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活像一幅缓缓展开的卷轴,新鲜感逐渐沉淀为具体的课程、社团活动和人际交往。苏晓努力适应着新的节奏,她参加了两个感兴趣的社团,认识了一些新朋友,日子过得忙碌而充实。
但她和凌霜之间的连线,从未间断。每晚的视频通话,成了两人心照不宣的仪式。苏晓会分享课堂上的趣事,吐槽某个教授的口音,或者炫耀自己成功完成的一次小组展示。凌霜则更像一个冷静的观察者和顾问,偶尔在她遇到学业难题时,三言两语点破关键,或者在她对人际关系感到困惑时,给出基于逻辑而非情感的分析。
这种交流模式稳定而舒适,仿佛她们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同居”。但苏晓敏锐地察觉到,凌霜平静的表面下,似乎藏着些什么。有时视频接通,凌霜会显得比平时更沉默,眼神会偶尔飘向屏幕之外,带着一种苏晓看不懂的、沉甸甸的思绪。
这天晚上,苏晓正兴致勃勃地讲着社团准备迎新晚会的事,屏幕那头的凌霜却有些心不在焉,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书桌的边缘。
“凌霜?”苏晓停下来,试探性地叫了她一声。
凌霜回过神,目光重新聚焦在屏幕上:“嗯,在听。”
“你最近……是不是有什么事?”苏晓忍不住问出了心中的疑虑,“感觉你好像有心事。”
凌霜沉默了几秒。视频信号很稳定,苏晓能清晰地看到她微微蹙起的眉头,和那双总是平静无波的眼睛里,一闪而过的挣扎。这种情绪外露,在凌霜身上是极其罕见的。
就在苏晓以为她又会用“没事”或者“工作上的问题”搪塞过去时,凌霜却开口了,声音比平时更低沉一些:
“下个长假,国庆。你有什么安排吗?”
“暂时没有啊,”苏晓摇摇头,“可能就在学校看看书,或者和同学周边逛逛吧。怎么了?”
凌霜的目光直视着苏晓,仿佛下定了某种决心,一字一句地说:
“我想带你去一个地方。”
不是询问“你想不想去”,也不是商量“我们是否可以去”,而是陈述句——“我想带你去”。这是一种罕见的、明确的主动。
苏晓的心跳莫名加快了几分:“去哪里?”
凌霜的指尖在桌面上轻轻敲击了一下,报出了一个苏晓从未听过的、陌生的南方小城的名字。然后,她补充了一句,声音里带着一种不易察觉的艰涩:
“是我母亲的老家。我……很久没回去了。”
这句话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头,在苏晓心里激起了巨大的涟漪。
母亲的老家。
凌霜几乎从不主动提及的过去,那个被她用层层冰甲保护起来的、最核心的禁区。现在,她主动提出,要带苏晓去那里。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旅行邀请。这是一个信号,一个凌霜准备向她彻底敞开那扇一直紧闭的心门的信号。她不再满足于只让苏晓看到现在的、相对稳定的自己,她想要,或者说,她终于准备好了,让苏晓去了解她的根,她的来处,那些塑造了今日之凌霜的所有欢笑与泪水。
苏晓看着屏幕里凌霜那双带着些许不确定、却又异常坚定的眼睛,喉咙有些发紧。她明白这份主动背后,需要多大的勇气和信任。
她没有立刻欢呼雀跃,也没有追问细节,只是用力地点了点头,眼神清澈而温暖:
“好。我去。”
简单的三个字,是一个郑重的承诺。是告诉凌霜:我愿意走进你的过去,无论那里是阳光还是风雨,我都会陪着你。
屏幕两端,两人隔着遥远的距离,却仿佛能感受到彼此心跳的共振。
凌霜似乎松了口气,紧绷的肩膀微微放松下来。她没再说什么,只是轻轻“嗯”了一声,但苏晓看到,她眼底那层若有若无的迷雾,似乎散开了一些,露出了底下更真实的、带着些许脆弱的光。
主动裂开的这道缝隙,透出的不是寒风,而是渴望被理解的微光。苏晓知道,这次旅行,将会是她们关系走向更深层次的、关键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