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品牌注册,团队奠基
拒绝了锦绣商行的邀请后,李秀莲与仁心堂的合作关系不仅没有受到影响,反而因为彼此的坦诚和信任,变得更加牢固。
刘掌柜兑现承诺,再次投入了一笔不小的资金,用于莲韵美妆工坊的扩建。
新的扩建工程很快启动。
他们在原有工坊的基础上,增加了生产车间、研发实验室和员工宿舍。
还引进了更多先进的生产设备,大幅提升了自动化水平和生产效率。
与此同时,李秀莲做出了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决定——为"莲韵"品牌注册商标。
在这个时代,虽然还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商标法,但老字号和知名品牌的权益也是受到一定保护的。
李秀莲通过仁心堂的关系,正式向官府提交了申请,将"莲韵"二字及她亲自设计的莲花图案,注册为她所有产品的专属标识。
这意味着,从今往后,任何仿冒、盗用"莲韵"品牌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追究。
这为她的品牌筑起了一道坚实的护城河。
当官府的批文下来,正式认可"莲韵"为注册商标时,李秀莲激动不已。
她知道,这标志着她的事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更加规范化的阶段。
品牌有了保障,生产规模也扩大了,李秀莲开始着手打造一支属于自己的专业团队。
她深知,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 研发团队:她正式聘请陈郎中为首席研发顾问,并从各地招募了几名懂医术、识草药的年轻人,组成了专业的研发团队。他们的任务是不断改良现有产品,并持续研发新的、更具竞争力的美妆产品。
- 管理团队:她将跟随自己最久的春桃和夏荷提拔起来。春桃细心严谨,负责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夏荷头脑灵活,擅长与人沟通,负责原料采购和物流协调。李秀莲还招募了一位有经验的账房先生,专门负责财务和账目管理。
- 销售团队:虽然主要的销售渠道仍然依靠仁心堂,但李秀莲也组建了一个小型的销售团队。他们的职责是维护与仁心堂的合作关系,收集市场反馈,并处理一些特殊的定制订单。
为了让团队更好地成长,李秀莲还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培训和激励机制。
她定期组织内部培训,请陈郎中讲解草药知识,请有经验的工匠传授技艺。
她还设立了丰厚的奖金,奖励那些在工作中表现突出、有创新贡献的员工。
在李秀莲的精心打造下,莲韵美妆不仅有了现代化的生产基地和响亮的品牌,更有了一支专业、高效、忠诚的核心团队。
这个团队就像一个紧密的拳头,充满了战斗力。
此时的李秀莲,站在焕然一新的莲韵美妆工坊前,看着来来往往、井然有序的员工,心中充满了成就感和对未来的憧憬。
她的古代美妆帝国之梦,已经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幻想。
它正在她的手中,一步步变成现实。
而更大的舞台,还在等待着她和她的"莲韵"品牌。
第二十一章:仿品横行,群雄逐鹿
"莲韵"的成功像一块巨大的磁石,不仅吸引了消费者的目光,更引来了无数垂涎的模仿者。
在**"莲韵"品牌正式注册并声名鹊起后的一年里,市场上开始悄然出现大量的仿冒品**。
起初,这些仿冒品还比较粗糙。它们只是在包装上模仿"莲韵"的莲花图案和字体风格,里面的膏体和粉质却粗劣不堪。
懂行的老顾客很容易就能分辨出来。但对于那些第一次接触"莲韵"的新顾客来说,就没那么幸运了。
许多人误买了仿冒品,使用后不仅没有效果,甚至出现了皮肤红肿、过敏等问题。
负面评价开始零星出现,像一小片乌云,笼罩在"莲韵"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良好口碑之上。
李秀莲第一时间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
她收到了好几起顾客的投诉。起初她以为是个别批次的质量问题,但当她亲自查看了顾客寄回来的"问题产品"后,脸色瞬间沉了下来。
这些根本不是她的工坊生产的!
