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票的质感挺括,边缘几乎能割伤指尖。那串零代表的不仅是天文数字的资源,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以“鹄白”百年声誉为抵押的信任。林夕将其锁进保险柜,钥匙贴身收好,像守护着某种誓约。
建立核心基地的计划立刻启动。选址、谈判、设计、引进专业人才……每一项都是全新的挑战,远比在厨房里应对食材复杂千百倍。林夕仿佛又回到了初来乍到时的状态,只是这一次,她要构建的不再是一道菜,而是一个能够自主循环的微型生态系统。
她将“鹄白”和“根”的日常运营更多地交给值得信赖的副手,自己则频繁往返于城市与初步选定的、位于邻省一处生态环境极佳的山谷之间。那里空气洁净,水源清冽,人迹罕至,符合她对“纯净”与“可控”的苛刻要求。
与此同时,姜家那边的动作也并未停止。供应链的干扰似乎告一段落,但一种更隐晦的竞争开始了。姜芥主导的“中华风味数据库”项目高调启动,宣称已收录数万种传统配方,并开始与多家食品工业企业合作,推出“复刻经典”系列的预制菜和调味品,广告铺天盖地,主打“记忆中的味道”和“科技还原传统”。
舆论上,对方也开始营造一种氛围——姜芥是在“守护”和“传承”,而林夕的“根”则是在“破坏”和“猎奇”。一些被雇佣的“文化学者”和“美食评论人”纷纷撰文,忧心忡忡地讨论“过度创新”对传统饮食文化的冲击,字里行间将“根”树为标靶。
林夕对此嗤之以鼻。她很清楚,所谓的“复刻”和“数据库”,本质上依然是对现有已知风味的整理和工业化复制,与“根”探索未知、创造全新的味觉体验的初衷南辕北辙。但她也不得不承认,在大众传播层面,打着“怀旧”和“传统”旗号的东西,往往更容易引起共鸣,也更具道德上的正当性。
这是一种话语权的争夺。对方在用一种更宏大、更符合主流价值叙事的方式,挤压“根”的生存空间。
基地的建设在磕磕绊绊中推进。资金如同流水般投入,问题却层出不穷。土壤成分需要改良,引进的特定菌种对环境变化极其敏感,接连出现大规模死亡;聘请的农业专家与她的发酵理念时有冲突……挫折一个接一个,比研发一道新菜艰难百倍。
某个深夜,林夕独自留在山谷临时搭建的板房里,对着电脑屏幕上再次跳红的菌群活性监测数据,一股巨大的疲惫和无力感几乎将她淹没。窗外是漆黑的山影和呜咽的风声,远离城市的喧嚣,也放大了孤独。
她拿出手机,下意识地想拨通那个熟悉的号码。指尖悬在屏幕上方,却迟迟没有落下。
告诉他什么?告诉他她又失败了?告诉他投入的巨大资金可能打了水漂?告诉他她可能根本不适合做这么宏大的事情?
不。
她缓缓收回了手。
这条路是她自己选的。崔在已经把能给的都给了,剩下的,必须由她自己趟过去。
她关掉警报,调出原始数据,开始逐行排查可能的影响因素,重新设计培养基配方,联系菌种供应商要求提供更详尽的培养记录……
天快亮时,她终于找到了一个可能被忽略的温度波动节点。她立刻给基地的负责人发去调整指令,然后和衣倒在简易的行军床上,沉沉睡去。
几天后,调整取得了效果,菌群活性开始稳定回升。
她站在初具雏形的温室大棚里,看着那些在精密控制的环境下悄然生长的特殊植株和缓慢发酵的基底,一种微弱的、但真实存在的成就感,驱散了连日来的阴霾。
虽然缓慢,虽然艰难,但她的“根”,正在这片属于自己的土地上,扎下新的、更深的根须。
就在这时,助理从城里打来紧急电话,语气焦急:
“林主厨,不好了!网络上突然爆出大量消息,说我们‘根’的核心发酵工艺,涉嫌非法使用未经批准的转基因微生物!还附了几张模糊的实验室照片和所谓的‘内部爆料’截图!现在舆论已经炸了!”
转基因微生物?非法使用?
林夕的心脏瞬间沉到谷底。这一招,比供应链打击更狠,直接攻击“根”最核心、也最敏感的“技术”部分,一旦被贴上“非法”、“不安全”的标签,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可能付诸东流!
对方,终于图穷匕见了。
她握紧电话,指节因用力而发白,声音却异常冷静:
“知道了。启动一级应急预案,所有对外口径统一。联系我们的法律顾问和合作的科研机构,准备联合声明。”
“另外,”她顿了顿,目光扫过眼前这片孕育着希望的绿色,语气斩钉截铁,“把我们基地所有的菌种引进记录、检疫证明、以及和李维深实验室合作的所有相关实验伦理审查文件,全部整理出来,准备公开!”
“他们要打技术战,”
林夕挂断电话,看着玻璃窗外苍翠的山谷,眼神冰冷如刀,
“那我就奉陪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