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查小组狼狈离去的身影,仿佛带走了“鹄白”内最后一丝令人窒息的低压。团队成员们劫后余生般的激动尚未完全平复,林夕却已恢复了冷静。她指挥着众人迅速清理现场,将那些堆积如山的文件资料分门别类归档,操作室很快恢复了往日的秩序,只是空气里,还残留着一丝硝烟散尽后的凛冽。
那块“暂停营业”的铜牌被取下,小心翼翼地收好,像一枚见证了一场恶战的勋章。
风波并未完全平息。网络上关于“鹄白”被查的零星消息依旧在暗处流传,带着各种猜测和幸灾乐祸。但林夕不再关心这些噪音。她知道,真正的反击,才刚刚开始。
她没有急于重新开业,而是闭关了两天。不是在操作室,而是在崔在给她的那间小小的书房里。她将整个事件从头到尾梳理了一遍,从姜芥母子的施压,到“品味传媒”的陷阱,再到这次精准的行政打击。对手的手段狠辣而连贯,目的明确——要么收编,要么毁掉。
她不能再被动接招。
第三天,她带着一份全新的计划书,敲响了崔在书房的门。
“进来。”
他的声音依旧没什么温度。
林夕推门而入。崔在坐在宽大的书桌后,正在翻阅一本外文原版的食品科学期刊,鼻梁上架着一副无框眼镜,削弱了几分平日的凌厉,多了几分学究气的冷峻。
她没有绕圈子,直接将计划书放在他面前。
“崔师傅,这是我对‘根’下一步发展的构想。”
崔在放下期刊,拿起计划书,快速浏览。他的阅读速度极快,眼神锐利如鹰隼。
计划书的核心内容清晰而大胆:
1. 成立“根”工作室,独立于“鹄白”运营,但保持深度合作与品牌关联。
2. 与国内顶尖的农业大学及食品研究机构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将“根”的发酵、风味探索理念系统化、学术化,并共同研发新品。
3. 开设“根”系列公开工作坊与大师课,面向专业人士及资深食客,分享理念,培养受众,建立行业话语权。
4. 谨慎筛选商业合作,仅限于与理念相契合、能带来品牌加成的顶级品牌进行联名,拒绝资本过度介入和快速复制。
这不仅仅是一个商业计划,更是一份宣言。宣告“根”将不再仅仅是一个餐厅里的隐藏菜单,而是要成长为一个拥有独立价值、具备技术壁垒和学术背书的品牌。她要构筑起一道对方难以轻易摧毁的护城河。
崔在看完,放下计划书,抬眼看她。镜片后的目光,深邃难测。
“步子迈得很大。”他评价道,听不出喜怒。
“被动挨打,不如主动出击。”林夕迎着他的目光,语气坚定,“他们用规则打压我,我就把‘根’做到规则之上。他们想用资本吞噬我,我就先建立起资本无法轻易撼动的内核。”
崔在沉默了片刻,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发出规律的轻响。
“联合实验室,需要顶尖的科研资源和资金。公开课,需要足够的号召力和内容深度。品牌联名,需要极强的谈判能力和对合作方的掌控力。”他逐一指出关键点,语气平淡,“这些,你准备好了?”
“科研资源,我可以去谈,用‘根’已有的数据和IAFSS报告作为敲门砖。资金,‘根’自身的盈利可以支撑初期投入,后续可以考虑引入不干涉运营的战略投资。号召力,靠一场场实打实的活动和内容积累。谈判能力,”林夕顿了顿,目光毫不退缩地看着他,“我可以学。”
她的回答,没有一丝犹豫,带着破釜沉舟的决心。
崔在看着她,看了很久。书房里只剩下他指尖敲击桌面的声音,和两人之间无声流动的气流。
终于,他停下了敲击的动作。
“可以。”
他给出了这两个字。如同之前无数次,简洁,冰冷,却代表着应允和支持。
“需要‘鹄白’协调的资源,列出清单给助理。”他补充道,语气恢复了公事公办的淡漠,“至于合作方的人选评估,我会给你一份名单。”
“是,崔师傅。”林夕心中一块大石落地,郑重应道。
她拿起计划书,准备离开。
“林夕。”
他忽然叫住她。
林夕脚步一顿,回头。这是他第一次,在没有外人的情况下,叫她的名字。不是连名带姓的“李柰”,而是……林夕。
她的心脏,莫名地漏跳了一拍。
崔在已经重新戴上了眼镜,目光落在期刊上,仿佛刚才那一声只是随口。
“既然决定了,”他的声音隔着镜片传来,带着一种遥远的、近乎缥缈的冷意,“就别回头。”
林夕握紧了手中的计划书,指尖微微发烫。
“我不会回头。”
她说完,转身离开了书房。
门在身后轻轻合上。
崔在抬起头,目光透过镜片,落在紧闭的门板上,冰封般的眼底,情绪难辨。
他知道,他亲手放飞了一只鹰。
而前方的天空,注定风雨莫测。
林夕回到自己的房间,看着窗外渐渐沉下的夜色,和远处亮起的、如同星河般的城市灯火。
她拿出手机,删除了所有关于这次风波、关于姜家、关于那些恶意揣测的新闻推送和聊天记录。
然后,她打开通讯录,找到了第一个计划需要联系的人——国内食品科学领域的泰斗,陈院士的电话号码。
她的指尖悬在拨号键上,没有立刻按下。
窗外,城市的霓虹闪烁不定,如同诱惑,也如同陷阱。
但她知道,从她决定飞出“鹄白”这座相对安全的堡垒那一刻起,她就必须学会,在更广阔也更危险的天际,独自翱翔。
她深吸一口气,按下了拨号键。
电话接通的提示音,在寂静的房间里,一声声,敲打在心上。
新的征途,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