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灵异悬疑小说 > 十字伪光
本书标签: 灵异悬疑 

第三章:迷雾与误导

十字伪光

城西别墅的喧嚣被隔绝在市局刑侦支队会议室之外,但内部的空气却更加凝滞。白板上并排贴上了张铭和赵晟的照片,中间用红色记号笔醒目地标注着“倒计时连环案”。赵晟已被严密保护起来,技术人员尝试了多种方法,仍无法安全取下那个金属环,最终决定在严密防护下,由许妄配合专业的锁匠尝试开锁,同时等待倒计时结束,看会发生什么——这无疑是一场赌博,但别无他法。

19:30:00 … 19:29:59 … 红色的数字通过实时视频连接,投射在会议室的大屏幕上,每一次跳动都敲击着众人的神经。

沈砚强迫自己将注意力从倒计时上移开,聚焦于眼前的线索。“两条线,并行推进。一条,查张铭和赵晟的共同交集,尤其是仇恨交集。另一条,技术线,润滑剂、芯片、手机来源,凶手的技术背景是突破口。”

社会关系线:看似清晰的嫌疑人

排查工作迅速聚焦到几个关键人物。

首要嫌疑人是被张铭爆料导致严重损失的商人李伟。李伟的建材公司因张铭揭露的质检报告造假而濒临破产,他曾在公开场合扬言要“弄死那个胡说八道的混蛋”。周峋带人找到他时,李伟正在借酒浇愁,满眼血丝,对张铭的死讯先是愕然,随即露出一种近乎快意的表情,但听到赵晟也成为目标后,则显得茫然甚至有些幸灾乐祸。他有动机针对张铭,但似乎对赵晟案并不知情。时间上,他声称案发当晚自己在某个地下赌场,有不止一个赌友作证,但赌场监控有死角,无法完全排除其短暂离开的可能。

“他有动机,情绪激动,但缺乏直接证据,尤其是涉及到赵晟案,他的反应不像是知情者。”周峋汇报时,手指下意识地轻轻敲击着桌面,显示他内心的疑虑未消,“而且,李伟是个大老粗,他的公司业务和精密机械、电子改装完全不沾边。”

第二个重点嫌疑人是张铭的前合伙人孙哲。两人曾共同创办“真言网”,后因理念不合分道扬镳,孙哲指责张铭为了流量不择手段,编造夸张情节,甚至曾对簿公堂。孙哲现在是另一家自媒体公司的负责人,性格阴沉,具备一定的网络技术知识。面对询问,他表现得很冷静,甚至有些疏离,承认与张铭有矛盾,但否认与此案有关,并提供了看似完整的不在场证明——在家处理公务,有网络登录记录和外卖订单为证。

“孙哲有技术背景,了解张铭,心理素质好。但他的动机似乎更偏向于商业竞争和理念分歧,上升到这种极端仪式化杀人的可能性有多大?而且,他和赵晟几乎没有交集。” 沈砚分析道,目光扫过孙哲的资料,努力在脑中构建这个人的形象特征,得益于纪灼提供的细致素描,他才对孙哲的外貌有了清晰印象。

调查似乎陷入了僵局。两个最有动机的嫌疑人,都有不同程度的不在场证明,且与第二个目标赵晟的关联薄弱。凶手像是一个幽灵,精准地打击目标,却不留下任何指向自身的明显痕迹。

技术线:细微处的突破

与此同时,技术线的调查取得了关键进展。

许妄在实验室里,戴着耳机,耳边流淌着巴赫的赋格曲,音乐的严谨结构似乎帮助她梳理着混乱的物证线索。她对两个现场的金属环进行了微观对比,确认其加工痕迹完全一致,出自同一套工具甚至同一个操作者之手。更重要的是,她在第二个现场——赵晟的书房地毯纤维上,也发现了极其微量的、与张铭尸体上同款的特殊工业润滑剂。

“凶手在捆绑赵晟时,很可能工具上残留的润滑剂再次微量脱落。”许妄向沈砚报告,“这种润滑剂的型号非常小众,主要用于高精度的数控机床、精密仪器锁具等。我已经联系了质监部门和几家大型工业供应商,追查来源渠道。”

另一边,蒋时的尸检报告提供了更明确的方向。他对张铭体内的神经毒素进行了精确分析,确认是一种合成难度极高的化合物,非法渠道难以获取,但在某些特定的科研机构或高端化工实验室可能存在。“凶手能弄到这种毒素,并且精确控制剂量,使其快速致命且痛苦极小,这绝非普通人能做到。”蒋时补充道,他习惯性地端起桌上的无糖黑咖啡喝了一口,眉头微蹙,似乎咖啡的苦涩也无法掩盖案件带来的沉重。

