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幻想小说 > 四维粒子空间
本书标签: 幻想  科幻 

1200 米深地,那束不该被看见的幽蓝

四维粒子空间

佛罗里达的七月本该被阳光泡得发烫,但地下 1200 米的 “美洲豹” 对撞机中心里,冷气裹着金属的冷硬气息往骨头缝里钻时,还混着一丝若有若无的消毒水味 —— 这是 “73 号项目”(对撞机项目对外绝密代号,仅五角大楼与基地核心人员知晓)的标配,每立方米空气要经过三次过滤,连走廊墙壁的混凝土里都掺了防监听的金属网。罗宾森上校扯了扯迷彩服领口,袖口银质的 “陆军功勋勋章” 蹭过防弹衣肩带,发出细微的 “咔嗒” 声。这枚勋章是去年在德州边境截获走私核弹材料时得的,当时若不是 “73 项目” 提供的脱敏粒子探测技术提前预警,他手下至少三个兵要永远留在那片沙漠里 —— 而那项技术,正是眼前对撞机粒子分析模块的基础功能,只是对外宣称 “军方自主研发”。

“上校,主控区前的生物识别已同步你的虹膜,阿尔法级权限验证通过。” 副官米勒的声音从战术头盔的通讯器里传来,带着电子信号特有的轻微杂音。两人走在宽约三米的混凝土通道里,脚步声撞在墙壁上,却没传出太远 —— 通道顶部的吸音棉是军工级的,连对撞机运行的低鸣都被压得只剩隐约的震颤,像一头沉睡的巨兽在胸腔里呼吸。米勒手里的战术平板亮着绿光,屏幕上跳动着 “绝密・阿尔法级” 的水印,“麦克(73-01)团队已在主控区等候,所有非必要人员已撤离实验层,通讯屏蔽已开启。”——“73-01” 是麦克的科研人员保密代号,基地所有人员均以 “项目代号 + 编号” 相称,避免真实姓名泄露,这与第二话中 “麦克(73-01)” 的加密通讯标识完全对应。

罗宾森点点头,指尖在战术腰带的通讯器上敲了三下 —— 这是 “73 项目” 的绝密行动确认信号,比常规通讯更隐蔽。七年了,从麦克带着 MIT 研究团队接手 “美洲豹” 项目那天起,他就负责这片地下区域的安保。作为美军唯一拥有 “73 项目” 阿尔法级权限的上校,他能调动 1 个装甲营、2 个步兵营及配套防空分队,但所有行动指令都要经过五角大楼绝密通道审批,连基地的位置在军用地图上都只标注为 “佛罗里达第 73 号训练区”(对外伪装名称,与第二话中 “73 号训练区” 的民众称呼一致)。没人知道,这片 “训练区” 地下藏着一台周长 12 公里的对撞机,更没人知道,他们正在寻找 “四维空间物质” 的痕迹 —— 这个秘密,要等三年后新总统为了政治筹码,才会被强行解密,甩在公众面前。

推开主控区的厚重防爆门时,虹膜扫描仪发出 “滴” 的轻响,门后传来的咖啡香气里,都掺着 “绝密” 的紧绷感 —— 桌上的咖啡杯没有任何 logo,麦克团队成员的工牌都只印着 “73-XX” 的编号,没有姓名。麦克背对着门口,白大褂后颈沾着一块淡褐色的咖啡渍,口袋里插着的半截铅笔随着他的动作晃悠。那是三个月前两人在基地外围的人工湖边钓鱼时,麦克不小心掉进湖里的 —— 那片湖是为了掩盖地下项目的散热系统挖的,对外宣称 “训练区消防蓄水池”,也是整个 “73 号训练区” 唯一能放松的地方(这处伪装细节与第二话中 “人工湖掩护散热系统” 完全衔接)。铅笔捞上来后笔杆弯了点,麦克却宝贝似的一直用着,说 “这是唯一没被权限管着的东西”。

“老伙计,你再不来,我这杯哥伦比亚就得凉透了 —— 不过凉了也没关系,反正下一杯还得等后勤按‘73 项目物资申请单’审批。” 麦克没回头,手指在键盘上精准地敲下回车键,屏幕上原本杂乱的粒子轨迹图瞬间清晰,一条淡蓝色的曲线在坐标轴上起伏,像一条安静游动的鱼。屏幕右下角的 “绝密・73 项目” 水印随着曲线跳动,每一次数据更新,都会自动加密上传至五角大楼的专用服务器,连麦克都没有修改权限 —— 所有与维度研究相关的核心数据,都遵循 “生成即加密、上传即归档” 的管控逻辑,这也是第二话中 “技术转化需删除维度代码” 的前置设定。

