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落月明时
第一章:图书馆的初遇,像风撞进怀里
九月的风还带着夏末的余温,卷着香樟树叶的碎影,落在市图书馆三楼的玻璃窗上。苏星河抱着一摞厚厚的建筑设计图册,脚步放得极轻——这里是她的“秘密基地”,靠窗的那张橡木桌,总能让她在密密麻麻的线条里找到片刻安宁。
她刚把图册放在桌上,指尖还没碰到笔,对面的椅子就被人轻轻拉开。抬头时,撞进一双很亮的眼睛,像揉了碎星子,又裹着一层温温的光。男人穿着简单的白衬衫,袖口挽到小臂,露出腕间一块没有logo的机械表,手里拿着一本泛黄的《城市规划史》,指尖还夹着一支银色钢笔,笔帽上的纹路被摩挲得发亮。
“抱歉,这里有人吗?”他的声音比想象中低些,带着点清冽的质感,像冰镇过的矿泉水,落在耳边很舒服。
苏星河摇摇头,把摊开的图纸往旁边挪了挪,腾出点空间:“没人,你坐吧。”
他道了声谢,坐下时动作很轻,没有弄出一点声响。苏星河重新低下头看图纸,眼角的余光却忍不住往对面飘——他看书的姿势很专注,眉头微蹙,视线落在书页上,偶尔会用钢笔在空白处写些什么,字迹清隽,和他的人一样,透着股干净利落的劲儿。
不知过了多久,窗外的阳光渐渐西斜,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落在苏星河的图纸上。她正对着一个复杂的户型结构图发愁,笔尖在纸上画了好几条辅助线,还是没理清思路,忍不住轻轻叹了口气。
“这里的承重墙位置,是不是可以再调整一下?”
男人的声音突然响起,苏星河吓了一跳,抬头时发现他正指着图纸上的一个角落,眼神里带着认真。她顺着他的指尖看去,那处确实是她纠结了半天的地方——承重墙的位置限制了客厅的采光,可调整的话,又担心影响整体结构。
“我试过调整,但怕承重不够。”苏星河下意识地解释,话一出口才觉得有点唐突,毕竟他们只是陌生人。
他却没在意,拿起桌上的备用笔,在图纸边缘快速画了个简易的受力分析图:“你看,把承重墙向右侧偏移三十厘米,再在顶部加一道隐形梁,既不影响采光,又能保证承重。这种设计在老房改造里很常用,我之前做过类似的案例。”
图纸上的线条简单明了,苏星河一看就懂,刚才堵在心里的难题瞬间解开了。她抬头看向他,眼里带着感激:“谢谢你!我琢磨了半天都没头绪,你一说我就明白了。”
他笑了笑,把笔放回桌上:“举手之劳。你是学建筑设计的?”
“嗯,大三了,这是老师布置的课程设计。”苏星河点点头,又忍不住问,“你是做这行的吗?看起来很专业。”
“算是吧,我是做城市规划的,偶尔也会接触建筑设计。”他顿了顿,补充道,“我叫沈明月。”
“沈明月……”苏星河在心里默念了一遍这个名字,觉得很特别,不像常见的男生名字,倒带着点诗意,“我叫苏星河。”
夕阳透过玻璃窗,刚好落在他们之间的桌面上,把“苏星河”和“沈明月”这两个名字,轻轻裹进了同一层温暖的光晕里。苏星河低头收拾图纸时,耳尖悄悄红了——她想起小时候外婆说过,星星和月亮,从来都是要凑在一起才好看的。
那天离开图书馆时,他们顺道走了一段路。沈明月说他在附近的规划院工作,苏星河说她的学校就在两条街外。路口分开时,沈明月突然叫住她,指了指她图纸袋上别着的一枚小徽章——那是她去年参加设计比赛得的纪念品,形状像一颗小星球。
“这个徽章很可爱,和你的名字很配。”他说这话时,嘴角带着浅浅的笑意,阳光落在他的发梢,镀上了一层金边。
苏星河愣了愣,下意识地摸了摸徽章,小声说了句“谢谢”,转身快步走了。直到拐进街角,她才停下脚步,回头看了一眼——沈明月还站在原地,见她回头,又挥了挥手。
晚风拂过,带着香樟树的清香,苏星河的心跳莫名快了几分。她摸了摸发烫的耳尖,觉得这个九月,好像突然变得不一样了。
第二章:老巷里的重逢,藏着小惊喜
接下来的半个月,苏星河几乎每天都去图书馆。她没再遇到沈明月,心里却总忍不住期待——有时候看到对面空着的椅子,会下意识地想,他今天会不会来?
