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玥刚结束糖水铺的晚餐,手机就弹出一个陌生号码的来电。接起时,电话那头传来助理小琪略显激动的声音:“玥玥!陈凯歌导演的团队联系我们了!说有个文艺电影想找你试镜,角色是位有绘画天赋的自闭症女孩,叫阿雨!”
手里的浅粉色钢笔“嗒”地落在速写本上,苏玥愣了两秒才反应过来——陈凯歌导演的名字,她只在电影教科书和颁奖典礼上听过,从未想过会有合作的机会。“试镜?什么时候?”她的声音有点发紧,指尖无意识攥紧了手机。
“导演团队说后天下午在工作室见,让你准备一段‘角色日常片段’——不用台词,就演阿雨画画时的状态。”小琪顿了顿,补充道,“他们还发了剧本大纲,角色设定里提到阿雨对声音敏感,画画时喜欢盯着雨珠看,你可以先琢磨琢磨。”
挂了电话,苏玥立刻打开邮箱,下载剧本大纲。屏幕上“自闭症”“绘画天赋”“雨巷”等关键词格外醒目——阿雨成长在南方雨巷,不善言辞,却能通过画笔捕捉雨珠的纹路、青石板的肌理,她的画里藏着常人看不见的细腻,也藏着对世界的温柔感知。
“怎么了?”张凌赫端着洗好的水果走过来,看到她紧绷的神情,伸手轻轻揉了揉她的肩,“出什么事了?”
苏玥把手机递给他,指尖还在微微发颤:“陈凯歌导演找我试镜,角色是自闭症女孩,挑战很大,我怕自己演不好。”
张凌赫仔细看完剧本大纲,眼神里多了份认真:“这个角色很有张力,你之前演云曦时,把‘细腻感’把握得很好,阿雨的‘敏感’和‘专注’,其实和你对角色的共情力很契合。”他蹲下来,和她平视,“而且你不是喜欢画画吗?试镜时可以把自己的绘画习惯和角色结合起来,说不定会有惊喜。”
接下来的两天,苏玥几乎把所有时间都投入到角色准备中。她找遍了自闭症相关的纪录片,反复观察自闭症患者的眼神——不是空洞,是对特定事物的“聚焦”;她去画室借了整套绘画工具,模仿阿雨的状态,坐在窗边盯着雨珠看一下午,直到能准确画出雨珠落在玻璃上的形态变化;她甚至让张凌赫在旁边制造轻微的噪音,练习阿雨“对声音敏感”的反应——不是夸张的躲闪,是指尖轻轻攥紧画笔,身体下意识往画架方向靠。
试镜当天,苏玥穿着件浅灰色连衣裙,手里攥着支2B铅笔——和剧本里阿雨常用来画速写的铅笔型号一致。走进陈凯歌导演的工作室,她没立刻打招呼,而是像阿雨那样,先站在窗边顿了两秒,目光落在窗外的雨帘上,直到导演说“可以开始了”,才慢慢走到画架前。
她的动作很慢,从打开画本到握住铅笔,每个步骤都带着“专注”:先在画纸角落轻轻画了个小圈,像在确认画笔的触感;然后抬头看了眼窗外的雨,眼神里没有多余的情绪,只专注于雨珠的轨迹;接着,笔尖落在画纸上,先画了道极细的线,是雨丝;再在末端轻轻顿了下,晕出个小小的墨点,是雨珠——整个过程没有台词,却通过指尖的力度变化、眼神的聚焦,把阿雨“沉浸在绘画世界”的状态演得淋漓尽致。
“停。”陈凯歌导演的声音打破了工作室的安静,他看着画纸上的雨珠,眼里带着点惊喜,“你刚才画雨珠时,为什么要先顿一下?”
苏玥的声音还带着点角色的“轻缓”:“我观察到自闭症患者做事情时,会有‘确认’的小习惯,阿雨对画笔和雨珠都很在意,顿一下,像在和雨珠‘打招呼’,也像在确认自己的画笔能不能画出想要的形态。”
导演点点头,又问:“如果现在有突然的声响,阿雨会怎么做?”
苏玥没立刻回答,而是先轻轻闭上眼,再睁开时,眼神里多了点“警惕”,指尖慢慢攥紧画笔,身体微微往画架方向缩了缩,却没停下手里的画——这是她反复练习的细节:阿雨对声音敏感,但绘画是她的“安全区”,即使紧张,也不会轻易离开画架。
“很好。”陈凯歌导演的语气里满是认可,“你没有把自闭症演成‘标签化’的样子,反而抓住了角色的‘内核’——阿雨的世界很小,却因为绘画变得很丰富,你把这份‘小而丰富’演出来了。”他顿了顿,递过一份完整剧本,“这个角色,我希望你来演。”
走出工作室时,苏玥才敢相信自己真的拿到了角色。她掏出手机,第一个打给张凌赫,声音里带着点抑制不住的激动:“我拿到了!导演说我抓住了阿雨的‘内核’!”
电话那头传来张凌赫的笑声,带着点欣慰:“我就知道你可以。晚上想吃什么?我去买食材,咱们在家庆祝。”
挂了电话,苏玥看着手里的剧本,指尖轻轻摩挲着“阿雨”两个字。她知道,这个角色是前所未有的挑战——要跳出“云曦”的灵动,去诠释阿雨的“敏感”;要放下熟悉的表演节奏,去适应自闭症患者的“慢”;但她更知道,这份挑战背后,是诠释一个有温度角色的机会,是和顶尖导演合作的成长,更是对自己“用细节打动观众”的表演理念的验证。
回家的路上,雨还在下,苏玥把剧本抱在怀里,像抱着阿雨的绘画世界。她想起张凌赫说的“把你的绘画习惯和角色结合起来”,想起自己为云曦付出的努力,忽然对未来的拍摄充满了期待——她要把阿雨的“敏感”演得真实,把阿雨的“绘画天赋”演得动人,更要让观众通过阿雨的眼睛,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充满细腻与温柔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