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光下,电脑屏幕反射着林夕专注的脸。那些拗口的专业术语、复杂的数学模型、严谨的实验设计规范,像一座新的、需要攀登的高峰。她不再是那个只凭直觉和手感与食材对话的厨师,她必须强迫自己的大脑,去理解、去适应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
崔在留下的那张写满公式的纸,成了她的罗塞塔石碑。她一个字一个字地啃噬,查阅文献,试图理解“微生物群落演替”、“次级代谢产物”、“动力学模型”这些词汇背后,与她那些发酵缸里活跃的生命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联系。
过程枯燥而痛苦。无数次,她对着天书般的论文感到绝望,恨不得回到操作台前,用实实在在的刀与火去解决问题。但一想到电话里那些礼貌而疏远的拒绝,想到投资人眼中对“不确定性”的疑虑,她便咬紧牙关,逼着自己继续下去。
她开始重新整理“根”的数据。不再仅仅是记录“第三天酸味变浓,出现果香”,而是尝试标注可能对应的菌种、推测其代谢路径、测量具体的有机酸含量和酯类物质变化。她将那些原本感性的、描述性的“风味图谱”,向着量化的、可分析的“化学成分谱”艰难地转变。
同时,她也开始重新撰写商业计划书。摒弃了那些充满情怀的表述,转而用冷静的数字和逻辑链,勾勒出“风味成分库”的构建成本与时间表,“味觉知识产权”的注册与保护策略,“模块化应用”在不同食品品类(如高端调味品、健康零食、特供渠道)中的市场潜力和财务模型。
她像一個蹒跚学步的孩童,跌跌撞撞地闯入一个陌生的领域。眼睛因为长时间阅读屏幕而干涩发痛,大脑因为过度思考而时常陷入停滞。但她没有停下。
几天后,她带着这份用“新语言”重新武装过的、更加厚重也更加“学术”和“商业”的计划书,再次敲响了崔在书房的门。
崔在接过计划书,翻阅的速度比上次慢了许多。他看得非常仔细,偶尔会用笔在某些修改过的术语或新增的数据模型旁,做一个极简的标记。
良久,他合上计划书,抬眼看她。
“勉强入门。”他评价道,语气依旧没什么温度,但眼底那丝极淡的、类似于“还算可塑”的意味,比上次更清晰了一些。
他将计划书递还给她,同时递过来的,还有一张新的便签纸,上面写着一个名字和一串私人邮箱。
“李维深,清北大学生物工程系主任,国内食品微生物领域的权威。他最近的一个研究方向,是传统发酵食品的微生物组学与现代化。你的数据,可能会引起他的兴趣。”
林夕接过便签,心脏微微加速。李维深!这是比陈院士更顶尖、也更难接触的人物!
“用你刚学会的语言,给他写封邮件。”崔在吩咐道,“只谈数据,谈你观察到的、无法用现有理论完美解释的‘异常’现象,附上你整理的关键数据摘要。不要提合作,不要提‘根’,只提出学术探讨的请求。”
林夕瞬间明白了他的意图。抛出一个有趣的、悬而未决的“科学问题”,远比推销一个“商业项目”更能引起顶尖学者的好奇心。
“我马上写。”她毫不犹豫。
回到房间,她摒弃了所有杂念,参照着最新阅读的文献格式和行文风格,用最精炼、最客观的学术语言,起草了一封邮件。重点描述了在“根”的某种特定发酵工艺中,观测到的几种菌群非典型共生现象,以及随之产生的、一组在现有风味数据库中无法完全匹配的化合物峰值。她将这些数据作为“无法解释的现象”提出,诚恳地请求李教授指点迷津。
邮件发出后,便是焦灼的等待。
一天,两天……就在林夕几乎以为这封邮件也石沉大海时,她的邮箱提示音清脆地响了。
发件人:李维深。
邮件内容很短:
“林夕女士:数据很有趣,现象确实罕见。本周五下午三点,我实验室,带上完整数据,面谈。李维深。”
成功了!
