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玥回国后的第三天,手机在清晨突然响起,屏幕上跳动着“巴黎来电”的字样。她指尖微颤地接起,皮埃尔导演温和的法语声音透过听筒传来:“沈念的故事需要你,苏,欢迎加入《塞纳河的回响》。”
挂了电话,苏玥忍不住抱着身边的张凌赫蹦了起来,眼眶泛红:“我拿下了!导演说沈念需要我!”张凌赫紧紧回抱她,指尖轻轻擦去她眼角的泪,语气里满是骄傲:“我就知道你可以,从你每天对着镜子练法语开始,我就知道沈念非你莫属。”晨光透过窗帘缝隙落在两人身上,将这份喜悦染得格外温暖。
经纪人很快传来正式合约,角色虽为重要配角,却贯穿全片——沈念作为男主的“记忆锚点”,用镜头记录巴黎的同时,也串联起男主对故乡的思念,戏份里既有与男主在塞纳河畔的细腻对手戏,也有独自在暗房冲洗照片的独白,是推动剧情的关键人物。苏玥翻到合约末尾的拍摄周期:“两个月,在巴黎取景,下个月中旬进组。”
出发去巴黎前的一周,张凌赫成了她的“专属打包员”。他在行李箱里层层叠叠地放好她常用的画笔——知道她习惯用绘画梳理角色情绪;塞进两盒她爱吃的桂花糕——怕她在国外想念家乡味道;甚至把两人的情侣相册做成迷你版,放进她的随身背包:“想我的时候就看看,我也会每天给你发照片。”
苏玥看着他细致的模样,忽然鼻子发酸:“两个月很快的,我会每天跟你视频。”张凌赫握住她的手,指尖摩挲着她无名指上的银戒指:“我等你回来,到时候咱们去吃你最爱的火锅,庆祝你完成国际首秀。”
抵达巴黎的第二天,苏玥就投入了剧本围读。皮埃尔导演特意为她安排了法语台词老师,帮她打磨细节——比如沈念在暗房独白时,法语的“孤独”(solitude)要带着气音,像叹息般轻柔;与男主争执时,“委屈”(tristesse)的尾音要微微上扬,藏着不甘。休息时,她会立刻给张凌赫发去片场照片:塞纳河畔的拍摄布景、剧本上的法语批注、甚至是午餐里不太习惯的法式冷盘,每张照片都配着长长的文字,分享拍摄中的细碎心情。
巴黎与国内有六个小时时差,张凌赫总会算好她收工的时间,准时打来视频电话。有时苏玥刚结束夜戏,带着疲惫坐在保姆车里,镜头里的张凌赫就会举起她留在家里的画板,笑着展示自己刚画的“巴黎日落”——虽然线条笨拙,却把她提过的“塞纳河泛着金箔般的光”画了出来。“今天拍了什么戏份?沈念有没有遇到新的故事?”他总会耐心听她讲拍摄细节,哪怕是重复了三遍的法语台词调整,也听得格外认真。
有次苏玥拍暗房独白戏时,因为太投入情绪,结束后忍不住掉了眼泪。她趁着休息时间给张凌赫发消息,没过两分钟就接到他的视频电话。镜头里的他刚结束《深渊回响》的夜拍,眼底带着红血丝,却温柔地说:“我知道沈念的孤独,就像你说的,她的镜头里藏着两个故乡。但你不是她,你有我,不管你在巴黎的哪个角落,我都在这儿陪着你。”他边说边拿起手边的热牛奶,对着镜头碰了碰:“你也去喝杯热的,别着凉,明天还要继续跟沈念约会呢。”
苏玥在巴黎的日子,两人还发明了“跨洋默契小游戏”。她会在片场拍一张局部照片——可能是塞纳河的水波、暗房里的胶片、甚至是法语剧本上的一个单词,让张凌赫猜她当天拍了什么戏份;张凌赫则会在国内拍一段短视频——比如公寓里她种的绿萝又长了新叶、两人常去的火锅店推出了新套餐,让她感受“家的温度”。有次苏玥拍沈念在咖啡馆等男主的戏,特意拍了杯冒着热气的拿铁,张凌赫立刻回复:“是沈念等男主时点的焦糖拿铁,你之前说过这个细节!”这份跨越时差的默契,让异国的距离仿佛瞬间缩短。
拍摄过半时,苏玥迎来一场重要的对手戏——沈念把珍藏的男主故乡照片交给对方,用法语说:“我帮你留住了回忆,你要记得回家的路。”开拍前,她特意给张凌赫发去台词,轻声念给他听。电话那头的他沉默了几秒,轻声说:“这句要慢一点,‘回家的路’(le chemin du retour)要念得重一点,像在说给我听一样。”苏玥按照他的建议调整,拍摄时果然一次通过,皮埃尔导演称赞:“你让我看到了沈念的温柔,也看到了你的深情。”
收工后,苏玥坐在塞纳河畔的长椅上,给张凌赫发去自己的拍摄成果——一张她穿着沈念的蓝色连衣裙,站在夕阳下的照片。很快收到他的回复:“我的沈念小姐,夕阳落在你身上的时候,比塞纳河的光还好看。等你回来,我们去看海边的日落,比这里的更浪漫。”
晚风拂过发梢,苏玥看着手机屏幕上的文字,心里满是踏实。她知道,两个月的异国拍摄或许有思念,有疲惫,但只要有张凌赫跨越时差的陪伴,有两人之间从未褪色的默契,这份感情就会像塞纳河的流水一样,温柔而坚定地流淌。而她也期待着,等拍摄结束,能带着沈念的故事,带着巴黎的光影,回到那个有他在的家,继续书写属于他们的温暖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