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论坛的匿名帖子像一颗投入深水炸弹,在TNT七人内部掀起了惊涛骇浪。震惊过后,是更深的寒意。如果帖子内容属实,他们面临的不是简单的内部矛盾或粉丝纠纷,而是有组织、有预谋的商业陷害。对手隐藏在暗处,手段卑劣,目的不明。
马嘉祺迅速将情况告知了其他四人。短暂的恐慌后,七个人在宿舍客厅里进行了一场彻夜长谈。怀疑的目光不再投向彼此,而是共同指向了外部的威胁。这种同仇敌忾的情绪,奇迹般地弥合了因猜忌而产生的裂痕。
“当务之急,是验证这个帖子的真实性。”丁程鑫最为冷静,“我们需要找到帖子里提到的那个晚会、那个工作人员。”
“怎么找?公司现在根本不信我们,也不会让我们接触这些调查。”张真源皱眉。
“靠我们自己。”严浩翔眼神锐利,“总有办法接触到当时的工作人员名单和流程记录。”
七个人开始秘密行动,利用各自的人脉和渠道,小心翼翼地搜集线索。这个过程艰难而缓慢,如同在黑暗中摸索,但团队凝聚力却在共同的目标下重新变得坚固。
与此同时,星娱传媒的高压政策在“老锣”乐评引发的广泛讨论下,显得愈发笨拙和不得人心。粉丝的抗议声浪越来越大,几个原本摇摆不定的代言品牌也开始态度暧昧。公司内部主张“怀柔”的声音逐渐占了上风。
最终,公司做出了让步——TNT的团体活动继续暂停,但允许成员以个人名义参加一些“低风险”的学术或公益活动,同时“鼓励”他们回校完成学业,以期淡化负面形象,重塑“积极向上”的人设。
这个决定,像一把钥匙,悄然打开了一扇门。
马嘉祺第一个选择返回育德中学。名义上是补回落下的课程,但更深层的原因,彼此心照不宣。
他回到熟悉的校园,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但比起以前的狂热,同学们的目光里多了几分复杂的好奇和小心翼翼的尊重。他刻意低调,大部分时间泡在图书馆或空教室。
而林未,在学校的“建议”和内心的驱动下,也结束了她漫长的“休假”,恢复了一部分非核心的教学工作,主要负责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和一些选修课。
命运的齿轮再次咬合。他们在图书馆僻静的社科阅览区“偶遇”了。
午后阳光透过高大的窗户,在布满灰尘的书架上切割出安静的光斑。林未正踮着脚想去拿书架顶层的《媒介批判理论》,一只修长的手先她一步,轻松地将书取了下来。
她回头,撞进马嘉祺深潭般的眼眸里。几个月不见,他瘦了些,轮廓更加分明,少年气中沉淀了几分不易察觉的疲惫和沉稳。
“林老师。”他低声打招呼,将书递给她,指尖若有若无地擦过她的手指。
“谢谢,马同学。”林未接过书,语气平静,心跳却漏了一拍。
没有多余的寒暄,他们各自在长桌的两端坐下,安静地看书。空气中只有书页翻动的沙沙声和彼此清浅的呼吸。一种微妙而紧绷的平静在弥漫,仿佛暴风雨来临前的短暂宁静。
几次这样的“偶遇”后,交流开始增多。从最初简单的书目推荐,到偶尔对某个学术观点的简短讨论。他们默契地避开所有敏感话题,只谈论书本上的白纸黑字,但每一次眼神交汇,都仿佛有千言万语无声流过。
马嘉祺发现,林未对媒体运作、舆论引导、青少年心理的理解远超他的想象。她总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核心,提供全新的视角。而林未也看到,马嘉祺在经历巨大风波后,并没有变得偏激或消沉,反而展现出一种更深刻的思考能力和难得的清醒。
这种建立在智识共鸣上的悄然靠近,比任何直白的情感宣泄都更具力量。
一天傍晚,图书馆只剩他们两人。马嘉祺合上手中的书,忽然轻声问:“老师,如果明知前方是悬崖,但后退也是绝路,该怎么选?”
林未抬起头,夕阳的余晖给她侧脸镀上一层柔和的金光。她沉默片刻,回答:“那就看看悬崖底下有没有河流,能不能造一艘船。或者,看看旁边有没有被忽略的小路。”
马嘉祺看着她,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如果造船的木头,需要牺牲别人的安宁来换取呢?”
他指的,是如果彻底与公司对抗,可能会牵连到她,以及其他无辜的人。
林未迎上他的目光,这一次,她没有回避:“真正的安宁,从来不是靠退让和沉默换来的。”她顿了顿,声音很轻,却清晰有力,“有时候,为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发声,即使声音微弱,即使前路未知,本身就是在建造那艘船。”
马嘉祺怔住了。他仿佛听到内心深处某个一直紧绷的弦,轻轻松动了一下。
就在这时,他的手机震动了一下,是贺峻霖发来的加密消息:「马哥,有重大发现!那个晚会的工作人员名单里,有一个临时工,背景很可疑,和帖子描述的特征高度吻合!而且,我们查到他和一个竞争对手公司的高层有间接资金往来!」
马嘉祺瞳孔一缩,猛地站起身。
林未看着他瞬间变化的脸色,心中了然。她没有多问,只是平静地说:“有事就去忙吧。”
马嘉祺深深看了她一眼,那眼神里有感激,有决绝,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担忧。他点了点头,快步离开了图书馆。
十字路口,他已经做出了选择。而林未那句关于“造船”的话,成了他此刻最大的底气。真相的轮廓逐渐清晰,反击的时刻,或许即将到来。但随之而来的,必然是更猛烈的暴风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