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朝残梦:范府少年志(十二)
苏州的夏夜总裹着蝉鸣与荷香,范宇坐在宅院的葡萄架下,手里攥着列奥与索菲的信,信纸边角被夜风微微吹起。
阿萝端着一碗刚煮好的绿豆汤走过来,瓷碗外壁凝着细密的水珠,递到他手里时,还带着微凉的触感:“范哥哥,天热,喝点绿豆汤解解暑。”
范宇接过碗,看着阿萝额角的薄汗。
她刚从城外的流民村回来,为了给那里的孩子送新印刷的《民主之光》启蒙版,来回走了二十多里路。
“今天去流民村,没遇到麻烦吧?”他轻声问,舀了一勺绿豆汤递到嘴边,清甜的凉意瞬间驱散了暑气。
“没遇到,就是孩子们太可怜了,”阿萝在他身边坐下,声音低了些。
“有个小丫头才六岁,爹娘都饿死了,只能跟着奶奶捡破烂。我把你带回来的那本画着法国学堂的册子给她看,她问我‘姐姐,什么时候我们也能在亮堂堂的屋子里读书呀’。”
范宇握着碗的手紧了紧,心里一阵发酸。
他想起在法国看到的那些学堂,孩子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着“自由、平等”的书籍,而青朝的孩子,却连活下去都成了奢望。
“会有那一天的,”他坚定地说,“我们不仅要建学堂,还要让每个孩子都能吃饱饭,都能有尊严地活着。”
接下来的日子,范宇和阿萝开始筹备“启民社”的第一个学堂。
他们选中了苏州城郊一处废弃的土地庙,庙里的神像早已被推倒,只剩下几间破旧的屋子。
乡绅们虽有犹豫,但在范宇“教育兴国”的劝说下,还是捐了些银子;织工们也主动过来帮忙,有的修缮屋顶,有的制作桌椅,连流民村里的老人,都带着孩子来打扫院子。
可就在学堂快要完工时,麻烦来了。
苏州知府得知消息,派了一队官差过来,说“未经官府批准,私办学堂是违法的”。
要把土地庙拆了。官差们拿着锄头铁锹,刚要动手,就被赶来的百姓围住了。
有流民村的老人,有织工,还有附近的农民,他们挡在土地庙前,大声喊着“我们要学堂”“不许拆”。
官差头领见百姓人多,不敢硬来,只能恶狠狠地说:“你们等着,我这就回去禀报知府大人!”说完,就带着官差灰溜溜地走了。
百姓们欢呼起来,范宇看着眼前的场景,心里满是感动。
他知道,百姓们已经开始觉醒,开始为自己的权益抗争了。
阿萝走到他身边,笑着说:“范哥哥,你看,只要我们团结起来,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范宇点头,忽然想起从法国带回的那些书籍。
他对阿萝说:“我们不仅要教孩子们读书写字,还要教他们新的知识,比如算术、地理,还有法国的民主思想。只有让他们开阔眼界,才能真正改变青朝的未来。”
阿萝眼睛一亮,连忙说:“好啊!我这就去整理你带回来的书,把适合孩子们的内容抄下来,做成课本。”
学堂开学那天,来了三十多个孩子,最小的才五岁,最大的已经十二岁。
他们穿着洗得发白的衣服,却个个眼神明亮,手里拿着范宇和阿萝亲手做的纸课本,兴奋地围在学堂门口。
范宇站在讲台上,看着台下的孩子们,心里满是感慨:“孩子们,从今天起,这里就是你们的学堂。你们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记住,每个人都是平等的,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
孩子们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却认真地把“平等”两个字记在了心里。
可平静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知府见百姓们团结起来,不敢再硬来,就想出了一个阴招。
他让人散布谣言,说“启民社”的学堂是“洋人的学堂”,教的是“异端邪说”,会把孩子们教坏。
谣言很快传开,有些百姓开始动摇,甚至有几个家长,把孩子从学堂里接走了。
阿萝看着空荡荡的座位,心里很着急:“范哥哥,这可怎么办啊?再这样下去,学堂就要办不下去了。”
范宇却很平静,他对阿萝说:“别着急,谣言终究是谣言,我们用事实证明给百姓看就好。”
