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词圣柳永:千古词宗系统助我逆天改命
本书标签: 古代  历史穿越  系统 

赴京赶考路,范公初闻名

词圣柳永:千古词宗系统助我逆天改命

南阳解元的光环尚未戴稳,我便不得不再次收拾行囊,踏上前往汴京的旅程。礼部试(省试)在即,那是决定能否“跃龙门”的关键一跃,容不得半分懈怠。张咏知州的勉励、南阳士林的赞誉,都成了沉甸甸的压力,鞭策着我必须在这条刚刚铺就的“正途”上走得更远。

临行前,我婉拒了几乎所有饯行的宴请,只悄悄去了一趟“利民工坊”在南阳设的联络点(在游学期间,我已通过书信指导张嬷嬷将业务谨慎地拓展至此)。工坊的发展比预想的顺利,改良农具的口碑在京西路逐渐传开,虽盈利不多,但民望和功德值的持续小幅增长,让我感到欣慰。这证明我选择的“格物利民”之路没有错。

我将工坊的大部分收益再次投入扩大再生产,只带走足够支撑汴京数月生活的盘缠,以及那本越来越厚的《游学笔记》和几篇精心修改过的策论草稿。

这一次赴京,心境与当初离京时截然不同。少了惶惑与愤懑,多了目标与审慎。我知道,汴京等待我的,不仅是更高层次的科举较量,更是那个我曾拼命想要摆脱,如今却必须直面乃至利用的“柳三变”的过往。

一路无话,晓行夜宿。我尽量避开官道上过于喧嚣的车队,选择相对清静的路径,既能节省开支,也便于思考。偶尔与其他赶考的学子同行,听他们高谈阔论,或议论朝局,或品评人物,我也多是微笑倾听,很少插言。从他们的交谈中,我捕捉着汴京的最新动向和士林风气。

一日,行至一处驿站打尖,听得邻桌几位看似颇有见识的中年士子正在热烈讨论一个人物。

“……范公希文(范仲淹字希文),此番回朝,虽仅任秘阁校理,然其《上执政书》言词恳切,直指时弊,朝野震动啊!”

“是啊,‘固邦本,厚民力,重名器,备戎狄,杜奸雄,明国听’,这十八条建言,可谓针砭时弊,字字珠玑!”

“只可惜,朝中守旧之声甚嚣尘上,范公之议,恐难施行。”

“唉,范公心怀天下,然行事过于刚直,只怕……前途多舛。”

范希文?范仲淹!

我心中一动,立刻凝神细听。这可是北宋改革派的旗帜性人物,“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臣!他回京了?还上了如此重要的奏疏?

我忍不住凑近几步,拱手问道:“几位兄台请了,方才听闻诸位谈论范公希文,不知其《上执政书》详情如何?晚生僻处乡野,孤陋寡闻,还望指教。”

那几位士子见我态度谦恭,又是赶考举子模样,便热情地让我坐下,将范仲淹奏疏中的主要观点,以及目前朝中围绕这些建议产生的争议,大致讲述了一番。

听着他们的叙述,我心中波澜起伏。范仲淹提出的“固邦本、厚民力”等主张,与我游学所见、所思、所写的许多观点,竟有不谋而合之处!尤其是他强调吏治、重视民生、主张改革的精神,更是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这不正是我在寻找的“同道”吗?若能得此等人物赏识或引荐,或许比我单纯在科举中搏一个名次,更能实现“经世致用”的理想!

“不知范公如今在京城,可容易拜见?”我按捺住激动,试探着问。

一位士子摇摇头:“范公性情耿介,不轻易交接。且其新回京师,瞩目者众,恐不易见。不过,范公重视实学,若真有经世之策,或可尝试投文于其门下。”

投文?就像我之前投给张咏那样?这倒是一个思路。

我将“范仲淹”这个名字深深记在心里。抵达汴京后,除了全力备考,或许可以想办法,将我那篇《水利刍议》以及游学中关于吏治、农桑的其他思考,整理成系统的文章,寻找机会呈递给这位心怀天下的名臣。即便不能直接得到举荐,能让他知道有我这么一个志同道合的年轻学子存在,也是好的。

范公初闻名,便如暗夜中望见一座灯塔。我知道,在汴京这个权力与机遇交织的巨大漩涡中,我除了要应对科举,还需要找到正确的方向和可以借力的风帆。

接下来的路程,我一边温习经义,一边开始在脑海中构思,如何将我的游学所得,写成更能打动像范仲淹这样的有识之士的策论。

汴京越来越近,挑战与机遇,也都将接踵而至。

上一章 声名渐扭转,才子非浪子 词圣柳永:千古词宗系统助我逆天改命最新章节 下一章 省试波澜起,保守派阻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