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灵异言情小说 > 民间的故事:传奇异闻
本书标签: 灵异言情  民间各种小故事合集  民间故事改编文 

第21期:双砚

民间的故事:传奇异闻

大唐天宝年间,洛阳南市的柳巷深处,藏着间爬满青藤的小院。院主人柳清和是个江南来的书生,瘦高个儿,袖口总沾着点墨痕,靠给人抄书过活。他有件宝贝从不离身,块裂了缝的旧端砚,青灰色石面上斜斜一道纹,像被天雷劈过似的。旁人劝他换块新的,他总摩挲着裂痕笑:“这砚台养了我三代人,磨出来的墨带松烟香,新砚台哪有这性子。

这年深秋,一场冷雨落了三天,柳清和染了风寒,夜里总被同一个梦缠上。梦里是座青瓦白墙的院子,院角老梅树的枝桠探过墙头,树下坐着个穿月白襦裙的妇人,正用块素布擦砚台。那砚台看着眼熟,裂着道斜纹,跟他怀里的那方像孪生兄弟。妇人擦着擦着就抬头,鬓边别着朵半开的梅,笑盈盈地唤:阿砚,该磨墨了。”

头一夜,柳清和只当是日里抄《洛神赋》太投入。可连着三夜都踏进那院子,他便坐不住了。梦里妇人的眉眼、梅树疤结的形状,甚至墙根野菊开了几朵,都清晰得像刻在心上。更奇的是,每次梦醒,指尖总萦绕着股墨香,混着点梅蕊的清苦,与他那旧砚台磨出的墨一个脾性。

这天,他抄完一卷《金刚经》,雇主塞给他些碎银,说城外静云庵的师太要抄百卷经文,让他去看看。柳清和揣着旧砚台往城外走,路过一片竹林时,脚步骤然顿住,竹影婆娑间,有几竿竹节上长着浅褐色的斑,竟和梦里院外的竹林分毫不差。

他顺着竹林间的小径往里走,竹香里渐渐掺了墨气。绕过一道弯,果然见着座青瓦小院,院门虚掩着,门楣上挂着串风干的梅枝。柳清和心跳得像擂鼓,轻轻推开门,正撞见个老妇人蹲在梅树下,手里捧着块砚台,用细布蘸着清水细细擦。那砚台裂着道斜纹,虽不是他怀里的那方,却像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连裂痕转弯的弧度都分毫不差。

“阿砚,你可算来了。老妇人抬头,鬓角白发沾着点梅瓣,眼神亮得像浸了水的墨石,哪里像七十岁的人。

柳清和攥着怀里的砚台,指节泛白:阿婆……认得我。

怎么不认得。老妇人放下砚台,往屋里扬声,婉儿,快出来,看谁来了?”

里屋帘子“哗啦”一响,走出个姑娘,梳着双丫髻,绿裙上绣着几枝墨梅,手里捧着碗热茶。看见柳清和时,她突然红了脸,茶碗在手里晃了晃,热水溅在指尖也没察觉。柳清和也看呆了,这姑娘的眉眼,竟和梦里的妇人有七分像,尤其是笑起来时,嘴角边的梨涡盛着光,简直是一个模子拓下来的。

老妇人拉着柳清和坐下,指着桌上的砚台说:这是我家婉儿的嫁妆,她娘临走前攥着我的手说,将来要找个能认出这砚台裂纹的女婿。说那裂纹里,藏着半朵梅花。”

柳清和这才注意到,桌上砚台的裂纹里,嵌着点暗红的痕迹,像是墨里掺了朱砂,隐隐是半朵梅的形状。他忙摸出自己的旧砚台,翻过来一看,同样的位置,也有块暗红印记,拼在一起竟成了朵完整的朱砂梅。

这,柳清和喉头发紧,像是有什么东西堵了二十多年,突然化了。他想起梦里妇人总说“该磨墨了”,想起自己写“梅”字时,笔尖总不自觉地在竖钩处顿一下,想起这旧砚台明明裂了缝,磨出的墨却比新砚台还顺滑,原来不是砚台好,是有人在梦里替他养了二十年,用梅蕊的露、松烟的灰,一点点喂着这方石。

“阿婆,柳清和站起身,对着老妇人深深一揖,长衫的下摆扫过地面,带起片落在裙角的梅瓣,晚生柳清和,家传的砚台,确实是二十年前……遗失在乱军里的。

婉儿在一旁听着,眼圈早红了,手里紧紧攥着块玉佩,指腹摩挲着边缘。那玉佩的形状,竟和柳清和腰间挂着的一模一样,都是半朵镂空的梅花。

后来,柳清和把老妇人和婉儿接到了南市的小院。他依旧抄书,只是案边多了个研墨的人。婉儿研墨时总爱盯着砚台的裂纹看,看那朱砂梅在墨汁里渐渐晕开,像活了过来。每到梅花开时,两人便搬出那对砚台,在院里摆张矮案,柳清和写一句“疏影横斜,婉儿便接一句“暗香浮动,墨香混着梅香,顺着青藤爬满整条柳巷。

有回,柳清和写着写着停了笔,望着婉儿鬓边新簪的梅朵笑:我好像记起来了,当年你娘总说,我写的‘相思’二字,比柳公权的还多三分痴气。

婉儿嗔怪地瞪他一眼,指尖却在砚台上轻轻划着那道裂纹。那里的梅花印记,被两人的墨汁养得越发鲜亮,像极了那年梦里,妇人递给他的那碗墨,浓得化不开,暖得能焐热往后的岁月。

这对砚台后来传了五代。洛阳的老人们说,每逢梅雨季,柳家小院里就飘着磨墨声,絮絮叨叨的,像两个人在说话。一个说“墨浓了些”,一个答“添点昨夜的梅露”,比院里落梅还温柔,缠缠绵绵,落满了青石板路。

上一章 第20期:山犬 民间的故事:传奇异闻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22期:汴河尘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