接下来的几天,范宇和阿萝带着学堂的孩子们,在村里做了很多实事。
他们教农民们用新的方法种地,提高粮食产量;他们帮织工们算账,避免被商人克扣工钱。
他们还为流民村的老人看病,用从法国学来的简单医疗知识,缓解他们的病痛。
渐渐地,百姓们发现,学堂教的不是“异端邪说”,而是能让他们过上好日子的知识。
那些把孩子接走的家长,又主动把孩子送了回来,甚至还有更多的孩子,想要来学堂读书。
知府的阴谋落空了,却并不甘心。
他又派人去京城禀报,说“苏州逆党范宇私办学堂,煽动百姓,意图谋反”,请求朝廷派军队来镇压。
得知消息的那天,罗本浩召集“启民社”的核心成员开会。
“朝廷的军队很快就要到了,”罗本浩的脸色很沉重,“我们现在有两个选择,要么解散学堂,暂时躲避风头;要么,就和百姓们一起,反抗朝廷的镇压。”
成员们议论纷纷,有的说“我们现在还不是朝廷的对手,应该先躲一躲”,有的说“我们不能放弃,一旦放弃,之前的努力就都白费了”。
范宇看着大家,坚定地说:“我们不能躲。如果我们躲了,百姓们就会失去希望,知府和朝廷就会更加肆无忌惮地欺压他们。我们要和百姓们站在一起,用我们的勇气和智慧,对抗朝廷的镇压。”
阿萝也站起来,支持范宇的想法:“范哥哥说得对,我们为了理想,为了百姓,不能退缩。就算朝廷派军队来,我们也要和他们抗争到底。”
接下来的日子,“启民社”开始积极备战。范宇把成员们分成几个小组,有的负责联络百姓,组织他们团结起来。
有的负责准备武器,用农具改造成简单的兵器;有的负责传递消息,随时关注朝廷军队的动向。
范宇还亲自去拜访苏州的乡绅和织工领袖,希望他们能和“启民社”一起,对抗朝廷的镇压。
乡绅们虽然害怕,但在范宇的劝说下,还是答应提供粮食和银子;织工领袖更是表示,会带领所有织工,和“启民社”并肩作战。
朝廷的军队终于来了,一共有五百多人,个个手持兵器,气势汹汹地朝着苏州城郊赶来。
百姓们得知消息,自发地组织起来,拿着锄头、镰刀,和“启民社”的成员们一起,在学堂门口的空地上,组成了一道人墙。
范宇站在最前面,手里拿着一面写着“自由、平等”的旗帜,大声对百姓们说:“乡亲们,朝廷的军队是来镇压我们的,是来阻止我们过上好日子的。但我们不怕,只要我们团结起来,就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百姓们跟着大声呼喊:“我们不怕!我们要平等!我们要幸福!”
军队头领见百姓们气势高涨,心里有些害怕,但还是硬着头皮下令:“给我冲!谁要是反抗,格杀勿论!”
就在军队要冲过来的时候,远处忽然传来一阵马蹄声。大家回头一看,只见一支穿着黑衣的队伍,骑着马朝着这边赶来。为首的人,竟然是列奥!
列奥来到范宇面前,翻身下马,激动地说:“范,我们来了!法国的进步组织派我们来支持你们,还有一些其他国家的进步青年,也跟着一起来了。”
范宇又惊又喜,没想到列奥会带着人来支援他们。
有了国际友人的支持,百姓们的士气更高了。
军队头领见来了援军,知道自己不是对手,连忙下令撤退。
百姓们欢呼起来,围着范宇和列奥,激动地又哭又笑。
列奥看着眼前的场景,对范宇说:“范,我就知道,你们一定能成功。青朝的百姓,是勇敢的百姓,他们值得拥有平等和自由的生活。”
范宇握着列奥的手,感动地说:“列奥,谢谢你,谢谢你带着人来支援我们。没有你们,我们可能很难战胜朝廷的军队。”
阿萝走到他们身边,笑着说:“范哥哥,列奥先生,现在我们胜利了,我们的学堂可以继续办下去了,我们的理想,也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范宇看着阿萝,看着列奥,看着身边欢呼的百姓们,心里满是希望。
他知道,虽然他们现在取得了胜利,但未来的路还很长,还会有更多的困难和挑战。
但他相信,只要他们团结一心,只要他们坚持自己的理想,就一定能改变青朝的命运,让青朝的百姓,过上平等、自由、幸福的生活。
夕阳下,范宇的身影被拉得很长。他举着“自由、平等”的旗帜,朝着远方望去,心里默默说:“青朝的黎明,已经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