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我在现代给古人直播!
本书标签: 古代  天幕文  架空历史   

第十二章 义妁

我在现代给古人直播!

秋夜深沉,洛阳皇城笼罩在神秘氛围中。天幕再次泛起玄青色波纹,这一次的光芒带着草药的清香,仿佛要将千年药圃的生机带到每个人面前。

【天幕画面展开】

"义妁,西汉河东郡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明确记载的女医生,被誉为'巾帼医家第一人'"。她的一生从乡野起步,最终进入宫廷,不依靠权谋或预言,而是凭借精湛医术与高尚医德青史留名。

画面起始于西汉河东郡的乡间田野。年幼的义妁蹲在药圃旁,小心翼翼地挖掘一株涑北艾。"此药性温,最宜灸疗。" 她轻声自语,眼中闪烁着对草药的热爱。

每当有郎中路过村庄,义妁总是第一个迎上去:"先生可否教我诊脉之术?" 她不顾"女子不宜为医"的世俗偏见,虚心请教每一个医学问题。

【天幕展现早期行医生涯】

十几岁的义妁开始为乡亲治病。她采集草药,捣烂后为村民敷治外伤,运用涑北艾进行红油灸疗,解除了许多人的痛苦。

一日,村外抬来一位危重病人。"腹部胀大如鼓,气息奄奄!" 围观的村民纷纷摇头。义妁仔细诊视后,取出银针在患者腹部与腿部穴位施针,又将特制药粉敷于肚脐。

"三日之内,必见好转。" 她信心满满地宣布。果然,三天后病人肿胀消退,十日后已能下床行走。消息传开,义妁"女中扁鹊"的名声不胫而走。

【大夏朝堂激烈反应】

金殿之内,群臣目睹义妁的医术,议论纷纷。

"女子行医?成何体统!" 太医院院使首先发难。但立即有官员反驳:"若能治愈太后顽疾,何必分男女?"

兵部尚书感叹:"一技在身,可抵千军万马。若我大夏多几位这样的神医,将士伤亡必能大减。"

年轻御医则关注医术细节:"她的针灸手法与众不同,药方配伍精妙,值得太医院研习。"

龙椅上,夏詻皇帝目光深邃。他既欣赏义妁的医术,更看重其象征意义:"专业技艺,可破门户之见。"

【天幕展现宫廷生涯】

汉武帝听闻义妁医术,派使臣暗访。确认其能治愈疑难杂症后,下诏征召入宫。

"民女义妁,奉诏为太后诊治。" 她跪在未央宫前,不卑不亢。太医令崔府志(据传为陷害义妁父母之人)冷眼旁观:"乡野村姑,也敢入宫行医?"

义妁不为所动,仔细为王太后诊脉。"太后之疾,需针灸与汤药并用。" 她精准施治,不久便缓解了太后的病痛。

王太后欣喜异常,询问义妁家世。义妁坦诚相告:"唯有幼弟义纵,行为不端,不堪为官。" 但太后仍推荐义纵入仕,后者后来成为著名酷吏。

【天幕展现医学成就】

义妁在宫中创立妇科专科,为后宫妃嫔诊治。她将民间验方与宫廷医术结合,形成独特体系。

"医者,仁心为本。" 她常对弟子们说。即使面对曾经陷害父母的太医令,她也坚持以医术为先,不参与权力争斗。

最令人称道的是,她治愈了许多太医束手无策的疑难杂症。汉武帝感其医术医德,册封她为"女国医",成为西汉历史上获此殊荣的第一位女性。

【神都街头热议】

茶馆中,说书人一拍惊堂木:"好一个义妁!从乡野医女到宫廷御医,这才是真本事!"

药铺学徒们兴奋异常:"原来不靠家世,单凭医术也能出入头地!"

深闺中的千金小姐们窃窃私语:"若能学得医术,既可济世救人,又能安身立命。"

更有些患病百姓在家中焚香祈祷:"愿大夏也能出这样一位神医!"

【天幕结语】

"义妁之传奇,在于她以纯粹医术叩开森严宫门,证明了专业价值的力量。她是医学史上的先驱,更是女性以专业才能赢得尊重的典范。"

天幕光芒渐隐,但义妁的故事已深深烙印在每个人心中。

夏詻皇帝沉默良久,下旨道:"太医院当设女医专科,选拔精通妇科、儿科之才。各州郡荐举医术精湛者,不论出身,量才录用。"

他又对工部下令:"各地设药圃,鼓励种药制药,使良药惠及万民。"

皇帝走到殿外,仰望星空,心中暗忖:"义妁一介女流,凭医术可获如此成就。我大夏若能量才用人,何愁国家不兴?"

"下一个传奇,会是谁?" 他对天幕的期待更加强烈。

夜幕下的神都,因义妁的故事掀起学医热潮。这位从乡野走出的女医,用她的银针和草药,不仅治愈了疾病,更在大夏王朝播下了重视专业人才的种子。

------

上一章 第十一章 许负 我在现代给古人直播!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十三章 淳于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