罗宾森走过去,接过麦克递来的咖啡杯,指尖触到杯壁的温度 —— 不烫不凉,刚好能攥在手里。麦克总记得他不喜欢太烫的咖啡,就像他记得麦克对坚果过敏,每次基地按 “73 项目营养标准” 配的餐食里,只要有坚果,他都会提前让炊事班换掉。这种默契,在处处受限的绝密项目里,成了两人唯一的 “特权”。

“这就是你说的‘突破’?” 罗宾森盯着屏幕,眉头微挑。他不懂粒子物理,但看数据曲线的波动幅度,比上次测试时平稳得多,没有出现任何红色预警线。屏幕上方的倒计时器显示 “实验持续时间:36 小时 12 分”,旁边的状态栏亮着绿色的 “安全”。

麦克推了推厚框眼镜,镜片反射着屏幕的蓝光:“36 小时,连续监测,排除了 17 种设备干扰,这条峰值就是四维空间物质的信号 —— 很弱,但很稳定,就像在黑暗里看到了一根火柴。” 他指着曲线的最高点,声音压得很低,即使主控区已开启通讯屏蔽,他还是习惯了 “73 项目” 的谨慎,“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这能证明我们的宇宙不止三维,那些物理学家争论了几十年的‘额外维度’,真的存在。但现在,除了我们和五角大楼的三个人,没人能知道 —— 连实验室的莉娜(73-05),都只以为我们在研究‘新型粒子属性’。”(提及莉娜的保密代号,与第二话中 “莉娜(73-05)” 的设定形成呼应)

罗宾森没说话,只是看着麦克的眼睛。这个平时连系鞋带都能走神的人,一谈起物理就像换了个人,眼睛亮得能照亮整个主控区。他忽然想起几十年前朝鲜战场上的雪 —— 那时他还是第 7 步兵师 31 团的一名中尉,隶属被称为 “北极熊团” 的精锐部队。长津湖战役后期,主力部队正从长津湖西岸向古土里收拢,他们排接到的命令不是进攻,而是在 1221 高地构筑阻断阵地,拦截追击的中国军队,为主力撤退争取时间。零下四十度的严寒里,步枪的枪栓冻得拉不开,士兵呼出的白气瞬间在钢盔上结成冰碴,远处偶尔传来炮弹的轰鸣,在山谷里滚出很远。

出发前,营部通讯员明确说:“会有 F-86 战斗机提供空中支援,每小时一次火力覆盖,通讯频道保持畅通,掩护任务预计四小时,主力撤退到位后会通知你们撤离。” 他带着 32 名士兵在高地东侧挖战壕时,还能看到远处天空掠过的战斗机,机翼下的炸弹落在敌军可能推进的路线上,炸开一团团雪雾。士兵们士气很高,有人裹着睡袋调侃:“有空军帮忙,咱们就是来‘守着高地看风景’的。”

凌晨四点,中国军队的冲锋号突然在山谷里炸开 —— 比情报预估的时间早了两个小时。密集的枪声从山下传来,他立刻下令:“机枪手架在战壕两侧,迫击炮瞄准山脚开阔地,按预定坐标射击!” 第一批冲锋的士兵刚冲过雪坡,就被机枪火力压了回去,雪地上留下一片深色的痕迹。这时空中支援刚好抵达,三架 F-86 掠过高地,对着山脚倾泻弹药,敌军进攻节奏明显慢了下来。

就这样坚守了一个多小时,空中支援按时撤离,他正通过电台向营部汇报 “阵地稳固,敌军暂未突破”,突然一阵尖锐的电流声传来,电台里的声音瞬间消失 —— 通讯断了。通讯兵反复调试设备,额头的冷汗冻成了霜:“中尉,信号被干扰了!营部、空军的频道都接不通!” 他心里一紧,刚要让侦察兵下山查看情况,两名负责警戒的士兵连滚带爬跑回来,喘着粗气说:“中尉,山下…… 山下有大股敌军绕到侧面了,看规模至少一个连!而且主力的撤退路线那边,好像也有枪声,他们可能…… 可能还没完全撤离!”

罗宾森趴在战壕边,用望远镜往山下看 —— 雪雾里能看到密密麻麻的人影在移动,正朝着阵地两侧包抄过来。没有通讯,就没法确认主力是否安全撤离,也没法呼叫空中支援,再守下去,他们排不仅会被包围,还可能错过撤退的最佳时机。他看着身边只剩 29 人的士兵,有的手指冻得没法扣扳机,有的正用雪擦拭步枪上的冰碴。他咬了咬牙,做出决定:“放弃阵地,沿山脊向北撤退!留下两名士兵,用剩余炸药摧毁迫击炮,其他人交替掩护,伤员走在中间!”