课程设计的进度很顺利,上次沈明月指点的那个方案,得到了老师的高度评价。苏星河把修改后的图纸重新画了一遍,笔尖落在纸上时,总会想起那天他专注的眼神,还有清冽的声音。
周五下午没课,苏星河抱着图纸去图书馆,路过校门口的老巷时,被一阵熟悉的桂花香吸引。巷子里有家开了二十年的甜品店,她小时候常来,后来学业忙,就很少光顾了。今天难得有空,她决定进去买块桂花糕,当作给自己的奖励。
甜品店不大,只有几张小桌子,墙角的老式吊扇慢悠悠地转着,吹得桂花香满屋子飘。苏星河刚点完桂花糕,转身就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沈明月坐在靠窗的桌子旁,面前放着一杯热牛奶,手里拿着一个笔记本,正在写写画画。
他似乎也察觉到了她的目光,抬头看来,眼神里带着点意外,随即笑了:“这么巧?你也喜欢这家店?”
苏星河走过去,心里有点小雀跃:“嗯,我小时候常来,好久没来了。你怎么会在这里?”
“我家就在附近的老小区,偶尔会来买块蛋糕当下午茶。”沈明月指了指对面的椅子,“坐吗?我刚点了块提拉米苏,还没动,不介意的话一起吃?”
“不用不用,我已经点了桂花糕了。”苏星河连忙摆手,在他对面坐下。刚坐下,服务员就把桂花糕端了上来,小块的糕点上撒着细碎的桂花,香气扑鼻。
沈明月看着她面前的桂花糕,眼神里带着点怀念:“这家的桂花糕是招牌,我妈以前也很喜欢吃。”
“那你怎么不点?”苏星河咬了一口桂花糕,甜而不腻,还是小时候的味道。
“最近有点控糖。”沈明月笑了笑,把笔记本往她这边推了推,“我在画附近老巷的改造方案,你是学建筑设计的,要不要帮我看看?”
笔记本上画着老巷的平面图,还有几张手绘的效果图——青石板路保留原样,墙面做了翻新,还加了几个小巧的景观灯,街角的空地被设计成了小花园,种着桂花和玉兰,看起来温馨又舒服。
“你想把这里改造成什么?”苏星河看得很认真,手指轻轻划过图纸上的线条。
“就是想保留老巷的韵味,同时让居住环境更好一点。这里住的大多是老人,台阶太陡,路灯也暗,很多地方需要调整。”沈明月的语气很温和,“我从小在这附近长大,对这里感情很深,不想看到它慢慢荒废。”
苏星河抬头看向他,心里突然有点触动。现在很多城市改造都追求“高大上”,很少有人会像他这样,在意老巷里的烟火气,在意老人们的生活便利。她想起自己的课程设计,也是以“老房改造”为主题,瞬间有了很多共鸣。
“我觉得这个方案很好,”苏星河指着图纸上的小花园,“这里可以加一个休息亭,老人们平时可以在这里下棋、聊天。还有台阶,可以做成缓坡,方便轮椅通行。”
沈明月眼睛亮了亮,拿起笔在图纸上记下:“这个建议不错,我之前没考虑到轮椅通行的问题。你果然很专业。”
被他夸奖,苏星河的耳尖又有点红了,她低头咬了口桂花糕,掩饰着自己的慌乱:“我只是随口说说,你才是专业的。”
那天他们聊了很久,从老巷的改造,聊到建筑设计的理念,再到各自的生活。苏星河知道了沈明月大学学的是城市规划,毕业后就回了家乡,在规划院工作了三年;沈明月也知道了苏星河学建筑是因为小时候喜欢搭积木,后来慢慢爱上了设计,希望以后能设计出让人住得舒服的房子。
夕阳西下时,他们才一起离开甜品店。沈明月送她到学校门口,临走时,他突然从口袋里拿出一张纸条,递给她:“这是我的微信和电话,你要是在课程设计上有什么问题,或者想了解老巷改造的事,都可以找我。”
纸条上的字迹和他之前在图书馆写的一样,清隽有力。苏星河接过纸条,小心地放进包里,小声说了句“谢谢”。
看着沈明月转身离开的背影,苏星河摸了摸包里的纸条,心里像揣了颗糖,甜丝丝的。她抬头看向天空,晚霞染红了半边天,像一幅温柔的画。她想,或许这就是缘分吧,兜兜转转,总能在不经意间,遇到想见的人。
第三章:图纸里的默契,心跳在升温
苏星河回去后,第一时间就加了沈明月的微信。验证消息发出去没多久,就被通过了。沈明月的微信头像很简单,是一张他拍的老巷照片,青石板路,白墙黑瓦,角落里开着一朵小小的雏菊。
她犹豫了半天,才发了一条消息:“你好,我是苏星河。”
没过几秒,沈明月就回复了:“我知道,刚还在想你什么时候会加我。”后面还带了个微笑的表情。
苏星河看着手机屏幕,忍不住笑了。那天晚上,他们在微信上聊了很久,大多是关于老巷改造和课程设计的事。沈明月给她发了很多老巷的历史资料和改造案例,还帮她分析了课程设计里的几个细节问题。
接下来的日子,他们的联系渐渐多了起来。有时候苏星河遇到设计难题,会拍张照片发给沈明月,他总能很快给出建议;有时候沈明月去老巷调研,会拍些有趣的照片发给她,比如墙角新开的花,老人家里的老物件,还有巷子里晒太阳的猫。
十月初,学校举办“校园建筑设计大赛”,主题是“未来社区”。苏星河很想参加,却一直没确定方案。她翻了很多资料,画了好几张草图,都觉得不满意。
周五晚上,她在微信上跟沈明月吐槽这件事,还把自己画的草图拍了过去。
沈明月很快回复:“其实你的思路没问题,就是太注重‘未来感’,忽略了‘人’的需求。未来社区不只是好看,更要让人住得舒服,有归属感。”
他的话点醒了苏星河。她之前一直想着用各种高科技元素,却忘了最根本的——社区是给人住的,要考虑到不同人群的需求,比如老人、小孩、上班族。
“那我应该从哪里入手?”苏星河问。
“你可以先想想,你理想中的未来社区是什么样的。”沈明月回复,“比如,你希望早上出门时,能看到什么?晚上回家时,能感受到什么?”
