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玥从巴黎回国休整的第三周,古装历史剧《大风歌》正式登陆一线卫视与网络平台。这部她去年拍摄的作品,讲述了汉代女性政治家“卫子夫”从平阳公主府歌女到一代贤后的传奇人生,开播前就因“历史还原度高”“服化道精良”引发期待,而她饰演的卫子夫,更是被网友称为“年度最受期待古装角色”之一。
开播当晚,苏玥和张凌赫窝在客厅的沙发上,一起守着电视看首播。当镜头扫过平阳公主府的宴席,她饰演的卫子夫身着素色曲裾,抱着琵琶低眉浅唱,眼神里藏着“寄人篱下的隐忍”与“对命运的敬畏”——指尖拨弦时的轻颤,抬头时眼底一闪而过的局促,连呼吸的节奏都透着角色的小心翼翼。
“你这里的细节处理得太妙了。”张凌赫忍不住暂停画面,指着屏幕里的她,“没有刻意扮柔弱,却用小动作把歌女的‘怯’演活了,比剧本里写的更立体。”苏玥笑着靠在他肩上:“为了这个场景,我特意学了半个月琵琶基础,还去博物馆看了汉代乐舞俑,就想还原当时的姿态。”
随着剧情推进,卫子夫的人生迎来转折——入宫后的隐忍、得宠后的清醒、面对宫廷斗争的智慧,苏玥用“层次化演技”将角色的成长轨迹刻画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巫蛊之祸”前夕,卫子夫站在椒房殿内,看着窗外飘落的梧桐叶,说出“我卫氏一族,不求荣华,只求无愧于天地”时,她没有用激烈的情绪爆发,而是用近乎平静的语气,眼神里却透着“赴死的决绝”与“对刘彻的失望”,最后一滴泪落在衣襟上,无声却极具冲击力。
这段戏份播出后,苏玥卫子夫 眼神杀# 话题迅速冲上热搜榜首。知名影评人“影坛观察室”发文点评:“苏玥赋予了卫子夫‘骨相’——她的表演没有悬浮的‘玛丽苏光环’,而是让角色带着历史的厚重感:前期的‘柔’不是软弱,是‘韧’;后期的‘刚’不是狠戾,是‘正’。这种‘整容式演技’,让观众忘记了演员本身,只记住了卫子夫的传奇。”
第二天,社交媒体上满是对苏玥演技的称赞。有网友对比她过往的角色:“从《南国雨》里灵动的阿雨,到《凤唳九霄》里霸气的楚凰,再到《大风歌》里隐忍的卫子夫,苏玥从来没有重复过自己,每个角色都有独特的灵魂。”还有历史博主分析:“她演的卫子夫,连行礼的弧度、说话的语速都贴合汉代礼仪记载,这种对细节的敬畏,是对角色最好的尊重。”
剧组的导演也在采访中提到:“苏玥为卫子夫做的准备超出了我的预期——她不仅通读了《史记》《汉书》中关于卫子夫的记载,还写了近万字的角色小传,甚至为不同阶段的卫子夫设计了专属的‘小动作’:前期常用指尖绞着衣袖,中期习惯轻按腰间玉佩,后期则常扶着案几边缘,这些细节让角色的成长更有说服力。”
随着剧集热度攀升,苏玥的“演技名场面”不断出圈。卫子夫第一次在朝堂上为太子辩解时,她的语气从“恳求”到“坚定”的转变,仅用了三句话;面对刘彻猜忌时,她摘下皇后印绶的动作,缓慢却带着“哀莫大于心死”的重量;甚至连老年卫子夫的戏份,她都通过“佝偻的脊背”“浑浊却依旧清明的眼神”,精准还原了角色的沧桑感,没有借助厚重的特效妆容,却让观众相信“这就是历经风雨的卫子夫”。
张凌赫看着网上的好评,比苏玥还激动,特意把精彩影评截图整理成相册:“你看,大家都看到了你的努力,卫子夫真的被你演活了。”苏玥翻着相册,心里满是感动:“其实我最开心的是,观众透过卫子夫,看到了汉代女性的智慧与坚韧,这比任何赞美都重要。”
剧播过半时,《大风歌》的收视率突破2.0,网络播放量破百亿,成为年度古装剧黑马。苏玥凭借卫子夫一角,入围了国内顶级电视剧奖项“飞天奖”最佳女主角提名,业内人士评价:“这是对她‘角色大于演员’理念的最好认可,她用实力证明,好的演技不需要流量加持,只需要对角色的敬畏与用心。”
某个周末,苏玥和张凌赫去电影院看电影,刚走出影院就被几个观众认出来。“你是演卫子夫的苏玥吗?”一个小姑娘激动地递来笔记本,“我太喜欢你演的卫子夫了,她面对困难时的坚强,给了我很多勇气!”苏玥笑着接过笔记本,写下“愿我们都能像卫子夫一样,心怀坚韧,向阳而生”,还画了个小小的太阳——这是她和张凌赫的幸运符号,也是她想传递给观众的温暖。
回家的路上,张凌赫牵着她的手,轻声说:“你看,你的角色不仅被观众记住,还能给人力量,这就是你作为演员的价值。”苏玥抬头看着他,眼里满是星光:“这也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演好每个角色,传递更多温暖,就像你说的,让角色成为照亮别人的光。”
夜色渐浓,城市的灯光映在两人身上。苏玥知道,《大风歌》的热播只是她演艺道路上的一个站点,未来还有更多角色等着她去诠释,更多故事等着她去讲述。但她也坚信,只要保持对表演的热爱,对角色的敬畏,就一定能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更稳,用更多“整容式演技”的角色,回馈观众的期待,也不负自己对演员这份职业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