撤退时,他特意让士兵朝着主力撤退的反方向走 —— 这样能吸引一部分敌军注意力。刚翻过一道山梁,就听到身后传来爆炸声 —— 是留下的士兵引爆了炸药。他们在雪地里跋涉了四个多小时,避开了三股敌军巡逻队,直到天亮才在一处废弃的村落里找到营部的残余人员。这时才知道,主力因为遭遇伏击,撤退时间比原定计划晚了三个小时,而他们排因为提前撤退,不仅全员伤亡仅 3 人,还意外牵制了敌军的包抄部队,间接帮主力减少了损失。后来旅部为他们授予集体嘉奖,表彰他们 “在通讯中断、敌情不明的绝境中,以最小伤亡完成阻断任务,并为主力撤退创造条件”,他也从中尉晋升为上尉,胸前多了一枚 “铜星勋章”。

后来他常想,那场阻断战教会他的,不是 “死守到底”,而是 “灵活判断”—— 没有支援、没有目标的坚守,只是无谓的牺牲。就像现在,他要守护的不只是 “73 项目” 的绝密,还有麦克这样真正为科学做事的人,不能因为所谓的 “职责”,让无辜的人陷入困境。

“在想什么?” 麦克的声音把他拉回现实,“是不是觉得我在痴人说梦?”

“没有,” 罗宾森回过神,喝了口咖啡,暖意顺着喉咙往下滑,“我只是在想,不管是打仗还是搞科研,都得有点‘灵活’的劲。当年在朝鲜,要是我们在没通讯、没支援的情况下硬守,现在就没人能坐在这里跟你喝咖啡了。”

麦克愣了一下,随即笑了:“你很少提过去的事。我只知道你是‘北极熊团’出来的,没想到还经历过这么险的阻断战。”

“都是过去的事了,” 罗宾森摆摆手,语气里带着一丝感慨,“那时候我们排能全身而退,靠的就是‘不蛮干、懂变通’—— 就像现在,不管五角大楼怎么质疑,不管外面有多少谣言,我们得先保住实验,保住该保的人,才算没白忙活。”

他想起七年前第一次见麦克的场景 —— 当时麦克刚带着研究团队来,拿着一叠 “73 项目初期方案” 闯进他的办公室,拍着桌子说 “安保流程太死板,会耽误实验进度”,而他正对着五角大楼发来的 “73 项目防渗透预案” 头疼,直接回了句 “实验进度再重要,也不能让绝密数据泄露 —— 要是被境外势力拿到,后果比战争还严重”。

两人吵了一下午,最后是罗宾森提出 “科研需求与军事防御结合” 的方案:实验区外围设步兵巡逻带,配备红外夜视仪和无人机监测;中层装电子围栏,能识别非法入侵的生物信号;核心区用防爆门隔离,门后是三重生物识别系统。作为交换,麦克团队后续会根据军方需求,对 “73 项目” 的技术进行脱敏转化(这为第二话中 “粒子探测技术用于边境安检” 埋下伏笔)—— 没人知道,那项技术的核心,来自对撞机的粒子分析模块,而这个交换,也是经过五角大楼秘密批准的。

“上次德州边境,就是用你们脱敏后的技术,截了一集装箱放射性材料。” 罗宾森啜了口咖啡,声音也放低了些,“米勒说,要是晚发现半小时,那些材料就能运进迈阿密市区了。”

麦克笑了,抓了抓头发:“举手之劳,你们的三重防御圈才厉害 —— 上个月有个境外间谍想闯基地,刚翻过外围铁丝网,就被无人机的红外仪锁定了,现在还在秘密监狱里待着。” 他顿了顿,语气软了些,“说真的,要不是你把这里的安保做得这么好,我也没法安心做实验。有时候我会想,等‘73 项目’解密了,我们能不能把这些数据公开,让全世界的物理学家都来研究。”

罗宾森的心轻轻沉了一下。他想起昨天五角大楼发来的加密邮件,说有议员质疑 “73 号训练区” 的经费使用,说 “花了 200 亿搞地下训练,连靶场照片都不敢公开”,要求削减下一季度的预算。他没跟麦克说 —— 这个书呆子要是知道了,又该失眠好几天,说不定还会跟五角大楼争论 “科学价值不能用短期产出衡量”。他更没说的是,邮件里还提了一句 “若大选前项目无重大突破,考虑暂停实验”—— 他知道,“暂停” 背后,可能就是 “永久封存”。

