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末力排众议、从二本院校招聘应届生并委以重任的决定,起初在内部和业界并未引起太大波澜,甚至被视为一种非主流的“情怀”尝试。然而,当这批新人被主要派往炙手可热、前景广阔的三亚分公司进行历练和培养时,故事的味道开始变得不同。
在普遍追求“降本增效”、“优化裁员”的大环境下,欢颜集团这种逆流而上、主动向“非顶尖”学子敞开大门并倾注资源培养的做法,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尤其是陈末本人二本毕业的背景被无意中挖掘出来后,这个故事更增添了几分励志和传奇色彩。
很快,一篇题为《这家公司凭什么把核心业务交给二本生?》的深度报道在网络上悄然走红,详细讲述了欢颜集团的创业历程、陈末和苏曼的几次关键抉择,以及此次校招的初衷和细节。文章笔触动人,将商业逻辑与人文情怀结合得恰到好处。
一石激起千层浪。
“这才是真正做事业的企业!”
“看到了我自己的影子,哭了……”
“现在还敢这样培养新人的公司不多了,点赞!”
“重情重义,关注了!希望产品也一样好!”
“请问还招人吗?明年毕业的二本狗跪求机会!”
舆论迅速发酵,#欢颜集团二本招聘#、#神仙公司#、#重情义的老板#等话题接连冲上热搜。巨大的流量如同海啸般涌向欢颜集团及其旗下的“椰风生活”电商平台和线下门店。
流量带来了最直接的商业回报。“椰风生活”的App下载量暴增,直播间人数飙升,销售额屡创新高,许多消费者直言就是被公司的“人情味”和“价值观”圈粉,愿意为其产品买单。原本一些持观望态度的合作伙伴也纷纷递来橄榄枝,看重其正面形象带来的品牌附加值。
这意外的破圈效应,为集团带来了巨大的声誉和实实在在的营收,远超任何一场精心策划的营销活动。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盛誉和财富,陈末保持了难得的清醒。他没有沉迷于舆论的狂欢,反而更加冷静。他利用这波热潮带来的充裕资金和品牌影响力,加速推进他心中的庞大蓝图:海南的产业链深化、辽阳康养项目的落地、甚至开始调研跨境数据服务等更前沿的领域。他的目光始终投向更远的商业地平线,格局越来越大。
然而,与他形成微妙对比的是苏曼。
苏曼当然为公司的成功和良好的社会形象感到高兴,也一如既往地高效处理着公司的资本运作和内部管理。但细心如陈末,却能感觉到她身上某种东西正在悄然变化。
曾经的苏曼,和陳末一样,是野心勃勃、渴望不断开疆拓土的征服者。但如今,当她看着陈末在会议室里勾勒未来、眼神锐利如鹰时,她目光中欣赏与爱慕的成分,似乎逐渐超过了对商业版图本身的狂热。
她依然会为每一个成功的项目鼓掌,但驱动她的,似乎更多是“这是陈末想做的”,而非“这是我想要的”。她的决策变得更加稳健,有时甚至略显保守,更倾向于为陈末天马行空的构想做好坚实的后勤保障与风险管控,而非主动提出更具攻击性的战略。
她的野心,仿佛从“建造一个商业帝国”,悄然转变为了“成就陈末和他的梦想”。她所有的精明、强悍、人脉,都心甘情愿地成为了他拓展版图最稳固的基石和最锋利的刃。她满足于站在他身后,或者身旁,看着他发光发热,那仿佛比她自己站在聚光灯下更让她感到满足。
一次,陈末与她讨论一个风险较高的新投资时,苏曼仔细评估后,说了一句:“这个项目不确定性还是很大,但如果你真的看好,我就去想办法搞定资金。”
陈末看着她,忽然问:“你觉得呢?抛开我的看法,你自己觉得这个方向怎么样?”
苏曼愣了一下,随即笑了笑,语气温柔却避重就轻:“你看好的方向,很少出错。我相信你的判断。”
陈末沉默地点了点头,没有再多问。他隐约察觉到了这种变化,心中滋味复杂。他感激她的绝对信任与支持,但也有一丝难以言喻的……失落?他似乎有些怀念那个在宏海集团会议上,与他针锋相对、寸土必争的苏曼了。
集团在高速发展,声誉日隆。但两位核心创始人的内心轨道,却似乎正朝着微妙而不同的方向延伸。一个仍在追逐更大的星辰大海,而另一个的宇宙中心,却可能已悄然锚定在了那个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