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徐坤演唱会的余温尚未褪去,张凌赫就收到了某国际电影节的正式邀约——受邀担任青年单元评委,成为该电影节历史上最年轻的华人评委之一。这份邀约不仅是对他演技的认可,更彰显了国际影坛对中国青年演员专业素养的重视,消息官宣后,立刻引发业内与网友的广泛关注。
出发前往电影节举办地威尼斯前,苏玥陪着张凌赫精心准备。书房里,摊满了青年单元入围影片的资料,张凌赫正逐字逐句研读导演阐述与影片背景,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满了批注。“这次入围的影片风格多样,有现实主义题材,也有奇幻悬疑作品,评判时要兼顾艺术表达与思想深度。”张凌赫指着一份影片简介,和苏玥交流看法,“你看这部《无声的呐喊》,聚焦边缘群体的生存困境,镜头语言很克制,情感表达却很有力量。”
苏玥拿起另一份资料,笑着回应:“我记得你之前拍《深渊追凶》时,也研究过类似的现实主义题材,这种对人性的深度挖掘,应该是你比较关注的点吧?”她从演员的角度给出建议,“作为评委,或许可以多关注演员的表演是否自然真实,是否能让观众产生共鸣,这也是你一直以来的表演追求。”
为了更好地完成评委工作,张凌赫还特意重温了历届电影节的获奖影片,研究不同评委的评判视角,学习专业的影评术语。他甚至邀请了几位导演好友线上交流,探讨电影节的评判标准:“青年单元更看重创新与潜力,既要肯定导演的独特表达,也要客观指出作品的不足,这样才能真正帮助青年创作者成长。”
抵达威尼斯后,张凌赫迅速投入评委工作。青年单元共有15部来自全球各地的影片入围,他需要在短短五天内完成全部观影,并参与多轮评审讨论。观影过程中,他始终保持专注,每部影片结束后,都会第一时间记录下自己的感受与评价,从剧本结构、镜头运用、演员表演到主题表达,全方位进行分析。
在评审讨论会上,张凌赫展现出了与年龄不符的沉稳与专业。面对来自不同国家的评委,他用流利的英语清晰阐述自己的观点,既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表达,又坚持自己的评判标准。讨论到一部聚焦环保议题的影片时,他提出:“这部影片的立意很好,但叙事节奏略显拖沓,部分情节的转折不够自然,如果能精简支线剧情,聚焦核心冲突,会更有冲击力。”他的观点有理有据,得到了其他评委的认可。
对于一部中国青年导演的作品《故乡的河》,张凌赫给予了高度评价:“这部影片用细腻的镜头语言展现了城市化进程中故乡的变迁,情感真挚动人,演员的表演也很自然,尤其是主角与祖父告别的戏份,没有刻意煽情,却让人热泪盈眶。”他还从专业角度给出建议,“如果能在光影运用上更丰富一些,突出不同场景的情感氛围,影片的感染力会更强。”
除了评审工作,张凌赫还受邀参加了电影节的青年电影人论坛。论坛上,他分享了自己的演艺经历与创作感悟:“作为演员,我始终相信‘角色大于演员’,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灵魂,演员的责任就是走进角色的内心,用真诚的表演传递情感。”他还鼓励青年创作者:“要坚持自己的热爱,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要害怕失败,每一次尝试都是成长的机会。”
论坛结束后,不少国际电影人对张凌赫赞不绝口。一位资深影评人表示:“张凌赫的专业素养让人惊喜,他不仅对表演有深刻的理解,对影片的整体把控也很到位,作为青年评委,他的视角新鲜而独特,为评审工作带来了新的活力。”还有一位外国导演主动与他交换联系方式,希望未来能有合作机会。
苏玥虽然没能同行,但一直关注着电影节的动态。每天视频通话时,她都会耐心倾听张凌赫分享评审工作的点滴,为他加油打气。“今天讨论到一部影片,大家的观点分歧很大,最后还是达成了共识。”张凌赫笑着说,“这种思想的碰撞很有意义,让我学到了很多。”苏玥回应:“我就知道你一定可以,你对电影的热爱和专业,大家都看在眼里。”
青年单元颁奖典礼当天,张凌赫身着一身黑色西装,搭配白色衬衫,沉稳而不失风度。作为评委代表,他上台发表致辞:“感谢电影节给我这个机会,与各位优秀的评委和青年创作者交流学习。青年电影人是电影行业的未来,你们的创新与勇气,让我们看到了电影的无限可能。希望你们能保持初心,继续用镜头讲述好故事,传递正能量。”
颁奖典礼结束后,张凌赫收到了众多国际媒体的采访邀约。面对镜头,他始终保持谦逊:“这次担任评委,对我来说是一次学习与成长的机会,我从其他评委和青年创作者身上学到了很多。未来,我会继续深耕表演领域,同时也希望能为中外电影文化交流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回国后,苏玥和朋友们特意为张凌赫举办了一场小型欢迎宴。蔡徐坤笑着调侃:“张评委回来啦!快给我们讲讲电影节上的趣事。”肖战也好奇地问:“作为评委,最让你印象深刻的影片是哪部?”张凌赫一一回应,分享了自己的所见所闻与心得体会。
宴会上,苏玥看着身边意气风发的张凌赫,心里满是骄傲。她知道,这份国际认可的背后,是他多年来的默默努力与对专业的极致追求。从演员到国际电影节评委,张凌赫用自己的实力证明,中国青年演员不仅能在国内舞台上发光发热,也能在国际影坛上展现自己的专业素养与独特魅力。
夜色渐深,欢迎宴在欢声笑语中结束。苏玥和张凌赫并肩走在回家的路上,晚风轻轻吹过,带着一丝惬意。“这次经历让我更加明白,无论身处什么位置,都要保持对电影的敬畏与热爱。”张凌赫握住苏玥的手,轻声说,“未来,我想尝试更多不同类型的角色,也希望能参与到更多优质的电影创作中。”苏玥靠在他的肩上,笑着回应:“我会一直支持你,无论你走多远,我都是你最坚实的后盾。”
路灯将两人的身影拉得很长,这份在光影中沉淀的专业与热爱,这份在陪伴中愈发深厚的感情,都将成为他们未来道路上最珍贵的财富。张凌赫知道,国际电影节的经历只是一个新的起点,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与机遇在等待着他,而他也将带着这份认可与鼓励,在电影的道路上继续前行,用专业与初心,书写属于自己的光影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