样打法独特、威胁巨大的球员。她需要模仿其生胶的怪异弹击、变化的发球和快速的衔接,力求在训练中给主力师姐们制造最大的麻烦。
这并非易事。他们需要暂时放下自己的技术特点,去模仿甚至强化别人的优势。有时,为了一个特定的发球动作或击球节奏,他们需要反复练习成百上千次。
“燃烧”自己,照亮队友:
陪练的工作是枯燥且消耗巨大的。他们往往需要在主力队员状态最好的时候,送上最高质量的对抗。一场模拟战打下来,消耗的体力和精力丝毫不亚于正式比赛,甚至更多。但他们不能有丝毫保留,必须全力以赴,因为只有最逼真的对抗,才能达到最好的备战效果。
王钦钦常常在模拟对抗中,被要求用极限的力量去冲击主力队员,他的手臂和手腕承受着巨大的负荷。孙一莎则需要不断地快速移动、搏杀,脚踝和膝盖的压力倍增。他们就像两根不断燃烧的蜡烛,消耗着自己,只为让正选队员们能更加适应奥运赛场的强度。
甘于幕后的奉献:
这种角色转换,需要极大的奉献精神和团队意识。聚光灯不再属于他们,掌声和赞誉也与他们无关。他们付出同样的汗水,甚至更多,却注定要站在光环之外。
但王钦钦和孙一莎没有丝毫怨言。他们深知,这支队伍是一个整体,奥运金牌是共同的目标。能够以这种方式参与到备战中,同样是荣誉和责任。他们看到马龙、许昕、陈梦、刘诗雯等师兄师姐在他们的“刁难”下逐渐找到克敌之法,那种成就感,同样真切。
训练间隙,主力队员们也会向他们投来感激的目光,或者拍拍他们的肩膀说一句“辛苦了,刚才那个球很像!”这些细微的认可,对他们而言,就是最好的奖励。
备战奥运的陪练经历,虽然让他们暂时远离了赛场中央,却让他们对团队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对主要对手的特点有了更直观和深刻的认识。这段在幕后默默燃烧的岁月,磨砺了他们的意志,丰富了他们的经验,也让他们对那枚金牌的份量,有了更加刻骨铭心的体会。他们期待着,自己挥洒的汗水,能够浇灌出队友在东京赛场上的胜利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