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镇上回来,林晓坐在门槛上,将十文铜钱倒在掌心——铜钱边缘发亮,冰凉的金属质感在夕阳下泛着微光。她摩挲着铜钱,心里盘算:糖葫芦虽能赚钱,但山楂需后山寻找、麦芽糖稀缺,无法长期供应,得找原料易得、能批量制作的食物,才能稳定活下去。
“阿豆,去看看灶台下的麦种还剩多少?”林晓抬头问院子里晒野菜的阿豆。
阿豆小跑进屋,抱着陶罐出来:“姐姐,还剩小半罐,娘说这是开春种地的,不到万不得已不能动。”他抱罐的手很紧,显然记着爹娘的叮嘱。
林晓点头,麦种是姐弟俩的“希望”,不能轻易动。她看向院子里晾晒的蒲公英、灰灰菜,想起原主记忆里后山深处有荠菜、蕨菜等可食用野菜,之前为安全没往深处走,或许这些能成新食材来源。
第二天一早,林晓带布篓和燧石往后山深处走,用现代野菜知识辨认植物:锯齿状贴地生长、带清香的是荠菜;茎秆粗壮、顶卷曲嫩叶的是蕨菜(焯水可去涩);还在隐秘山坳发现一小片红紫色茎秆的野苋菜,口感更鲜嫩。她把野菜分类装进布篓,半满后才满意返回。
到家后,林晓立刻忙活:先将荠菜、蕨菜焯水去涩杀菌,捞起挤干水分,用锋利燧石切成碎末;倒出一小捧麦种磨成粗麦粉,拿出用两个野菜饼跟李婆婆换来的鸡蛋——李婆婆家老母鸡偶尔下蛋,舍不得吃便换了饱腹的饼。
她把麦粉、野菜末倒进陶碗,打入鸡蛋,加一小撮盐(上次卖糖葫芦赚的钱买的),用温水搅拌成黏稠面糊。洗净小铁锅架在灶上,倒出几滴油(用三个野菜饼跟张婶换的,她家有去年榨的菜籽油)。
油热后,林晓舀一勺面糊进锅,“滋滋”声响中,油花跳跃,野菜清香混着鸡蛋鲜味瞬间弥漫。阿豆趴在灶台边,鼻子凑得极近,直勾勾盯着锅:“姐姐,这是什么?好香,比糖葫芦还香!”
“这叫野菜饼,煎好你尝尝,保证好吃。”林晓用木棍轻翻饼底防糊,特意煎得薄些,方便熟透还能出酥脆口感。
很快,金黄酥脆的野菜饼出锅,边缘微卷、油亮诱人。林晓把饼放在干净树叶上递给阿豆:“小心烫,慢慢吃。”
阿豆吹了吹,咬下一口——外皮酥脆、内里柔软,野菜清香与鸡蛋鲜味在嘴里散开,毫无涩味。他眼睛一亮,大口吃着含糊道:“哇!比野菜粥好吃一百倍!又香又脆!”
林晓也尝了尝,虽麦粉少、口感略粗、油不多,但野菜鲜嫩与鸡蛋醇香融合得刚好,是饥荒年难得的美味。她立刻有了主意:“阿豆,我们多做些野菜饼去镇上卖,肯定能卖好价钱,就能买更多麦种和盐了。”
接下来几天,林晓每天去后山挖野菜做饼,还不断改良:加磨碎的野豆子增软糯,混合荠菜与野苋菜丰富味道,偶尔加晒干的野蘑菇碎提鲜。阿豆也成了小帮手,洗野菜、烧火,姐弟俩配合愈发默契。
这天清晨,林晓做了三十多个野菜饼,装满竹篮香气扑鼻。刚出门,就遇到提陶罐打水的李婆婆。
“阿禾,这么早背着篮子去哪儿?”李婆婆放下陶罐笑问。
“婆婆,我做了野菜饼去镇上卖,多赚点钱买麦种。”林晓掀开篮布让她看。
李婆婆凑近闻了闻,眼睛一亮:“这饼金黄金黄的,闻着就香!但镇上不太平,地痞爱抢东西,你带阿豆可得小心。”说着摸了摸林晓胳膊,满是心疼。
“我知道,谢谢您婆婆。”林晓心里暖暖的。
这时,沈渊背着猎弓、扛着野兔回来,刚从山里打猎,身上沾着草屑,猎弓还挂着山鸡。看到林晓和竹篮,他脚步顿了下,目光落在野菜饼上,眉头微皱,似在好奇不起眼的野菜怎会做出这样的食物。
“沈大哥,早上好。”林晓主动打招呼,不想错过打好关系的机会。
沈渊点头回应,目光仍在饼上,没说话。
林晓犹豫后,拿起一个饼递过去:“沈大哥,你刚从山里回来肯定饿了,尝尝我做的野菜饼?”她知道猎户奔波,食物多是干粮或生肉,温热的饼能填肚子,更想借此拉近关系。
沈渊盯着饼沉默几秒,接过咬了一口。酥脆外皮被咬开,野菜清香散开,和他以前吃的干涩野菜团子完全不同。他眼里闪过惊讶,咀嚼慢了些,似在细品。
“不错。”片刻后,他只说两个字,语气却缓和不少。
林晓一喜,又拿两个饼给李婆婆:“婆婆,您也尝尝,加了野蘑菇,更香。”
李婆婆咬了一口,欣慰点头:“阿禾,你真能干!这饼比肉还香,比我年轻时做的野菜馍好吃多了!”
有了两人认可,林晓更有信心。谢过他们,叮嘱阿豆跟紧,便背着竹篮往镇上走。
这次她吸取教训,没去集市中心,转了一圈后选在镇东头茶馆门口——人流量大,多是读书人、商人,地痞少。她掀开篮布吆喝:“卖野菜饼咯!鲜香酥脆的野菜饼,一文钱一个,不好吃不要钱!”
香气诱人,很快吸引路人。一个穿青色长衫、持折扇的读书人走来,弯腰看饼:“姑娘,这饼看着精致,真有你说的好吃?”
“先生放心,您先尝一口,好吃再买。”林晓递过饼,态度诚恳。
读书人咬了一口,眼睛一亮:“不错!外酥里嫩,还有野菜清香,不涩口!比我家仆妇做的好吃多了!给我来两个。”
有了第一个顾客,其他人也围过来:“我要三个!”“来一个尝尝!”“姑娘,这饼用什么野菜做的?这么香?”
林晓麻利收钱递饼,不到一个时辰,三十多个饼卖光,攥着三十文铜钱,比上次卖糖葫芦赚得还多。
收拾竹篮准备回家时,穿长衫的读书人又走来,拱手道:“姑娘,在下姓王,是镇上私塾先生。你这饼做得美味,不知用了什么秘方?私塾学生爱吃粗粮,想请你每天送十个,我按两文钱一个买,你看如何?”
林晓眼睛一亮,两文钱一个还能固定供应,是稳赚的长期生意!她连忙答应:“当然可以,王先生!我明天一早就送过去,保证新鲜!”
“好,我等着姑娘的好手艺。”王先生笑着回了茶馆。
回程路上,阿豆攥着林晓奖励的一文钱,蹦蹦跳跳满是兴奋。林晓看着手里的铜钱,想着长期订单,心里格外踏实。她知道这只是开始,只要肯动脑、肯努力,用现代烹饪技巧把普通野菜做出花样,一定能在古代站稳脚跟,带阿豆过上不愁温饱的日子。夕阳拉长姐弟俩的影子,一路上满是野菜饼的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