愤怒和担忧同时涌上心头。她愤怒的是这些不法商人唯利是图,损害她的品牌声誉;她担忧的是,如果不尽快解决这个问题,"莲韵"辛苦积累的信誉可能会毁于一旦。
她立刻召集核心团队开会,商议对策。
负责生产和品控的春桃忧心忡忡地说:"姑娘,这些仿冒品做得越来越像了。最近一批,连包装的纸质和颜色都模仿得惟妙惟肖,如果不仔细对比,连我都可能看走眼。"
负责销售和采购的夏荷也补充道:"不仅如此,他们的价格比我们低三成还多。很多贪便宜的顾客,就很容易上他们的当。我们仁心堂的几个分销点,最近的销量都下滑了不少。"
账房先生也皱着眉说:"姑娘,如果我们降价竞争,我们的利润就会大幅缩水,甚至可能亏本。毕竟我们的原料成本和人工成本摆在那里。"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气氛十分凝重。
仿冒品的冲击是实实在在的。它不仅分流了顾客,侵蚀了市场份额,更严重损害了品牌的美誉度。
这是"莲韵"自创立以来,面临的最严峻的一次挑战。
李秀莲沉默地听着大家的发言,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她的大脑在飞速运转。
降价?不行,这会损害品牌价值,而且治标不治本。
派人去打假?在这个交通和信息都不发达的时代,成本太高,效果也有限。
难道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
就在这时,一直静静听着的陈郎中开口了:"莲莲,老夫倒有个想法。"
他顿了顿,说道:"这些仿冒品,虽然外表能模仿,但内在的品质是模仿不来的。我们的产品贵在用料扎实,配方独特。尤其是你后来加入的那些独特的草药提取工艺,是他们学不会的。"
李秀莲的眼睛一亮,仿佛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陈郎中,您的意思是?"
"我的意思是,"陈郎中捋着胡须,缓缓说道,"扬长避短。我们不跟他们比价格,我们跟他们比品质,比效果。我们要让顾客清清楚楚地知道,正品和仿冒品到底有多大的差别。"
陈郎中的话,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李秀莲的思路。
她立刻有了一个完整的应对方案。
第二十二章:品质立碑,防伪溯源
李秀莲的应对策略,核心只有一个词:透明化。
她要把"莲韵"产品的高品质,从一个抽象的概念,变成顾客能看得到、能摸得着、能感受得到的事实。
第一步,升级防伪标识。
李秀莲亲自设计了一套全新的、更复杂的防伪系统。
- 双重印记:在每一个产品的包装盒内侧,都用特殊的染料盖有一个肉眼几乎看不见的莲花水印,只有在特定的光线下才能显现。同时,在瓶底或盒底,还会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用代码刻成的生产日期和批次号。
- 官方火漆:对于高端系列产品,如定制版唇脂和高级面膜礼盒,在包装盒的封口处,都会贴上一个带有"莲韵"字样的专属火漆印。这种火漆的配方是独家的,极难仿造。
第二步,开放工坊参观。
这是一个大胆的举动。李秀莲决定,定期向公众开放莲韵美妆工坊的核心生产区域。
当然,关键的配方和提取工艺环节是保密的,但原料清洗、研磨、成型、包装等大部分流程,都可以亲眼看到。
她想让顾客亲眼见证:
- "莲韵"的原料是多么新鲜、干净
- 生产环境是多么整洁、卫生
- 工人们是多么认真、负责
每一个参观过工坊的顾客,都会对"莲韵"的品质有更深的信任。
第三步,举办"真品质,看莲韵"对比活动。
李秀莲联合仁心堂,在各地的门店同时举办了一场大型的产品对比体验活动。
活动现场,她们毫不避讳地展示了正品和收缴来的仿冒品。
工作人员会当众进行对比:
- 看:正品粉质细腻均匀,色泽自然;仿冒品颜色暗沉,颗粒感明显。
