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上次在总部孤军奋战最终功亏一篑的教训,陈末深知,在海口这个远离权力中心、即将被抛弃的烂摊子里,单打独斗只有死路一条。他需要眼睛,需要手脚,需要能真正做事的人。
他很快注意到了两个人。
一个是林薇,刚招进来没多久的本地大学毕业生,在市场部打杂,职位是实习生。她脸上还带着校园里的青涩,但眼里有股没被磨灭的光,做事手脚麻利,对互联网和各种新渠道很敏感。当其他老油条都在混日子等裁撤时,只有她还会主动提出一些关于线上推广的想法,虽然稚嫩,但那份热情与众不同。
另一个是赵德柱,快五十岁了,是仓库的老管理员,在公司干了十几年。他话不多,总是闷头干活,脸上刻满了生活的风霜。陈末私下了解到,老赵是家里唯一的顶梁柱,老婆身体不好,常年吃药,孩子还在上学,上面还有老人要赡养。他比任何人都怕失去这份工作,哪怕它微薄又看不到希望。
陈末没有急于拉拢。他先是雷厉风行地梳理业务,白天泡在仓库和门店,晚上对着电脑分析数据到深夜。他那股沉默却专注的狠劲,和之前那些来镀金或等死的老总截然不同。
渐渐地,林薇被这种务实和拼劲吸引了。她鼓起勇气,在下班后找到陈末,又递上了一份自己做的、关于利用本地生活平台引流的小方案,这次比以前成熟了不少。
陈末仔细看了,没多说,只指出几个关键数据错误和逻辑漏洞,然后说:“想法可以。明天开始,你跟进这个试试,需要什么数据直接找我要权限。”
林薇眼睛瞬间亮了,重重点头。
对老赵,陈末是在一次仓库盘点时接近的。他发现老赵虽然不懂什么系统,但对库房里每一件商品的摆放位置、库存时间甚至瑕疵情况都了如指掌,完全是靠经验和责任心在硬扛。
陈末没说什么空话,只是指着积压最严重的一批临期食品问:“老赵,这些东西,按你的经验,怎么处理损失最小,还能有点回报?”
老赵愣了一下,迟疑地说了几个本地批发市场和夜市摊主的渠道,都是他多年干活攒下的人脉。陈末当即拍板:“好,这件事你全权负责去谈,尽快处理掉,回收的资金单独立账,我给你奖金。”
老赵浑浊的眼睛里,第一次有了点神采。
陈末用实际利益和做事的机会,而非空头支票,慢慢将这两个背景迥异的人聚拢起来。林薇带来了新想法和执行力,老赵则提供了深厚的本地经验和稳重的支撑。
陈末主导,林薇策划线上引流和小型社区团购,老赵则保障仓储物流和线下渠道的清货,一个简陋却有效的小团队悄然成型。
他们看到陈末是真正想解决问题,而不是来走过场等死的。他话不多,但承诺的事情一定做到,争取到的资源哪怕一点点也绝对公平分配。
一天晚上,加班清点完库存,老赵看着正在啃面包当晚餐的陈末,忽然哑声说:“陈总,我跟过好几任老总,您是第一个真钻仓库、真替我们想出路的人。我老赵没别的本事,但只要您真心想带着公司活下去,我这把老骨头,就跟您干到底。”
林薇也用力点头:“陈总,我觉得我们做的事有意义!”
陈末看着他们,没说什么豪言壮语,只是点了点头,将手里的面包掰开,分了一半给老赵。
“明天,”他说,“我们去跑跑那几个批发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