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三一接过她的笔记,挑眉的幅度快赶上函数图像的斜率:“你连评委喜欢‘模型实不实用’都摸透了?够细致的。”
“那可不,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嘛!”余清欢笑得像只偷到糖的小狐狸。
“张教授就爱‘能落地的方案’,上次有个队算‘菜市场摊位优化’,直接被他夸到天上;李教授抠细节,连问题分析的逻辑链都得顺得像奶茶吸管,一点卡顿都不行。”
林妙妙凑到江天昊耳边,小声嘀咕到:“他俩凑一起,感觉能把建模竞赛变成‘数学版升级现场’,根本没别人什么事。”
第一次筹备会,画风直接跑偏,各说各的却莫名其妙的和谐:
钱三一语气笃定:“用微分方程建模,精度更高,能把变量算得更准。”
余清欢点头如捣蒜,又突然补了句:“得加随机过程!毕竟现实里的意外,比数学题的陷阱还多,不考虑进去会翻车。”
邓小琪翻着配色表,一脸认真:“三维坐标轴用莫兰迪色系太淡了,得用高饱和色,让评委一眼就分清哪个是需求、哪个是供给——不然他们看晕了,咱们奖就没了!”
林妙妙举着手,声音像是蚊子叫:“那个…能不能说点我能听懂的?比如‘今天吃什么’‘作业写没写’之类的?”
“这些公式听得我脑壳疼!”
比赛日清晨,数学机房里的咖啡香浓得能腌入味,紧张的气氛比期末考还让人窒息,键盘敲击声此起彼伏,像在打一场无声的仗。
八点整,题目一公布,余清欢扫了两眼就“啪”地拍了下桌子:“说白了就是——早高峰别让地铁站缺车缺得像食堂缺糖醋排骨,居民区不要堆车堆得像校门口的共享单车坟场,得把车调得刚刚好!”
钱三一已经打开电脑敲代码,手指快得像在弹钢琴,屏幕上的公式一行行地蹦出来:“用图论把区域分成节点,先算每个节点的供需缺口,再规划最优调度路线,效率最高。”
邓小琪调出城市地图,鼠标点得飞快,地图上的标记密密麻麻:“我要各区域的人口密度、商业分布数据,还得标上学校和写字楼——不然画出来的图,评委还以为是儿童简笔画,分不清哪儿是哪儿。”
余清欢咬着笔杆,突然一拍脑袋,差点把笔咬断:“忘算了!周末和工作日用车完全不是一回事!”
“工作日大家挤地铁,骑车的少;周末都出来逛街,骑车的多,得分开算,不然模型就成‘错题本’了!”
三人瞬间进入“战斗模式”:余清欢负责“脑洞大开找变量”,把实际问题拆解得明明白白; 钱三一负责“把脑洞翻译成数学公式”,构建出能跑通的模型; 邓小琪负责“把公式包装成高颜值图表”, 让复杂数据变直观——活像个分工明确的“数学建模流水线”,效率高得离谱。
中午,林妙妙和江天昊拎着爱心午餐赶来,刚进门就被满白板的公式吓得后退半步,手里的保温桶都差点晃洒。
“进展的咋样啊?”林妙妙戳了戳江天昊的胳膊,小声吐槽。
“我怎么看这些符号,比看物理公式还要头疼?完全看不懂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