- 闻:正品香气清新自然,层次丰富;仿冒品气味刺鼻,或只有单一的廉价香精味。
- 试:在志愿者的手上进行试用,正品服帖易推开,持久度好;仿冒品则干涩难推,极易脱妆。
更有说服力的是,她们还带来了专业的郎中。郎中会用银针等简单工具,现场检测出仿冒品中可能含有的有害金属成分。
这种直观、公开的对比,让所有在场的人都一目了然。
很多误买过仿冒品的顾客,在亲身体验了正品的卓越品质后,纷纷向"莲韵"道歉,并重新成为忠实顾客。
第四步,建立"莲韵正品"查询体系。
为了让外地的顾客也能方便地辨别真伪,李秀莲利用仁心堂在各地的分号,建立了一个查询网络。
顾客购买产品后,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查询:
- 将产品包装上的批次代码报给当地仁心堂分号的伙计
- 伙计会通过内部渠道与总号核实
- 当场告知顾客查询结果
这套组合拳打出去后,效果立竿见影。
"莲韵"的品牌信誉不仅没有被仿冒品击垮,反而因为这次危机公关,赢得了更多消费者的信任和尊重。
那些只靠低价和模仿生存的仿冒品,在正品的品质光芒和完善的防伪体系面前,渐渐失去了市场。
但李秀莲知道,这只是暂时的胜利。市场的诱惑太大,竞争永远不会停止。
果然,就在仿冒品的风波渐渐平息之时,一个更强大、更可怕的对手,已经在暗中摩拳擦掌,准备向"莲韵"发起挑战。
第二十三章:强敌环伺,商战升级
解决了仿冒品的麻烦,李秀莲没有丝毫松懈。她清楚,真正的竞争才刚刚开始。
果然,没过多久,三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就相继浮出水面,让"莲韵"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
第一个对手,是来自京城的"艳香阁"。
艳香阁是京城老字号,历史悠久,实力雄厚。它背后有皇亲国戚的支持,根基深厚。
看到"莲韵"在地方市场做得风生水起,甚至隐隐有向京城渗透的趋势,艳香阁终于出手了。
它利用自己在京城的垄断地位,联合了几家大型商行,试图封杀"莲韵"进入京城的所有通道。
同时,艳香阁也推出了一系列针对"莲韵"的竞品,价格比"莲韵"略低,包装也极尽奢华,专门吸引那些追求品牌和身份的上流社会顾客。
第二个对手,是江南的"水云间"。
水云间以花样繁多**、色彩艳丽著称。它的创始人是一位游历过海外的江南才子,理念新潮。
水云间不跟"莲韵"比"纯天然"和"功效",而是主打"时尚"和"新奇"。
它每一季都会推出新的色彩系列,还会根据当时最流行的诗词、画作来命名产品。
比如**"落雁妆"、"羞花膏"等等,极具文化韵味和浪漫色彩**。
这成功吸引了大量追求时髦的年轻小姐和富家太太,在江南地区刮起了一阵**"水云间"旋风**。
第三个对手,是本地新兴的"馥春堂"。
馥春堂的老板曾是仁心堂的一个得力伙计,对本地市场非常熟悉。
他模仿"莲韵"的模式,也主打"纯天然草本",但走的是更亲民的路线。
馥春堂的产品价格比"莲韵"低很多,虽然用料和工艺稍逊一筹,但胜在性价比高。
它深入到乡镇和集市,抢占了"莲韵"在中低端市场的不少份额。
一时间,三大对手从高、中、低三个层面,对"莲韵"形成了包围之势。
仁心堂的刘掌柜忧心忡忡地找到李秀莲:"莲莲,这次的对手不比以前的小打小闹,个个都不好对付啊。我们仁心堂的渠道虽然广,但在京城,艳香阁的势力太大,我们很难抗衡。"
李秀莲看着桌上摆放的三个品牌的产品,表情严肃。
她知道,这是一场硬仗。退缩就是失败,只能迎战。
但她不想陷入同质化的价格战,那是最愚蠢的做法。她要找到每个对手的弱点,然后精准出击。
经过几天的分析和思考,李秀莲制定了一套**"差异化竞争"的反击策略**。
她将团队分成三个小组,分别负责应对三个对手。
一场没有硝烟的商业战争,就此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