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就是与命运对坐饮茶——读《余华<活着>》
第一次读《活着》,是在某个暴雨的午后。窗外雨打玻璃的声响,混着书页里福贵的故事,让我几次放下书,却又忍不住再翻开——不是因为情节有多曲折,而是余华的文字太“狠”,又太“软”:狠在他毫不留情地把福贵的人生撕得粉碎,软在他又在碎片里,悄悄藏了一丝“活着”的温度。合上书时,雨停了,天边漏出一点微光,忽然就懂了:《活着》从不是一本写“苦难”的书,而是一本写“如何带着苦难活下去”的书,它像一杯浓茶,初尝苦涩,回甘却能漫过整个岁月。
一、文字:把刀藏在棉絮里,痛却不刺骨
余华的文字,是《活着》最独特的魅力。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复杂的修辞,甚至连情绪都藏得极深,像一个沉默的老人,坐在田埂上给你讲故事,语气平淡,却字字戳心。
他写福贵赌光家产,只用一句:“我爹的脸都紫了,他哆嗦着嘴唇说不出话,最后哇的一声哭了出来,他说:‘孽子啊孽子。’”没有描写赌场的混乱,没有渲染福贵的悔恨,只通过父亲的一个表情、一句话,就把一个家庭的崩塌写得淋漓尽致。你仿佛能看见那个曾经威严的地主,此刻像个孩子一样崩溃,也能懂福贵心里那阵“空落落的疼”——不是余华直接告诉你疼,而是你自己从文字里,摸出了那份疼。
他写有庆的死,更是克制到极致:“医生说:‘血抽多了,人不行了。’我冲进去时,有庆已经没气了,他的脸白得像纸,嘴唇还微微张着,好像还在喊我‘爹’。”没有撕心裂肺的哭喊,没有长篇大论的悲伤,只写了医生的一句话,有庆的一个表情,可读的人却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喉咙,眼泪怎么也忍不住。这种“克制的悲伤”,比刻意煽情更有力量——因为生活里的苦难,从来不是一场盛大的戏剧,而是突然降临的、让人措手不及的“平常”,余华恰恰抓住了这份“平常”,让故事里的痛,变成了每个人都能感同身受的痛。
更妙的是,他会在苦难里,悄悄埋一点“甜”。比如福贵牵着老牛耕地时,会喊着已逝家人的名字:“凤霞,你看这牛多听话;有庆,快帮爹递个锄头;家珍,今天的太阳真好。”他明明知道家人都不在了,却还是像他们还在身边一样说话;他明明过得那么苦,却还是会对着老牛笑,会在收工后,摘个野果塞给老牛。这些细节,像棉絮里的微光,不耀眼,却足够温暖——它告诉我们,哪怕失去了所有,生活里依然有值得开心的小事,依然有可以牵挂的东西,而这些“小事”与“牵挂”,就是“活着”的理由。
二、人物:福贵不是“悲剧英雄”,是每个普通人的影子
有人说福贵是“悲剧英雄”,可我读来,却觉得他更像我们身边的某个普通人——没有惊天动地的本事,没有改变命运的能力,只是在苦难里,一点点熬着,一点点扛着,像田埂上的野草,风一吹就弯,风一过又站直了。
年轻时的福贵,是个不折不扣的“败家子”。他出生在地主家庭,每天游手好闲,赌钱、逛窑子,把父亲的话当耳旁风,把家珍的眼泪当无所谓。直到赌光了所有家产,父亲被他气死,他才终于“醒”了——原来自己曾经挥霍的,是家人用血汗换来的安稳。从那天起,福贵开始变了:他放下了少爷的架子,跟着佃户一起耕地;他不再乱花钱,把省下的粮食都给家珍和孩子;他被抓去当兵时,哪怕饿得快死,也想着“我得活着回去,家珍和孩子还在等我”。
这种“转变”,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誓言,只有日复一日的“踏实”。他耕地时,手上磨出了血泡,就用布包着继续干;他给人拉车,累得直不起腰,就歇一会儿再接着拉;他看着女儿凤霞因为生病变哑,心里疼得慌,却还是笑着对凤霞说:“没事,爹养你一辈子。”福贵从不是“完美的人”,他有过过错,有过懦弱,有过绝望——比如有庆死后,他抱着儿子的尸体,想过跟着一起死;比如家珍走后,他看着空荡荡的屋子,整夜整夜睡不着。可他最终还是没放弃,因为他知道:“只要活着,就还有希望;只要活着,就能想起家人的好。”
