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距离确实产生了思念,但它也催生了一种新的、更加细腻的慰藉方式。马嘉祺离开后的日子,林溪的生活仿佛被抽走了一抹最鲜亮的色彩,但与此同时,无数微小的、带着温度的“慰问”如同繁星,照亮了她略显单调的备考生活。
科技的慰藉:声音与影像的陪伴
· 准时的“作息铃”:每天清晨,林溪的手机都会在六点半准时响起,不是闹钟,而是马嘉祺发来的专属语音消息。背景音常常是他那边清晨的鸟鸣或是实验室仪器轻微的嗡鸣,他的声音带着刚睡醒的沙哑,却异常温柔:“溪溪,起床了,记得吃早餐,新的一天加油!”
· 深夜的“可视化”自习室:晚上,当林溪在自习室苦战时,手机常常会亮起视频邀请。接通后,屏幕那端是马嘉祺同样堆满书籍的桌面和专注的侧脸。他们并不总是说话,只是将手机靠在一边,让摄像头对着自己。偶尔抬头,看到屏幕里那个同样在努力的身影,仿佛对方就在身边,那种“并肩作战”的感觉,瞬间驱散了孤独感。有时学累了,她会看到他悄悄对着口型说“累了吧?休息五分钟”,然后做个夸张的鬼脸逗她笑。
· “美食博主”的隔空投喂:马嘉祺会拍下食堂里他觉得好吃的菜,发给她:“这个糖醋排骨不错,下次带你来吃。”林溪则会回复她点的外卖:“今天犒劳自己,吃了你不让多吃的麻辣烫!” 这种隔空的“云吃饭”,成了枯燥复习中的一点小乐趣。
物质的牵挂:可触摸的温暖
· “补给包”的惊喜:离开一周后,林溪收到了一个沉甸甸的快递。打开一看,里面是她常喝牌子的咖啡、各种口味的能量棒、一本漂亮的笔记本(附言:政治笔记可以记这里了),还有一只软乎乎的小羊玩偶(附言:让它替我陪你睡觉)。包裹里夹着一张便签,是他熟悉的笔迹:“照顾好我的女朋友。”
· “偶遇”的慰藉:有一次,林溪在图书馆学到头晕眼花,心情低落地下楼,习惯性地走向自动贩卖机,想买一瓶他常给她买的那个牌子的柠檬茶。却发现贩卖机屏幕上贴着一张便签纸,上面画着一个简单的笑脸,写着:“加油哦!——马” 她愣了下,随即反应过来,是他临走前不知什么时候偷偷贴上的。这种不经意间发现的小惊喜,让她瞬间湿了眼眶,又忍不住笑了出来,疲惫和阴霾一扫而空。
精神的支撑:无言的理解与鼓励
· “情绪垃圾桶”的专线:模拟考失利的那天,林溪情绪崩溃,在电话里忍不住哭了。马嘉祺没有讲太多大道理,只是安静地听着,等她哭完,才轻声说:“没关系,一次考试而已。我当年物理竞赛前模拟考也砸得一塌糊涂。哭完了,我帮你看看错题?” 他那种全然接纳她负面情绪的态度,比任何鼓励都更有力量。
· 分享远方的星辰:某个压力巨大的夜晚,马嘉祺发来一张照片,是他用实验室望远镜拍下的模糊星云。“看,这是猎户座大星云,离我们很远很远。我们现在的这点困难,在宇宙尺度下,简直微不足道。所以,别怕,一切都会过去的。” 他将他的世界里的浩瀚星辰分享给她,赋予她一种超越眼前烦恼的勇气。
分别,让那些日常的关怀变得珍贵,也让每一次简单的问候都充满了深意。
他们通过电波、快递和无数细微的举动,不断地向对方传递着同一个信息:
“我在这里,一切都好,并且,非常想你。我们都在为了重逢而努力。”
这段暂时的分别,非但没有冲淡感情,反而像一场温柔的细雨,让他们的爱意在思念的土壤里,扎根得更深、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