最大的突破来自岑晞。经过连续奋战,她成功恢复了那枚烧焦芯片中的部分数据,并非完整的文件,而是一串经过加密的代码和几个模糊的日期标记。她将这些信息与张铭的爆料记录进行交叉比对,有了惊人发现。

“这段代码指向的不是最近的晟辉集团丑闻,”岑晞的声音透过内部通讯系统传来,带着一丝兴奋的疲惫,“而是五年前的一桩旧案!当时一家名为‘新诚科技’的初创公司,被曝出核心技术数据造假,导致公司破产,创始人刘明远承受不住压力,跳楼自杀了。张铭是当时的主要爆料者之一!”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五年前的旧案?这超出了当前张铭与赵晟矛盾的范畴。

“而赵晟的晟辉集团,”岑晞继续道,“当年曾是‘新诚科技’的主要竞争对手,有传闻说‘新诚’的造假证据背后有晟辉的影子,但一直没有实锤。”

线索似乎绕了一个圈,又连接了起来。张铭和赵晟,在五年前那场导致家破人亡的商业悲剧中,都扮演了某种角色!凶手的动机,可能远比单纯的报复张铭或赵晟更深邃,它指向了一段被尘封的往事,一个共同的“原罪”。

反转的伏笔与节奏控制

社会关系调查受挫,技术线索却指向了意想不到的方向。沈砚立刻调整部署:“周峋,重点调查五年前‘新诚科技’破产案的所有相关人员,尤其是创始人刘明远的家属、朋友!许妄、岑晞,继续深挖润滑剂和芯片来源,特别是与精密加工、化工领域相关的可能渠道。”

会议暂时休整,队员们各自忙碌。沈砚走到窗边,外面不知何时下起了雨,雨水敲打着玻璃,模糊了城市的灯火。他感到一丝疲惫,面孔失认症让他在记忆和区分众多调查对象时耗费了更多心力。他摩挲着口袋里的警徽,恩师失踪前凝重的面容仿佛在雨幕中浮现。这种跨越多年、纠缠着复杂恩怨的案件,总让他有种不祥的预感。

纪灼没有离开会议室,她反复翻看着自己的速写本,对比两个现场的素描。那个关于烟灰缸的疑问始终萦绕在她心头。她拿起笔,在赵晟书房的烟灰缸旁边标注了一个小小的问号。然后,她的目光再次落在那张有远处楼顶模糊人影的素描上。她放大电脑里的现场高清照片,仔细辨认那个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黑点。

“沈队,”她突然开口,声音不大却吸引了沈砚的注意,“你看这个影子,我一开始以为是鸟或者错觉。但现在结合凶手可能具备的精密技术背景,以及他对现场那种‘观察者’般的姿态……有没有可能,这真的是一个人?一个在远处,冷静地看着自己布置的舞台开场的人?”

沈砚走过去,凝视着那个模糊的影像。距离太远,细节全无,但这确实是一个之前被忽略的可能性。如果凶手真的在那里……那他不仅冷酷,而且极其自信和谨慎。

“岑晞,”沈砚按下通讯键,“尝试调取第一个现场对面那栋商业大厦楼顶及周边所有可能拍到那个方向的监控,时间范围覆盖案发前后数小时。不管画面多模糊,都要仔细分析!”

19:00:00 … 倒计时还在继续。

迷雾似乎更浓了。表面上的嫌疑人被逐一排查,而真正的凶手却隐藏在五年前的尘埃和精密的技术背后,冷静地操纵着一切。但新的线索已经浮现,调查的方向正在收紧。

团队内部,因为调查受阻和压力增大,细微的摩擦开始出现。周峋对孙哲的不在场证明耿耿于怀,认为需要更强硬的审讯手段;而许妄则坚持必须找到更坚实的物证链接。这种理念上的差异,正是团队需要磨合和成长的阵痛。

沈砚知道,他们正在接近真相的核心,但也正一步步走入凶手可能预设的更危险的迷局。下一个倒计时结束之时,会发生什么?凶手所谓的“伪善的面具滑落”,又指的是什么?

雨越下越大了。

上一章 第二章:调查展开与“小高潮” 十字伪光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四章:核心诡计浮现与反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