最让我动容的,是书的结尾。福贵老了,身边只有一头老牛陪着他。他牵着老牛,走在田埂上,嘴里哼着不成调的歌,阳光洒在他和老牛身上,看起来平静又温暖。有人问他:“你这一辈子,过得这么苦,值吗?”福贵笑着说:“值啊,我见过我的爹娘,爱过我的家珍,养过凤霞、有庆,还有二喜和苦根,我这一辈子,没白过。”他没有抱怨命运的不公,没有后悔自己的过去,只是平静地接受了所有的苦难与失去,然后带着这些回忆,继续活着。
这一刻你会明白:福贵的“伟大”,从来不是他战胜了苦难,而是他在苦难面前,没有低头;他的“幸福”,从来不是他拥有了多少,而是他记住了多少——记住了家人的爱,记住了生活的甜,记住了“活着”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感恩的事。
三、主题:活着,不是为了“活成什么样”,而是为了“活着”本身
很多人读完《活着》,会问:“福贵一生失去了所有,他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其实,余华在书里,早就给出了答案——活着,从来不是为了追求一个“完美的结果”,不是为了拥有多少财富、多少荣誉,而是为了“活着”本身。
福贵的一生,就是对这个答案最好的诠释。他曾经追求过“富贵”,可赌光家产让他明白,财富都是虚的;他曾经追求过“团圆”,可家人的陆续离世让他明白,团圆都是暂时的;最后他才发现,真正重要的,不是“拥有”,而是“经历”——经历过和家人在一起的快乐,经历过为生活奋斗的踏实,经历过在苦难里互相扶持的温暖,这些“经历”,才是生命里最珍贵的东西,而只有“活着”,才能拥有这些经历。
就像现实中的我们,或许也会有“觉得撑不下去”的时刻:考试失利时,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工作受挫时,觉得未来一片黑暗;亲人离开时,觉得生活失去了色彩。可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想起福贵——想起他抱着有庆的尸体,却还是选择活着;想起他看着家珍离开,却还是选择活着;想起他老得走不动路,却还是牵着老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福贵教会我们的,不是“如何战胜苦难”,而是“如何与苦难相处”——不是逃避它,不是抱怨它,而是接纳它,然后带着它,继续往前走。就像他牵着老牛耕地,明明知道土地不会永远丰收,明明知道自己可能随时会倒下,却还是每天按时起床,把地耕好,把牛喂好。因为他知道:只要今天还活着,就要把今天过好;只要还能呼吸,就要对得起自己的生命。
余华在书的序言里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这句话,或许就是《活着》最核心的主题。我们常常会为自己设定很多“目标”:要考上好大学,要找到好工作,要赚很多钱,要拥有完美的爱情……可当这些目标没有实现时,我们就会陷入焦虑和迷茫,甚至怀疑“活着的意义”。可福贵的故事告诉我们:这些“目标”,都只是“活着”的附加品,不是“活着”的全部。真正的“活着”,是无论遇到什么,都能守住心里的那一点“希望”,都能认真地过好每一天——吃好每一顿饭,睡好每一觉,和爱的人说说话,哪怕生活很平凡,哪怕未来很遥远,只要活着,就有无限可能。
合上书,再想起福贵和他的老牛,心里不再是沉重,而是一种平静的力量。《活着》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有苦,有甜,有失去,有拥有。它没有给我们“如何成功”的方法,却给了我们“如何活下去”的勇气。
或许,这就是《活着》能打动无数人的原因:它写的是福贵的一生,却也是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它讲的是“活着”的道理,却也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明白的人生真谛——活着,就是最大的意义;活着,就能遇见所有可能;活着,就是与命运对坐饮茶,哪怕茶是苦的,也能品出回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