林夕几乎从椅子上跳起来,一种难以言喻的激动冲散了连日来的疲惫和压抑。她紧紧攥着拳头,在房间里来回走了几步,才勉强平复下心情。
她立刻回复邮件确认,然后开始疯狂准备面谈需要的所有材料,确保每一个数据都准确无误,每一份图表都清晰直观。
周五,她提前一个小时抵达清北大学。走在绿树成荫的校园里,看着身边匆匆而过的、抱着书本的学生和气质儒雅的学者,她有一种闯入另一个世界的不真实感。
李维深的实验室位于一栋现代化的科研大楼内。接待她的是李教授的博士生,对方礼貌而疏离地将她引到一间小会议室。
李维深教授比想象中更年轻一些,戴着金丝边眼镜,气质严谨,目光锐利。他没有过多寒暄,直接切入正题。
“你的邮件我看了。把你提到的‘异常共生’数据和化合物图谱详细说一下。”
林夕深吸一口气,打开笔记本电脑,将准备好的资料投射到屏幕上,开始讲解。她强迫自己使用那些刚刚掌握的专业术语,尽量清晰地阐述她观察到的现象,以及她基于有限知识所做的一些初步推测。
李教授听得很专注,不时打断她,提出一些非常尖锐和专业的问题。有些问题林夕能勉强回答,有些则完全超出了她的知识范围,她只能老实承认不懂,并记录下问题。
整个过程,不像是一次合作洽谈,更像是一场严格的研究生开题答辩。
将近两个小时的“答辩”结束后,李教授靠在椅背上,手指交叉放在桌前,沉思了片刻。
“你的观察很细致,数据记录也还算规范,虽然理论基础薄弱。”他客观地评价道,“你提到的这种现象,确实很有意思,可能涉及到一些尚未被充分认识的微生物互作机制。这已经超出了普通餐饮应用的范畴,具有一定的基础研究价值。”
他顿了顿,看向林夕,眼神里不再是最初的纯粹审视,多了一丝探究。
“你一个厨师,怎么会想到做这么深入的数据记录和分析?”
林迎上他的目光,坦然回答:“一开始,只是为了应对审查,证明‘根’的工艺是安全、可控的。但在记录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触及了很多无法用经验解释的东西,这让我很好奇。我觉得,弄清楚它们背后的原理,或许能让‘根’走得更远,也能为理解风味产生提供一些新的角度。”
李教授点了点头,脸上看不出什么表情。
“合作,不是不可以考虑。”他终于松口,“但前提是,必须以学术研究的标准来进行。我们需要设计更严谨的实验,需要发表经过同行评议的论文。这个过程,会很慢,也很枯燥,而且,研究成果需要共享。”
“我可以接受。”林夕毫不犹豫。她需要的,正是这种严谨的背书和深度的探索。
“好。”李教授站起身,“具体合作细节,我的助理会和你跟进。你回去后,把今天讨论的这些问题,尤其是你无法回答的那几个,找资料学习一下。我不希望下次讨论,还在解释基础知识。”
“是,李教授!我一定尽快学习!”林夕强忍着激动,恭敬地应道。
离开实验室,走在夕阳笼罩的校园里,林夕感觉脚步都有些发飘。虽然过程艰难,虽然被指出了无数不足,但她终于,凭借着自己的准备和崔在的关键指引,敲开了这扇通往学术界的大门!
她拿出手机,想给崔在发个消息汇报,手指悬在屏幕上方,却又停住了。
她看着远处沐浴在金色余晖中的教学楼,一种前所未有的、独立克服难关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她收起了手机。
有些路,需要她自己走。有些胜利,需要她自己品尝。
她抬起头,迎着晚风,深深吸了一口带着青草和书香气息的空气。
前方的路,依旧漫长。
但手中的武器,又多了一件。
她迈开脚步,步伐坚定地,向着校门外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