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作为中国历史上公认的“千古一帝”,其统治时期开创的“贞观之治”,不仅是唐朝鼎盛的起点,更成为后世治国理政的标杆。
从征战沙场到治国理政,无论是作为一名杰出的统帅,亦或者作为最杰出的帝王,他都深深的影响了整个华夏的历史进程,甚至影响了整个东亚乃至世界!
唐太宗李世民,真正诠释了作为帝王,至高无上的境界,民为重,君为轻,社稷次之。他开明的形象 ,辉煌的文治武功,从谏如流的胸怀,无不彰显着至明至圣的千古帝范!
接下来,我将从军事、政治、威望、道德、能力、影响,6个维度进行评价打分。
众所周知,李世民的军事生涯主要分为两个部分,首先就是在唐王朝统一天下的过程中立下的赫赫战功,冠绝诸将,甚至让开国皇帝李渊陷入到封无可封的境地。其次便是在登基之后,对周边敌对势力进行的战争,极大的拓展了唐王朝的疆域,奠定了唐王朝在此后的基本版图。
第一部分:隋末统一战争
以少胜多的杰出统帅
隋末天下大乱时,李世民17岁雁门关救驾,18岁便随父李渊起兵太原,此后数年主导了唐朝统一过程中最关键的几场战役,其指挥艺术在《旧唐书·太宗本纪》《新唐书·太宗纪》及《资治通鉴》中均有详细记载,尤以“浅水原之战”“虎牢关之战”最为经典。
首先便是公元618年爆发的浅水原之战,此战李世民大破薛举父子,稳固关中根本。
话说,李渊称帝后,薛举、薛仁杲父子占据陇西(今甘肃一带),拥兵10万,自称“西秦霸王”,直接威胁唐朝发祥地关中。
此等情况之下,不出意料,双方必然在短期内爆发决定性战争,来以此主导关中地区的局势。
果不其然 ,不久,薛举率军进攻长安,李世民主动请缨,亲自统帅大军抵御,初战,李世民不幸染上重病,导致无法正常指挥,唐军战败,死者十之五六,这后果是相当严重,不仅军队里士气低迷,而导致整个关中震动,许多人都担忧起战局的发展。
李世民病愈后再度挂帅,此时薛举已死,他十分敏锐的分析出敌军特点,“薛仁杲勇而无谋,士卒精锐但粮草匮乏,求战心切,若我军坚守,其锐气必衰,待粮尽退兵时再追击,可一战而胜。”(《资治通鉴·唐纪一》)
面对薛仁杲的多次挑战,李世民坚守不出,并且当即下令深沟高垒,不与交战,
可以说这一时期的李世民就已经表现出了作为统帅的忍耐与洞察力。
事实和李世民所料的相差无几,相持60余日后,薛军粮草耗尽,导致军中出现了许多逃兵,薛军将领梁胡郎等率部归降了李世民的大军。
李世民判断时机成熟,亲率精锐追击,先派梁实率部在浅水原扎营诱敌,薛军主力求胜心切,果然来攻,梁实坚守至薛军疲惫,李世民再派庞玉从侧翼出击,自己则率中军精锐从敌后突袭,“表里齐奋,呼声动地”,薛军大败。
李世民抓住时机,果断率军追击至薛仁杲的都城折墌(今甘肃泾川),先派将领阻断其退路,薛仁杲见大势已去,被迫出城投降。
此战后,陇西纳入唐朝版图,关中不再受西方威胁,为唐朝东进统一奠定了基础。
《旧唐书》赞此战“太宗大破之,斩首数千级,投涧谷而死者甚众,仁杲穷蹙,率其将吏降”,认为这是“唐室初兴之关键一役”。明末思想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评价:“太宗之勇,非徒匹夫之勇也,乃战略之勇——知何时守,何时攻,何时纵,何时擒,此非寻常将领可及。
消灭了薛仁杲,但唐朝仍然面临两大割据势力威胁,那就是盘踞在洛阳的王世充。他自封自己为郑帝,控制着中原核心区,实力极为雄厚;同时河北的窦建德,自称夏王,拥兵10万,与王世充结盟。
这两大势力就像是铁钳的两钳,压迫着唐王朝的生存空间,唐王朝想要出关就必须消灭这两大势力,因此这一战也不会太远。
公元621年,李世民再度挂帅,先发制人,率军进抵洛阳,但不急于攻城,而是先扫清洛阳外围据点,切断王世充的粮草补给线,同时派兵驻守虎牢关(今河南荥阳西北),阻断窦建德西援之路。
王世充被困洛阳数月,“城内粮尽,人相食,死者什八九”(《资治通鉴·唐纪四》),多次突围均被唐军击退。
而此时,陷于窘迫境地的王世充紧急向河北的窦建德求远,窦建德率10万大军救援王世充,进至虎牢关下,试图解围。
李世民深知窦军远道而来,粮草有限,且士兵多为农民,作战素养不高,急于速战。于是,他先派王君廓率轻骑抄袭窦军粮道,缴获其粮草,动摇窦军军心;后又故意示弱,让士兵在河边牧马,诱窦建德全军出击。
急于决战的窦建德果然中计,仗着人多势众,全军列阵于虎牢关前,从早晨到中午,士兵饥疲交加,阵型开始混乱。
战机稍纵即逝,越是这种时候越是考验一名统帅的洞察力与魄力。而恰好李世民就是这么一名杰出的统帅,他立马抓住战机,率秦叔宝、程知节等精锐骑兵,从窦军侧翼薄弱处突入,直捣窦建德的中军大营。窦军猝不及防,全线崩溃,窦建德本人被唐军俘虏。
王世充见窦建德战败,知道大势已去,被迫开城投降。
此战,李世民一战擒两王,威震天下; 中原、河北两大割据势力被消灭 ,唐朝统一全国的大势基本确定。
本章内容就到这里,感谢收看。