“再验证一周数据,我就把报告通过绝密通道提交给五角大楼。” 麦克伸了个懒腰,椅子发出 “吱呀” 的响声,“要是能通过审批,说不定他们会同意我们扩大实验规模。到时候,我请你去湖边那家餐厅吃牛排 —— 就是你上次说的,能看到日落的那家,不过得等我们能‘以普通人身份’离开这里再说。”

“行啊,” 罗宾森点头,心里的沉意又重了些,“不过你得提前跟餐厅说,别放坚果,我可不想再送你去医院 —— 上次为了带你去基地外的医院,我还跟五角大楼打了三个加密报告,解释‘为什么 73-01 会因为坚果过敏进急诊’。”

麦克愣了一下,才想起自己对坚果过敏的事,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忘了,谢谢你还记得。有时候我觉得,你比五角大楼的那些人,更懂我们这些搞科研的。”

就在这时,米勒拿着战术平板走进来,脸色有些凝重,平板屏幕上的 “绝密・73 项目” 水印换成了黄色的 “预警”:“上校,基地外围的巡逻队报告,附近棕榈镇的居民开始在社交媒体发帖,说‘73 号训练区地下有奇怪的震动’,还有人说看到‘晚上有蓝光从地面冒出来’。” 他把平板递给罗宾森,屏幕上是一条配着模糊照片的帖子,标题写着 “佛罗里达第 73 号训练区藏着什么?居民担心安全问题”。照片里的 “蓝光”,一看就是有人用手机滤镜 P 出来的,但下面已经有几十条评论,大多是质疑和恐慌的声音 —— 这正是第二话中 “民众谣言升级” 的初始源头。

罗宾森皱起眉头,指尖在平板上快速操作,调出 “73 项目信息管控预案”—— 这是绝密项目的常规应对流程,能通过技术手段屏蔽敏感关键词,联系社交媒体平台删除不实信息。“让信息管控组立即处理,屏蔽‘73 号训练区’‘蓝光’‘震动’这些关键词,联系平台删除帖子。”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让巡逻队多留意镇上的动静,不要跟居民发生冲突,就说‘训练区正常进行军事演习,不会影响周边安全’—— 记住,绝不能提‘73 项目’半个字。”

“是,上校。” 米勒应声离开,主控区里又恢复了安静。麦克看着罗宾森的侧脸,忽然说:“是不是又有麻烦了?五角大楼又在质疑项目了?”

“没什么,” 罗宾森摇摇头,把剩下的咖啡喝完,杯底的褐色残渣粘在杯壁上,像一道没被擦掉的痕迹,“就是些谣言,过几天就好了。你专心做实验,其他的事交给我。” 他不想让麦克分心 —— 这个实验对麦克来说,比什么都重要,他不能让那些无稽之谈,或者五角大楼的质疑,影响到他。

麦克没再追问,只是重新看向屏幕,手指轻轻碰了碰那条淡蓝色的曲线,像是在触碰一个易碎的梦想。“再等一周,” 他轻声说,“只要再等一周,就能证明这个发现了。到时候,就算是绝密,也该有人认可它的价值。”

罗宾森站起身,拍了拍麦克的肩膀:“放心,有我在,没人能打扰你的实验,也没人能让‘73 项目’被随便封存。” 他的声音很沉,带着军人特有的坚定 —— 就像当年在长津湖的雪地里,他对士兵们说 “我不会让你们白白牺牲” 一样。他以为这只是一次普通的谣言,只是五角大楼又一次的经费质疑,却没料到,这场看似不起眼的风波,会在三个月后的大选中,被新总统当成攻击老政府的武器,而这个现在被严密保护的 “73 项目”,会在三年后,被强行解密,变成一场政治闹剧的导火索。

离开主控区时,罗宾森回头看了一眼。麦克还坐在屏幕前,专注地调整着数据参数,白大褂的衣角垂在椅子上,像一只安静的鸟。地下 1200 米的冷硬空气里,似乎也因为这个专注的身影,多了一丝温暖的气息。他不知道,这将是他最后一次看到麦克如此轻松的样子。那条淡蓝色的四维信号曲线,像一根被 “73 项目” 绝密包裹的引线,即将在政治的风暴里,点燃一场无法挽回的悲剧。而此刻他们守护的 “秘密”,三年后会被摊在阳光下,被谣言和偏见撕碎,连带着他们两个人的人生,一起摔进无底的深渊。

四维粒子空间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二话:边境捷报与湖岸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