苏星河看着手机屏幕,陷入了沉思。她理想中的未来社区,应该有宽敞的绿地,孩子们可以在那里玩耍;有方便的便民设施,老人买菜、看病不用跑远;有安静的图书馆和活动室,上班族下班后可以放松;还有邻里之间的互动,不会像现在很多小区一样,住了几年都不认识邻居。
她把自己的想法告诉沈明月,他很赞同:“这个方向很好,你可以围绕‘归属感’来设计,加入一些互动空间,比如共享厨房、社区花园、亲子乐园,再结合一些实用的高科技,比如智能垃圾分类、感应路灯,这样既有人情味,又有未来感。”
在沈明月的鼓励下,苏星河重新调整了方案。她花了一个周末的时间,画了新的草图,还做了一个简单的模型。周一的时候,她把方案发给沈明月,想听听他的意见。
沈明月很快回复,还附带了一张他画的修改建议图:“你看这里,共享厨房旁边可以加一个小露台,夏天的时候大家可以一起烧烤、聊天;还有社区花园,可以分成小块,让居民自己种植,增加参与感。”
他的建议和苏星河的想法不谋而合,甚至比她想得更细致。苏星河看着那张修改图,心里暖暖的——好像不管她想到什么,沈明月总能懂她,还能给她更好的建议。这种默契,让她觉得很舒服,也很安心。
接下来的半个月,苏星河忙着完善方案,沈明月也忙着老巷的改造调研。他们虽然没怎么见面,却每天都会在微信上分享彼此的进度。苏星河会跟他说模型制作遇到的困难,沈明月会跟她说调研时遇到的趣事,比如遇到一个很健谈的老奶奶,给了他很多老巷的故事。
比赛前一天,苏星河的模型突然出了点问题——屋顶的太阳能板模型不小心被碰坏了。她急得团团转,眼看明天就要比赛了,重新做肯定来不及。
她在微信上跟沈明月说这件事,语气里满是沮丧。
沈明月回复:“别着急,你家附近有没有模型店?我现在过去,帮你一起修。”
当时已经是晚上八点多,外面还下着小雨。苏星河不想麻烦他,连忙说:“不用了,我自己再想想办法。”
“没事,我刚好在你家附近的超市买东西,马上就到。”沈明月回复得很快,还发了个定位过来,离她家确实不远。
十分钟后,沈明月出现在苏星河家楼下。他穿着一件深色的外套,头发有点湿,手里还提着一个工具箱。
“你怎么真的来了?还下着雨呢。”苏星河递给他一把伞,心里有点过意不去。
“没事,反正也顺路。”沈明月笑了笑,跟着她上楼。
苏星河的房间里堆满了图纸和模型零件,沈明月进去后,先看了看损坏的太阳能板模型,然后从工具箱里拿出胶水、剪刀和一些备用零件:“别担心,能修好,就是需要点时间。”
他坐在书桌前,认真地修理模型,苏星河在旁边给他递工具。房间里很安静,只有窗外的雨声和胶水干燥的细微声响。苏星河看着沈明月专注的侧脸,灯光落在他的睫毛上,投下淡淡的阴影,心里突然觉得很安稳。
过了一个多小时,模型终于修好了。沈明月把模型放在桌上,满意地笑了:“好了,跟新的一样,明天比赛肯定没问题。”
苏星河看着修好的模型,心里满是感激:“谢谢你,要是没有你,我明天肯定要慌死了。”
“举手之劳。”沈明月看了看时间,已经快十点了,“时间不早了,我该走了,你早点休息,明天比赛加油。”
苏星河送他到门口,看着他走进雨幕里,心里突然有点舍不得。她犹豫了一下,喊道:“沈明月!”
他回头看她,眼里带着疑问。
“明天……比赛结束后,我请你吃饭吧?”苏星河的声音有点小,却很清晰。
沈明月愣了一下,随即笑了,眼里像落了星光:“好啊,我等你消息。”
看着他的背影消失在楼道口,苏星河关上门,靠在门上,心跳得飞快。她摸了摸自己的脸颊,有点烫,心里却像开了花一样,甜滋滋的。她想,明天的比赛,一定要好好发挥,不只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和沈明月的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