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的三篇作品,如同三颗投入不同水域的石子,各自激起了迥异的涟漪。
那篇文字浅白、节奏明快的《**劝政谣**》,经由刘成之手,首先出现在汴京最繁华的州桥夜市。一个说书人得了些好处,在讲完一段传奇后,打着竹板,将这朗朗上口的歌谣当众唱了出来。起初人们只是觉得新奇顺口,跟着念诵。不过两三日功夫,这歌谣便如同长了翅膀,从汴京的茶楼酒肆,飞入寻常巷陌,甚至传到了城外的田埂上。贩夫走卒、田间老农,或许不懂朝堂之争,却真切地听懂了“减徭役,舒民困,百姓安乐国方稳”,心中对新政自然生出了几分朦胧的期待。
而那首苍凉悲壮、讴歌边关将士的《**渔家傲·秋思**》,则先是在馆阁同僚的小范围传阅中引起了震动。曾公亮读后,沉默良久,叹道:
曾公亮“此词一出,前人所写边塞词,尽皆黯然失色!”他忍不住抄录数份,分赠几位志同道合的友人。很快,这首词便通过士大夫间的诗文唱和,迅速在汴京文士圈中流传开来,其艺术感染力甚至压过了其中的政治意味,让许多原本对新政持观望甚至反对态度的文人,也不得不承认柳永的惊世之才,间接软化了对新政的抵触情绪。
影响最为深远的,却是那首字字血泪的《**煮海歌**》。柳永并未急于将其公之于众,而是通过范仲淹,直接呈送到了仁宗皇帝的御案前。
是日,仁宗于延和殿阅览奏章,当读到《煮海歌》中“自从潴卤至飞霜,无非假贷充糇粮。秤入官中得微直,一缗往往十缗偿。周而复始无休息,官租未了私租逼。驱妻逐子课工程,虽作人形俱菜色”等句时,执卷的手久久未动。他自幼长于深宫,虽知民间疾苦,却何曾听过如此具体、如此惨烈的血泪控诉?
仁宗“此词……可是柳永亲历所见?”
仁宗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沉郁。
侍立一旁的宦官连忙回禀:
宦官“据范参政所言,柳校勘在江阴军时,曾深入盐区查访。”
仁宗默然良久,将词稿轻轻放下,对身旁内侍吩咐道:
仁宗“传朕口谕,将柳永所呈《煮海歌》,誊抄分发至三司、户部及盐铁司主要官员,令其细读,三日后廷议,朕要听他们说说,如何‘广皇仁到海滨’。”
这道口谕,如同一道惊雷,在相关的衙门中炸响。那些原本对“减徭役”、“覃恩信”阳奉阴违,或认为不过是书生空谈的官员,顿时感到了巨大的压力。皇帝亲自关注,并以如此极具冲击力的文学作品作为讨论蓝本,这是前所未有的。
【系统】界面光芒流转,提示不断:
系统【《劝政谣》广泛传播,民间对新政认同度微幅提升,积分+200】
系统【《渔家傲·秋思》获士林广泛赞誉,间接削弱文官集团抵触情绪,积分+300,逆命值+30】
系统【《煮海歌》直达天听,引发皇帝高度重视,推动具体政策讨论,积分+500,逆命值+50】
系统【任务“文以助新”总进度:85%】
系统【特殊技能【文星耀世】解锁条件已满足(需任务100%完成)】
柳永在崇文院中,通过系统提示和各方反馈,清晰地感知着这三篇作品带来的变化。他心中并无多少自得,反而更加沉重。文字的力量已然显现,但真正的改革,远比写几首词要艰难得多。
这日散值,他刚走出崇文院大门,便见王拱辰的轿子停在门前。王拱辰掀开轿帘,冷冷地瞥了他一眼,那目光中除了以往的鄙夷,更添了几分阴鸷。
王拱辰“柳校勘好手段,好文采。”
王拱辰的声音不高,却字字带着寒意,
王拱辰“以词曲蛊惑圣听,煽动民情,真是将‘文以载道’发挥得淋漓尽致啊。”
柳永停步,不卑不亢地回应:
柳永“王直馆过奖。下官不过是据实直书,为民请命而已。若词曲能上达天听,下慰黎民,便是尽了文人本分。”
王拱辰“好一个文人本分!”
王拱辰冷笑一声,
王拱辰“只怕你这‘本分’,要用许多人的‘不安分’来换!”说罢,重重摔下轿帘,轿夫抬起轿子快步离去。
柳永看着远去的轿子,知道王拱辰的威胁并非空穴来风。他的诗词文章越是有效,反对派的反扑就会越是激烈。
他转身,走向另一个方向——他需要去见谢玉英,了解民间更真实的动向,也需要通过她的渠道,将一些更敏感的信息传递出去。
新政颂词已传唱四方,但随之而来的风暴,也即将降临。柳永深吸一口气,踏着汴京暮色,步履坚定。文星之光既已点燃,便无惧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