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龙城新欢
本书标签: 历史  架空历史 

第十七章:沈瑜智退漕运督

龙城新欢

青朝残梦:金陵沈瑜志(三)

扬州的秋阳透过梧桐叶隙,在启蒙学堂的课桌上洒下细碎光斑。

沈瑜刚给孩子们讲完《论语》里有教无类的句子,就见院门口传来一阵熟悉的脚步声。

林晚扶着沈母,提着一个旧布包,缓缓走了进来。

“娘!”沈瑜快步迎上去,扶住母亲的胳膊,眼眶瞬间红了。

沈母握着他的手,上下打量着他,声音哽咽:“瑜儿,你瘦了,也黑了,在扬州没受委屈吧?”

“娘,我很好。”沈瑜笑着擦去母亲眼角的泪,“您看,这学堂都是我办的,孩子们都很听话,织工们也很照顾我。”

林晚把布包放在桌上,笑着说:“沈公子,伯母的身体好多了,路上我给她炖了药膳,现在能自己走路了。南京那边,新上任的知府忙着讨好洋人,没心思管我们启民社的事,以后我们就能在扬州安稳过日子了。”

沈母看着学堂里读书的孩子,又看了看墙上贴着的《民主之光》传单。

轻声说:“瑜儿,娘以前总盼着你考科举、当大官,可现在看到你做的这些事,娘才明白,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比当多大的官都强。”

沈瑜心里一暖,握着母亲的手说:“娘,您能理解我,我就放心了。以后我们就在扬州,一起看着这学堂越来越好。”

可安稳的日子没过多久,新的麻烦就来了。这天,张万山急匆匆地来到学堂,脸色凝重:“沈公子,不好了!漕运总督派了人来扬州,说要整顿‘异端学堂’,还要抓启民社的人!”

沈瑜心里一沉:“漕运总督怎么会突然管扬州的事?”

“还不是因为那些守旧的盐商,他们怕你把织工们教聪明了,不好压榨,就去漕运总督那里告状,说你勾结洋人,煽动百姓造反。”

张万山叹了口气,“漕运总督是个老顽固,最恨启民社的人,这次带了五百多个兵,明天就要到扬州了。”

沈瑜沉默了片刻,对张万山说:“张老爷,您先别急。明天漕运总督来了,我去跟他谈。您帮我通知织工们和学堂的孩子家长,就说要是官兵来了,让他们别冲动,我自有办法。”

张万山点点头,匆匆离开了学堂。林晚担心地说:“沈公子,漕运总督可比南京知府难对付多了,他不会跟你讲道理的,你别去冒险。”

“我必须去。”沈瑜坚定地说,“要是我不去,官兵就会来拆学堂,抓织工,我们之前的努力就都白费了。再说,我是启民社的人,不能让大家因为我受牵连。”

第二天一早,漕运总督的船队停靠在扬州码头。总督李嵩穿着官服,带着一队官兵,气势汹汹地朝着学堂赶来。

沈瑜穿着长衫,站在学堂门口,手里拿着一本《民主之光》和一本账本,静静地等着他们。

李嵩看到沈瑜,冷笑一声:“你就是沈瑜?一个小小的世家子弟,也敢办‘异端学堂’,传播逆党思想,胆子不小啊!”

沈瑜不卑不亢地说:“总督大人,我办的不是‘异端学堂’,是启蒙学堂。

我教孩子们读书写字,教织工们算术记账,都是为了让百姓能更好地生活,这怎么能算是传播逆党思想?”

“哼!你还敢狡辩!”李嵩指着墙上的《民主之光》。

“这上面写的‘人人生而平等’,就是在煽动百姓造反!你以为我不知道,你是启民社的人,范宇那个逆党就是你的榜样!”

“范先生是为了百姓的平等自由而死,他不是逆党,是英雄!”沈瑜提高声音。

“总督大人,您看看这本账本,上面记录了扬州织工们的工钱。

他们每天干十几个时辰,工钱却不够买半斗米,而那些盐商,却住着豪宅,吃着山珍海味。您要是真为朝廷着想,就该管管这些压榨百姓的盐商,而不是来镇压想让百姓过上好日子的学堂!”

李嵩被说得脸色铁青,刚要下令抓人,就见远处传来一阵喧闹声。

他回头一看,只见几百个织工和学堂的孩子家长,举着锄头、织布梭,朝着学堂赶来,大声喊着:“不许抓沈公子!不许拆学堂!”

李嵩没想到会有这么多百姓来支持沈瑜,心里有些慌了。沈瑜趁机说:“总督大人,您要是今天抓了我,拆了学堂,百姓们肯定会反抗。到时候事情闹大了,朝廷怪罪下来,您也不好交代吧?”

李嵩沉默了,他知道沈瑜说的是实话。

要是百姓真的闹起来,他这个漕运总督也担不起责任。

他想了想,说:“好,我今天可以不抓你,也不拆学堂。

但你必须保证,以后不许再传播‘平等’‘自由’的思想,不许再跟启民社的人来往!”

“我不能保证。”沈瑜坚定地说,“平等自由是百姓的希望,启民社的人是为了百姓谋福利,我不会放弃这些。

但我可以向您保证,我们不会造反,不会危害朝廷,我们只是想让百姓能吃饱饭,能读书,能活得有尊严。”

李嵩看着沈瑜坚定的眼神,又看了看远处愤怒的百姓,最终叹了口气:“罢了罢了,我今天就放过你。但你记住,要是让我发现你有半点不轨之心,我定不饶你!”说完,就带着官兵悻悻地离开了。

百姓们欢呼起来,围在沈瑜身边,激动地说:“沈公子,你太厉害了!又把官兵劝退了!”

沈瑜笑着说:“不是我厉害,是大家团结起来的力量厉害。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这件事之后,沈瑜在扬州的声望更高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启民社,越来越多的学堂在扬州各地建立起来。

张万山也彻底改变了对启民社的看法,不仅捐了更多的银子和土地,还帮着沈瑜联系其他府县的乡绅,让启蒙学堂的理念传遍了江南。

这天,沈瑜收到了一封从法国寄来的信。

是列奥写的,信里说,他和索菲已经联系了欧洲各国的进步组织,向清廷施压,要求清廷停止镇压启民社,还说他们很快就会来中国,帮助启民社建立更多的学堂和工厂。

信的最后,列奥写道:“沈,范要是知道你在扬州做的这些事,一定会很欣慰。你们都是青朝的希望,相信在你们的努力下,青朝的黎明很快就会到来。”

沈瑜握着信,走到学堂的院子里。

孩子们正在梧桐树下朗读课文,织工们在夜校里学习算术,母亲和林晚在厨房里忙着准备午饭,远处的秦淮河上,船只往来如梭,一派热闹的景象。

他知道,虽然未来还有很多困难,但只要他们坚持下去,只要百姓们团结一心,范宇的理想,启民社的理想,就一定能实现。

青朝的黑暗终将过去,黎明终将到来,而他们,就是照亮黎明的那束光。

夕阳下,沈瑜的身影被拉得很长。他望着东方的天空,心里默默说:“范先生,列奥先生,你们放心,我们会继续走下去,让青朝的百姓都能过上平等、自由、幸福的生活。”

而学堂里的读书声,织工们的笑声,母亲和林晚的说话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首属于扬州,属于青朝,属于未来的希望之歌。

上一章 第十六章:扬州晨光映学堂 龙城新欢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十八章:沈瑜聚势退勒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