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叶落了又生,庭前的枫树红了又绿。时光在沈北辰咿呀学语、蹒跚学步的日常里,悄然滑过了三个春秋。那个曾经被小心翼翼抱在怀里的柔软婴孩,如今已是个能跑能跳、有着自己独立小想法、准备踏入幼儿园的小小少年。
开学前夕的晚上,家里弥漫着一种混合着期待与淡淡离愁的微妙气氛。北辰兴奋地在自己的小房间里,一遍遍检查着明天要背的小书包,里面装着林阳亲手缝的名字贴和他最喜欢的恐龙水壶。小家伙对即将到来的集体生活充满向往,叽叽喳喳地说着要在幼儿园交很多好朋友。
林阳坐在客厅的沙发上,手里拿着针线,最后一遍检查着儿子园服上的名字刺绣是否牢固。灯光勾勒出她柔和的侧脸,神情专注,却隐隐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落寞。孩子成长的每一步都意味着离别,哪怕只是白天短暂的分离,对母亲而言,也是心中一处小小角落的被掏空。
沈亦辰端着一杯温热的牛奶走过来,轻轻放在她面前的茶几上。他在她身边坐下,没有立刻说话,只是静静地陪着她,目光同样落在那个忙碌的小小身影上。
“时间过得真快,”林阳放下手中的衣物,轻叹一声,声音里带着欣慰,也有一丝怅然,“感觉昨天还抱在怀里,明天就要自己背着小书包去上学了。”
沈亦辰伸手,将她微凉的手握在掌心,他的手掌温暖而干燥,带着令人安心的力量。“他总是要长大的。”他的声音低沉平稳,“我们能做的,就是给他足够的爱和勇气,让他能自信地走出去,也让他知道,无论何时,家都是他随时可以回来的港湾。”
他顿了顿,转头看向林阳,眼神深邃而温柔:“就像你当年,给了我一个可以随时回来的港湾一样。”
林阳的心因他这句话微微一动,抬眸对上他深情的目光。那些年少的悸动、漫长的等待、破镜重圆的坎坷、共同孕育生命的喜悦、以及这三年琐碎却充实的育儿时光,如同电影画面般在脑海中一一闪过。最终,定格在眼前这个男人沉稳而深情的眼眸里。
她反手握住他的手,指尖在他掌心轻轻划过,唇角扬起一个温柔而释然的弧度:“是啊,他总是要长大的。而我们……”她看向儿童房门口,那个正努力想把一本厚厚的绘本塞进已经满满当当书包里的小家伙,笑意加深,“而我们,会一直在这里,看着他,陪着他,也陪着彼此。”
沈亦辰顺着她的目光看去,眼中是为人父的骄傲与满足。他倾身过去,在她额头上印下一个轻柔而郑重的吻。
“嗯,一直在一起。”
第二天清晨,阳光明媚。沈亦辰和林阳一起,将穿着崭新园服、背着恐龙小书包的沈北辰送到了幼儿园门口。小家伙起初还有些紧张,紧紧攥着林阳的手指,但在看到老师和蔼的笑容和园内五彩缤纷的滑梯时,好奇心终究战胜了胆怯,他松开妈妈的手,迈着小短腿,勇敢地、头也不回地跟着老师走进了新的天地。
看着儿子小小的、坚定的背影消失在教室门口,林阳的眼眶终究还是忍不住湿润了。沈亦辰默默揽住她的肩膀,将她带向自己,无声地给予安慰。
“走吧,”他低声说,声音沉稳,“我们该去办我们的事了。”
他们没有回家,而是直接去了民政局。
没有盛大的仪式,没有喧闹的宾客,只有他们两人,穿着简单却得体的衣服,手持着早已准备好的材料,像任何一对普通却决定携手一生的爱侣,平静而坚定地办理了结婚登记。
当那本红色的证书真正拿到手中时,两人相视一笑,眼中没有激动人心的狂喜,只有一种水到渠成的、尘埃落定的安宁与圆满。法律意义上的这张纸,于他们而言,早已不是爱情的必需品,而是对过往所有深情与坚守的一份郑重盖章,是对未来漫长岁月的一份平静承诺。
从民政局出来,外面的阳光正好,秋高气爽。沈亦辰紧紧牵着林阳的手,十指相扣。
“沈太太,”他侧头看她,眼底漾开温柔的笑意,“接下来想去哪里?庆祝一下?”
林阳回以同样温柔的笑容,将头轻轻靠在他肩上,感受着阳光的暖意和从他身上传递过来的、令人安心的温度。
“回家吧。”她轻声说,语气里充满了归属感,“回我们的家。”
那里,有他们共同挑选的家具,有他亲手打磨的书立,有插在瓶中的新鲜满天星,有记录着北辰成长点滴的照片墙,有烟火气,有书香,有爱。那里,是他们所有故事的起点,也是他们所有幸福的归途。
至于那个刚刚开启他人生新篇章的小小少年,他们知道,当傍晚来临,他一定会带着满身阳光和或许还有一点点委屈,扑进他们的怀抱,叽叽喳喳地讲述他在新世界的见闻。
而他们会一直在这里,如同过去无数个日夜,也如同未来漫长的岁月,互为灯塔,互为港湾,在平凡琐碎的日子里,书写着属于他们的、名为“家”的,永恒的诗篇。
阳光将两人依偎的身影拉得很长,交织在一起,走向他们共同的,温暖而明亮的归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