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颜集团在成都试点推出的新型智慧社区团购业务,凭借其精准的数据分析、高效的物流整合以及与自身康养、零售业务的联动,迅速打开了市场,获得了良好的口碑和用户增长。这片勃勃生机,却被隔壁的宏海集团视作了直接的挑衅和对其传统地盘(成都及西南地区)的严重挑战。
尽管鼎晟资本入主后,宏海集团一直试图向服务业转型,但收效甚微,其传统基因和僵化体系难以真正孵化出有竞争力的新业务。面对欢颜在自家门口的“攻城略地”,宏海的新任CEO赵霆在资本方鼎晟的默许甚至支持下,迅速做出了激烈反应。
宏海几乎是不计成本地快速推出了自身的社区团购业务。他们利用其在本地的传统渠道优势,采取了极其激进的策略:
1. 价格战:大幅补贴,商品售价长期低于进货价,企图用资本拖垮欢颜。
2. 挖角与复制:高薪挖走欢颜在成都的部分核心运营和地推人员,试图复制其模式。
3. 排他协议:与本地部分供应商签订排他性协议,试图切断欢颜的货源。
4. 舆论攻势:通过本地媒体放大欢颜任何微小的失误,同时吹嘘宏海的“实力”与“决心”。
这场由宏海率先挑起的恶性竞争,很快从成都蔓延开来,战火烧回了欢颜西部战略的枢纽——重庆。宏海企图通过双线作战,拖慢甚至打垮欢颜在整个西部区域的布局。
面对宏海粗暴的“钞能力”攻势,欢颜在成都和重庆的社区业务承受了巨大压力。市场份额被短期抢占,利润空间被极度压缩,正如林薇所汇报的,营收受到了直接影响。
然而,宏海自身的情况并非表面看起来那么强大。 其向服务业的转型本身并不成功,缺乏创新和真正的市场竞争力。此刻之所以能如此凶猛地反扑,完全是依靠其背后“鼎晟资本”的强大资金输血和意志驱动。鼎晟资本看重的是市场份额和最终的战略性胜利,而非短期的财务回报,他们试图用纯粹的资本力量,将欢颜这支新兴力量扼杀在扩张阶段。
这就形成了一种看似不平衡的对抗:
一方(欢颜)是凭借商业模式创新、精细化运营和内部协同在稳健开拓市场;
另一方(宏海)则更像是一个被资本武装到牙齿、但自身机体(主营业务和创新能力)孱弱的“巨人”,依靠不断“输血”(资本投入)来发动一场消耗战。
陈末和苏曼紧急回国后,需要应对的正是这样一个对手:它并非在商业逻辑上更优越,而是在资本加持下,显得格外咄咄逼人和难以理喻。这场较量,不仅仅是商业模式的比拼,更是资本耐力、战略定力和内部凝聚力的全面考验。欢颜集团必须找到办法,在顶住资本压力的同时,证明自己模式的长期价值和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