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玉宁那年48岁,,三个孩子都推脱这不愿意接她去自己那里生活,各有都有看似合理的理由。
大儿子挠挠头,语气带着几分不耐:“妈啊,不是儿不孝顺,右右这才刚上学,我和佳佳都要上班还要每天接送右右,真的是忙的脚不沾地,没精力好好照顾您,我佳佳还有右右都很想您嘞,等我们有空回家看你哈。”
二女儿抿抿嘴,声音压的低低的说:“妈,您也知道的我嫁给池家本来就是高攀,我婆婆还不怎么喜欢我,池河他大嫂又是个厉害精明的,我要是把您接近家里,她就抓住我的把柄了,到时候池河分家产就吃亏咯,这样吧,妈,我给你每个月打一笔钱,您想买啥买啥,好不好?”
三儿子支支吾吾,脸涨的通红:“妈,那个...我现在刚结婚没多久,丽娜她怀孕了,您知道的,怀孕的人娇气的很,哄着都不一定开心呢,我不想让她闹心,并不是我您来她就闹心,就是...就是...哎妈你还是去问问我哥吧。”
齐玉宁心里都明白她是靠不上这几个孩子了,好在还有两亩地,每日种种地,做做手工艺品,日子还勉强过得去。
只是每天推开门的瞬间,家如同一座被遗弃的孤堡,寂静得连空气都显得凝滞。昏黄的灯光勉强撑起一角温暖,却无法驱散满室的冷清。
这个家,并非无人居住,却比无人更加荒凉。
在一天的清晨,她早起去赶大集回来的路上,遇到一个迷路的小孩,小孩三四岁的样子,脸上脏兮兮穿的破破烂烂,齐玉宁心疼这孩子给了她两个包子吃,说要带她去警察局,要不然她父母会担心的,小孩不同意告诉齐玉宁她父母不要她,把她丢到了荒郊野岭,她被一家人捡走当了小奴隶,还是因为他们家有人犯事了,她才逃出来的,希望齐玉宁能收留她,她什么都能干。尽管小孩讲的不怎么清楚,齐玉宁也大致听懂了。
齐玉宁见她确实可怜,加上自己一个人实在冷清,有一个人能陪她说说话,她也是很开心的,尽管她只是个小孩。
小孩就这样被齐玉宁收养了,齐玉宁问她叫什么,小孩只说自己姓元,希望齐玉宁再给她取个名字,她没什么文化,看到桌子旁的墙壁上写着:清莹如玉泉,她就点了点第二个字,“就叫这个吧,莹”。从此小孩有了名字——元莹。
元莹确实如她所说什么都能干,为了不让自己被赶走,她尽量什么都学会,齐玉宁问她才知道她今年四岁半,比她大孙子小一点。
有了元莹的陪伴,齐玉宁的生活一下子亮堂不少,每天都有使不完的劲,每次回家也不是一片冷清了,总能看到门口坐着一个小姑娘,胳膊撑在腿上托着腮往这个方向看。
看到齐玉宁她都会开心的跳起来,一边喊着奶奶奶奶一边蹦蹦跳跳的跑过来扑进齐玉宁怀里,再帮齐玉宁拿东西一起回家。
她几个孩子都知道元莹的存在,觉得有人能陪着自己妈刚刚好,这样谁都不用为难,也不用思考怎么拒绝接自己母亲走。
齐玉宁55岁的时候生病了,突发疾病,晕倒在家里,元莹放学回家正好看到,送往了医院,爷孙俩的美好生活在这时破灭了。
没办法齐玉宁生了大病,需要人的照顾,几个孩子争吵了几次,最后决定两个儿子那里一人轮半年,女儿就每个月给点生活费。
他们不可能把元莹带走的,知道齐玉宁舍不得,在她没醒来之前,把元莹送去了福利院,她那年十岁半,元莹也明白,在她知道齐玉宁没有什么大问题,也就顺从了。毕竟他们连亲妈都不想接走,怎么可能会带走她。
两兄弟轮流照顾了五六年,家里因为她矛盾越来越大,她提出自己回老家,他们不同意,害怕她又出事耽误了他们。后来女儿那里分了家,她又开始在女儿儿子三家之中开始轮流,这种日子过了接近十年,她的病很稳定了,她提出去养老院住,得到了几个孩子的支持。
后来她就没有回到过儿子女儿家,也没有回到那个属于自己的老家,一直生活在养老院,这一辈子她前半生生活在小乡村,后半辈子虽说生活在城市,确是在某个不属于自己的一隅之地待着。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这个城市,没有亲人陪伴。
【目标人物:齐玉宁
任务:陪齐玉宁渡过一个开心快乐的老年生活,如果可以带她出去看看。
本副本身份:元莹,齐玉宁短暂收留的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