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词圣柳永:千古词宗系统助我逆天改命
本书标签: 古代  历史穿越  系统 

欧阳修来访,忘年交情谊

词圣柳永:千古词宗系统助我逆天改命

苏轼离去后不久,西湖迎来了又一位重量级的访客。这一日,春光明媚,湖面波光粼粼,一艘不甚起眼的客船靠上了孤山脚下的码头。船帘掀开,一位身着简朴青袍、须发已见斑白,但精神矍铄、目光睿智的老者含笑步下船来,正是致仕后潜心著述、游历四方的**欧阳修**。

柳永闻讯,亲自迎至书院门外。两位昔日在汴京朝堂上并肩作战、后又各自历经沉浮的文坛领袖与政坛耆宿,在这西子湖畔重逢,执手相看,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之中。

柳永“永叔兄,别来无恙!”

柳永语气中带着难掩的激动。

欧阳修“三变,你这‘耆英庐’,果然是个神仙住处!”

欧阳修朗声大笑,环视湖光山色,眼中尽是赞赏。

欧阳修并未入住城中馆驿,径直便在“耆英庐”住下。一连数日,两位老友或品茗于湖畔亭中,或泛舟于烟波之上,或漫步于苏堤春晓。他们谈天说地,追忆汴京旧事,感慨朝局变迁,更深入地交流着对文学、对政事、对人生的感悟。

欧阳修对永嘉书院的模式极为赞赏。

欧阳修“‘文行合一’,‘有教无类’,三变,你这是在为后世立范啊!”

他仔细参观了书院的讲堂、试验田,甚至旁听了半堂海外舆地课,课后对那老通译的见识连连称奇。

自然,话题也离不开刚刚刊行不久的《乐章集》与《安民集》。

欧阳修“《乐章集》精粹典雅,足可传世。”

欧阳修品着龙井新茶,缓缓道,

欧阳修“然《安民集》……读之令人扼腕,亦令人振奋。昔日朝堂之上,我等力主新政,欲革积弊,终究……唉。”

他轻叹一声,眼中闪过一丝遗憾,但随即又目光坚定地看向柳永,

欧阳修“然观此集,方知希文兄与吾等当年所倡,其精神未绝!你在地方所为,所记,所思,正是将此精神落于实处。功不在朝堂,而在州县,在乡野,在此书院莘莘学子之心田!”

柳永为欧阳修斟上茶,平静道:

柳永“永叔兄过誉。永只是尽己所能,记录所见,践行所学。位卑未敢忘忧国,纵不在其位,亦当谋其政于笔墨,育其才于山林。”

欧阳修点头,忽然压低声音道:

欧阳修“你可知,你那《安民集》,如今在京城一些年轻官员乃至太学生中,已悄然传开?夏竦之辈虽已失势,然朝中守旧之气仍浓。此集所言,虽多是地方实务,然其中蕴含的革新锐气与民本思想,于那些有心振作的年轻人,不啻于一剂良药。”

柳永微微动容,他刊印《安民集》,确有存续火种之意,却未料其传播如此之快,影响已悄然渗入京师。

欧阳修“此外,”

欧阳修神色转为凝重,

欧阳修“关于那‘暗香阁’及宫中牵连……你奏章中所言,官家虽未明发,但内侍省近年确有几起隐秘的人事更迭。此事牵连甚广,水极深,你能全身而退,并将永丰号等明面势力扳倒,已属万幸。如今你远离是非之地,著书立说,培育英才,实乃上策。”

柳永默然点头。他知道欧阳修这是在提醒他,过去的风暴虽已平息,但余波犹存,暗处的敌人或许仍在。

在欧阳修逗留的最后一晚,柳永于“耆英庐”设下简单的家宴饯行。没有山珍海味,只有几样时令湖鲜、农家菜蔬,佐以绍兴老酒。席间,欧阳修兴致极高,谈及自己正在编撰的《新五代史》心得,柳永也将自己正在撰写的综合性著作的框架与部分篇章,向这位良师益友请教。

月光如水,洒在庭院之中。欧阳修握着酒杯,望着柳永,感慨道:

欧阳修“昔年在汴京,我或觉你词风过于侧艳,性情过于不羁。经年之后,方知你胸中自有沟壑,笔下别有乾坤。如今观你,词家之冠冕,能吏之楷模,师者之典范,竟集于一身!古今罕有啊!”

柳永举杯,诚挚应道:

柳永“若无永叔兄与范公当年提携指点,若无世事沉浮之磨练,柳永或许终其一生,不过一‘奉旨填词’柳三变耳。此杯,敬永叔兄,亦敬过往岁月。”

两只酒杯在空中轻轻相碰,清越之音,仿佛穿越了时空,回荡在西湖的夜色里。

次日,欧阳修登舟离去。柳永独立码头,望着帆影远去,心中并无多少离愁,反而充满了一种沉静的力量。欧阳修的到访,不仅是对他归隐后事业的肯定,更像是一种精神的交接与传承。

他知道,尽管他们选择了不同的道路——欧阳修仍在以史笔影响着当下,而他则致力于培育未来——但那份“先忧后乐”、“文以载道”的初心,始终如一。

湖风拂面,带来远山的气息。

柳永转身,步履沉稳地走向书院。那里,有他未竟的书稿,有待他教导的学子,更有他必须用余生去践行的,“文脉永续”的承诺。

欧阳修来访,忘年交情谊,在这西湖的春天里,沉淀为一段永恒的佳话,也为他接下来的道路,注入了更多的信心与从容。

上一章 安民集面世,政论乐府惊文坛 词圣柳永:千古词宗系统助我逆天改命最新章节 下一章 苏轼后生畏,文脉得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