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轻小说 > 沪上潮声
本书标签: 轻小说  演员艾米  艾米 

番外 苏绣传灯

沪上潮声

民国十六年,暮春。苏州平江路的“苏记”苏绣工坊里,满是丝线的清香。林晓梅捏着绣花针,额角沁着薄汗,眼神却死死盯着绷架上的素绢——她正绣一幅“玉兰栖雀”,可雀鸟的羽毛总绣得僵硬,不像苏曼卿绣的那样,透着蓬松的暖意。

“别急,”苏曼卿走过来,指尖轻轻拂过绢面,“绣羽毛要用‘虚实针’,针脚要‘密处见细,疏处见空’,就像春风吹过雀羽,有轻有重。”她说着,拿起针,示范着在绢上落针:第一针稍重,定住羽根;第二针轻挑,带出羽尖的飘动感;第三针斜斜压过,让两根丝线自然交融。不过片刻,一片活灵活现的雀羽就出现在素绢上。

林晓梅看得眼睛发亮,跟着模仿,手还是有些抖。苏曼卿笑着拍拍她的肩:“我刚学绣的时候,比你还糟呢,把母亲的手帕绣得满是线头,她却没骂我,只说‘针要跟着心走,心静了,针自然就稳了’。”

正说着,门外传来熟悉的脚步声,顾彦之提着一个食盒走进来,身上还带着外面的花香:“曼卿,晓梅,刚从巷口的‘陆长兴’买了你们爱吃的荠菜馄饨,快趁热吃。”

他把食盒放在桌上,打开盖子,热气裹着荠菜的清香散开。林晓梅放下针线,笑着道谢,拿起馄饨就吃——她跟着苏曼卿学绣快两年了,早已把顾彦之当成了自家兄长。苏曼卿看着顾彦之,眼里满是温柔:“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早?”

“欧洲的订单已经安排妥当了,布朗先生说,这次的‘百鸟朝凤’屏风,在巴黎的展览会上很受欢迎,法国王后都订了一幅。”顾彦之递过一杯温水给她,“对了,父亲刚才来电话,说苏州商会想请你给各县的绣娘讲课,让大家都学学你改良的‘中西合璧’绣法。”

苏曼卿眼睛一亮:“好啊!之前总有人说苏绣只能绣传统纹样,其实把西洋画的光影感加进去,绣出来的东西更鲜活。要是能让更多绣娘学会,苏绣的路子就能走得更宽。”

林晓梅也兴奋地说:“苏老师,到时候我能跟着去吗?我想把您教我的,也跟其他绣娘分享。”

“当然可以,”苏曼卿笑着点头,“你现在的‘双面绣’已经绣得很好了,正好给大家做示范。”

几天后,苏州商会的讲堂里坐满了绣娘,有白发苍苍的老绣娘,也有像林晓梅一样的年轻姑娘。苏曼卿站在台上,手里拿着一幅自己绣的“玫瑰图”——花瓣用了西洋画的渐变色,边缘却用了苏绣的“盘金绣”勾边,既有西洋玫瑰的艳丽,又有中式绣法的精致。

“大家看,”她指着玫瑰花瓣,“传统苏绣讲究‘平、齐、细、密’,但我们可以借鉴西洋画的‘明暗法’,深的地方用粗线密绣,浅的地方用细线疏绣,这样花瓣就有了立体感,像真的一样。”

台下的绣娘们凑过来细看,纷纷点头。有个老绣娘忍不住问:“曼卿小姐,这样改,会不会丢了苏绣的本啊?”

苏曼卿笑着摇头:“苏绣的本,是‘针随心走’的匠心,不是固定的纹样。就像我们绣了一辈子的‘牡丹’,加一点新技法,牡丹还是牡丹,却能让更多人喜欢,这才是真的守住了苏绣的根。”

老绣娘想了想,点头笑了:“你说得对,我们老了,总守着老法子,要是没有你们年轻人创新,苏绣就真的要被忘了。”

讲课结束后,很多绣娘围着苏曼卿请教,林晓梅也在一旁帮忙解答,脸上满是自豪。顾彦之站在门口,看着被绣娘们围着的苏曼卿,眼里满是骄傲——他知道,苏曼卿不仅在传承苏绣,更是在给无数绣娘一条新的出路。

傍晚,两人并肩走在平江路上,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苏曼卿忽然停下脚步,指着巷口的一棵老槐树:“你还记得吗?我们第一次来苏州的时候,就在这棵树下避过雨。”

顾彦之笑着点头:“当然记得,你当时还说,苏州的雨比上海的温柔,连风都带着绣线的味道。”

“现在啊,”苏曼卿看着巷子里来来往往的绣娘,有的提着绣绷去交货,有的带着孩子去买丝线,脸上都带着笑容,“我觉得,苏州的风里,不仅有绣线的味道,还有希望的味道。”

顾彦之握住她的手,轻轻点头:“是啊,有你,有这么多爱苏绣的人,苏绣的灯,会一直亮下去。”

风穿过老槐树的枝叶,带着槐花的清香,也带着远处绣坊里传来的丝线声。苏曼卿知道,她和顾彦之的故事,还有苏绣的故事,会像这平江路的流水一样,温柔而坚定地,一直流淌下去。

上一章 沪上繁花 沪上潮声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